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观的探究

2018-01-26

山西青年 2018年14期
关键词:能动性马克思人性

宁 玮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一、马克思人性观的先进性

自古以来,“人性”一直是中外思想家争相讨论的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从哲学角度发掘的一种自我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人性观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塔基。

对比之前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性的探究,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一种超越的新理念。马克思也是在人与自然中考察人性的本质。而马克思并不是把人性定位在思维和理性中,而是将人的能动性体现在实践中。正如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感性,知识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也体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这种新的实践观的唯物主义摆脱了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从实践中认识到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人的价值与本性是在实践的能动性中实现的。这种人性观不再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是真正的活跃在现实中。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活动在自然之中,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表现了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并且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与借鉴,马克思将人性的自由看作是以人整体性自由为前提的,个人的特征只有在整体的“类”中才能实现。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类”的体现是马克思超越以前哲学家之处,个人的价值在“类”中才能实现,也只有在“类”生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扬弃。马克思将这种人性放在物质生活和资料生产中体现,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根据“类”强调了整体性,这也体现出马克思人性观中特有的特性。

二、人性观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

马克思的人性观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实际就是人和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正如个体是依赖群体的,而群体是个体的组成形式。在人和人的关系中,马克思强调群体的重要性,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有特定的社会存在方式,有了这样的存在方式才能靠这种方式获得生活资料。人和人的关系也是变化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主,个体属于一定的阶级,个体和个体之间有阶级区分,因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容易产生矛盾和对抗的。而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产生,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性趋于最小化,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人和人之间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是和谐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强调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并且人的发展也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在者,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而劳动群众又是人民群众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历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劳动。

人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所以历史的发展是人类活动的合力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决定性与选择性是共相存在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经济条件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制约,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成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且物质资料的生产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的发展规律下,人类活动存在着必然的生产活动,又因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决定,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息息相关,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把握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必然性,使主体人类可以依据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能动的选择,从而抓住机遇使历史按照人的意识更为先进积极的发展。

三、马克思人性观中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性观对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生产力、人存在的社会关系结构、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现实中人性中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并不是单个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不存在某一种的社会关系中,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单纯的将社会中的各种存在关系相加,而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从而体现人的社会性。社会属性是较自然属性高一层次的属性,而自然与社会都靠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改变,人的思维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因此是所有属性的最高属性。由此可见这三种属性不仅有层次、有区别,同样也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因此人的发展是社会需求下的发展,是人自身需求的发展,是劳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性发展而言的,其最重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与产品的异化,工人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在资本主义下劳动不属于工人属于资本家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却是不协调的,在生活、教育、劳动中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公平的。而马克思的人性观恰恰与这种不平等相反,马克思人性观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动性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以及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并不是资本社会中“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③,这样的人性发展是一种畸形的不公平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而人是在自由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马克思表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环境下,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劳动上和人权上,让劳动人民成为真正的主权者,成为现实的人,拥有人全面的本质。

在马克思的人性观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上,人不断的掌握自然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人对社会的变革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变动,人民战争都是人民组织起来为推翻压迫统治所做的反抗,而民族斗争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途径。所以人民群众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决定力量。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还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中,离开社会关系人就无法存在和发展,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中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是否能持续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取决于在社会中人与其他人的交往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丰富,社会关系越全面,越能超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局限性,社会越能够往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继续自己肉体的主体的身份,而这样的身份是没有主体自由的,是受阶级压迫的,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人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在社会中片面的发展,片面的展现自己的职能,在社会中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人只有在作为生产资料的劳动对象时才能实现自己的职能和价值,但是劳动对人产生的是外在影响,并且劳动者经历压迫的劳动后,价值是属于资本家的,自身的价值体现很少,因此人得不到满足和幸福感,所以在资本主义的现实条件下人是依赖于物发展的,且发展是片面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马克思主张的人与社会和谐一致发展的社会中,人的发展不再单纯的依赖自然或者物质资料,而是为自身的价值实现和现实意义,遵循客观规律,依赖意识和目的的活动,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由此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而且因此社会价值也不再凌驾于少数人之上,而是存在与整体的社会和人民关系中,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人民体会到劳动幸福感,将自己的力量付诸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从而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各个领域都十分重视和必然了解的一种思想理论,最受关注的人性观是中外古今一直争相研究的话题。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思想中对人性的提及都是片面、不是从实践本质出发的。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和认识不仅是对他思想的充分掌握,最重要的是通过把握马克思的人性思想实现改造世界以及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所谓的人性观不是简单强调人的思维主体性,注重人的目的性追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共存的基础之上的。既要求在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中遵循客观规律,也要求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统一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有相关社会发展的要素都是在相互作用中才能够实现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猜你喜欢

能动性马克思人性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人性的偏见地图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