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独秀》作品阐释
——浅谈电视节目与传统民族文化
2018-01-26陈思燚
陈思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1)
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的高速发展,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广播电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做为文化事业组成的另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民族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所熟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且接受这些古老的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的周边产品开始变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但是却有很多失传的古老技艺再也没有人学会。而在《黔山独秀》中,我想要通过表现选题内容,不仅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精美,更发掘这些非遗文化技艺的发展现状和传承。
一、节目介绍
(一)节目主题、选题及意义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渐渐地淡忘了一些属于我们的、特有的民族传统。尤其是年轻的所谓“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一代,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一些传统民俗风情,或者是很少有人愿意去花时间学习所谓的“老古董”。所以,在《黔山独秀》中,我选择了一些地方民族特色,将现实的状况和历史性以及趣味性相结合,突出人文的厚重和优雅,发掘民族文化的传统魅力。同时作为一名传播者,希望通过高速发展的广播电视媒体平台,将我们的中华民族特色更多的展现在观众眼前。根据受众的需求展现节目内容,因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有。”①从而希望一些珍贵的,稀有的民族文化更多的得以传播和传承,不要让更多“美丽的风景”失传。
(二)背景介绍
现在市场上比较热门的题材主要有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这几大类型,它们不仅展示了丰富的人文风俗,同时也满足了大多数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各种丰富的元素巧妙地融入节目中,比如《经典人文地理》《舌尖上的中国》等等。这些有着所谓的品牌品质的节目的播出,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这些节目的拍摄对象往往多为风景名胜,名人名事等等,很少会关注到真正的“民间”以及“百姓”。因此,我在《黔山独秀》中选择了“花灯”“背带”“盐酸菜”这三个主要题材进行作品创作,是想让观众了解到较为冷门的民间艺术。
《黔山独秀》不仅想要向观众展示这些民族技艺的精美,更想要让观众了解到它们背后的发展历程,荣辱兴衰,对它们背后的人文社会做研究。“只要专注于任何事物最前面的15%的工作,余下的85%就不费力气了”②对于制作电视节目,这句话同样适用。制作电视节目,“最前面的15%的工作”应该就是对选题的主旨和价值的挖掘。任何技艺的流传都离不开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因此,想要更好的展现这些技艺,就应该更多的去寻找它们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物。
(三)节目价值
在前期策划《黔山独秀》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这次节目内容选题的文献以及影像资料。花灯、背带、盐酸菜在一般人看来,只不过是民间,乡村田里,平常人家的消遣娱乐、生活用品、日常小菜,但是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表现这些民间技艺的精髓就成了这个节目的重要目标以及价值。
独山这个小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展现这些在独山看来是平常不过的家常,不仅要体现出其本身的艺术性和价值,还要展现它们的荣辱兴衰、保护、传承以及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
经过这些年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独山人民的确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非遗文化、民间技艺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但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是时代变迁,这些民间工艺的继承人正在锐减,没有人学习、传承和保护。这些技艺将会逐渐被人们遗忘,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个节目就是为了让这些正在消失的非遗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更多的人熟识,让更多的观众关心这些非遗文化,认识这些技艺的价值,体现这些技艺的精髓。这就是我对于这个节目期许的价值所在。
二、节目的内容及主题确立
(一)节目素材的收集
“素材是指作家在进入创作之前所积累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未经选择、是一种出于自然原始、零星分散的材料。”③收集选题素材是制作节目的首要任务。
此次选题素材来源于多种渠道:查阅与花灯、背带、盐酸菜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影像资料,了解这些技艺的历史起源;观察当地不同花灯文艺团体创作、排练及演出过程,对不同类别的花灯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讲述非遗文化技艺的介绍以及发展现状等;咨询当地民间艺人,民俗专家等,讲述他们对这些非遗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希望;当地有关部门对非遗文化的记录。素材收集的完成后,归纳总结,确立节目的内容和主题。
(二)节目主题的归纳
在完成素材收集后我发现,这些非遗文化虽然已经开始受到相关文化部门的保护,同时也在积极的宣传发展,努力培养继承人。但是尽管如此,这些非遗文化技艺的发展仍然是岌岌可危。老一辈继承人相继离世,年轻人对时尚的外来文化更加感兴趣,极少有人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些“老古董”。发现这些情况后,我归纳出节目主题,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非遗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认识到这些技艺的传统魅力以及文化内涵,为它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
三、中期拍摄 后期编辑
(一)内容采访
