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8-01-26陈星宇
陈星宇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 靖江 224513)
一、独立院校学生就业的特征
(一)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缺乏
就普遍现状来说,很多独立院校在教学方式上找不准符合自身院校特点的定位,而是照搬一般的学术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以教学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少考虑到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缺乏自身特色和准确的市场定位。独立院校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所包含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会有一些欠缺,影响了就业能力。
(二)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专业设置的欠缺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上,独立院校大多选择了投入少、好招生的市场热门专业,这也就形成了很多独立院校扎堆招生的局面,增加了类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1]。
(三)独立院校学生就业择业观倾向偏颇
独立院校的学费相对同类的普通高校比较起来会更高一些,这种在大学四年高昂的学费问题使得家长和毕业生在就业时对所求工作期望过高。再就是独立学院本身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社会对独立院校毕业生认可度不高,使得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力存在怀疑。毕业生就业选择倾向的偏颇和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毕业生看法的偏