“电视采访是电视记者运用摄像机采集、记录新闻事实的过程”。采访内容应该事先拟定了提纲,层层深入,递进式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深入的挖掘被采访者对花灯等非遗文化的发展前景的看法。新闻采访时体现了一个媒体人的综合素质。例如片中独山花灯老艺人罗济群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由于长期从事文艺工作,性格很健谈,所以,在采访时,先以引导性的问题将罗济群的话题引入关于花灯的内容,“记者要赢得观众的接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观众感到自己不是新闻现场多余的介入者……”④当罗济群渐入佳境时,采访就会顺畅很多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采访方式。带着同样的话题采访不同身份的人时,尽可能自然的而不是生硬的把问题抛给被采访者。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自然交流,使受众更专注于被采访者的讲述。正如肯·梅茨勒所说:“最好的采访是那种忘记了布景、摄像机和所有的一切,完全沉浸于谈话及所有的敏感问题中。”⑤
(二)后期编辑
在本片的后期编辑中,我大量运用了纪实性较强的画面,以独立版块,独立故事的方式构成整个节目。尽可能的保留不同采访对象的全部观点,使用“无技巧剪辑”的手法,让被采访者的真实想法和状态展现给所有人。在节目中,也极少采用生硬的淡入淡出的转场方式,而是通过故事的讲述来进行画面的起承转合。
(三)声音元素在节目中的作用
1.恰当的解说词
“在屏幕上,凡是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诸如人声、音乐、音响都可以称之为有声语言。”⑥声音也是表达思想与主题的重要体现。恰当的解说词会渲染本片的情感。解说词要与画面巧妙的结合,不是生硬的读出稿子,要融入感情,根据内容有节奏的调整语速节奏的变化,尽量做到有节奏性,实现多层面、多角度体现主题的需求。
2.同期声的配合及背景音乐的选用
同期声的使用能够充分体现节目的纪实性,为节目提供事实基础,在《黔山独秀》中,采访各个非遗传承人、从事者以及拍摄排练、表演现场,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使节目更加贴近现实,增添节目的表现力。
“电影背景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这就是音乐的综合作用,是电影背景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电影背景音乐对画面的动作效果以及影片的时代气息、民族色彩、民间风格方面做出了一定补充与阐述。”⑦所以,在后期编辑时,我精心选择了与镜头内容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比如在讲述花灯时,尽量选用与花灯同类型的音乐,突出花灯的独特性与民族性;在讲述盐酸菜和背带时,参考《舌尖上的中国》选用了一些跳跃性,欢乐性的音乐,表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四、电视节目与传统民族文化
(一)节目选题贴近生活
根据一项关于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纪录片题材单一,并且一味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边缘化,远离大众生活,还有些人认为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用具体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将节目串联起来,展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文艺活动,小吃和生活用品,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感。讲述的不仅仅是普通事物,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大型纪录片的兴起与热播,使人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思考,电视的作用慢慢回归到大众传媒。但是这类纪录片都有一个统一的问题,它们的视角都是从国家、历史这些高层面出发,远离了百姓生活的乐趣。而在《黔山独秀》中,我参考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将家乡的特色融进节目中,将家乡作为基点,把家乡的事物顺其自然由故事说出来,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二)电视节目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
电视节目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结合,要重视当地的历史人文风俗,还要把这一特征作为做好节目的出发点。传统的文化特色,就是存在于当地独特的历史人文风俗中。它们培养了当地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电视节目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要做到节目内容本土化,能否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并感染其他地方的人们。应该注意宣传和发扬当地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来组织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制作方向。结合事实根据,纪实的手法,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大程度的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电视节目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才能被观众所接受。内容源于生活,真情实意的表达,才能将节目内容最大化的融入到观众的思想中,引发文化认同感。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衣食住行是他们生活内容,与这些内容相关的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愿意关心关注的。
电视节目源于生活,立足文化土壤,揣摩观众的心理,顺应市场环境,才能得到观众真正的关注,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
五、总结
在制作《黔山独秀》这档个人作品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媒体人的不易。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缺乏。做这个作品锻炼了自身的意志,明白了以后不管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取得成绩。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素材范围的狭窄是这个节目的硬伤。并没有达到一开始预期的效果,对细节掌握的不到位,这些都是今后需要提升和改正的地方。制作《黔山独秀》是我对一段时间内所学所感的总结,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媒体人的开始。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96.
②王小红.电视频道研发的三个出发点[J].现代传播,2008,1:104.
③王蕊,李艳临.电视节目设置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50.
④吴信训.新编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73.
⑤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2.
⑥张骏德,王晶红,朱金玉.广播电视新闻学务实教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241.
⑦孟翔,龚明华.论电影背景音乐的情感体现[J].电影文学,201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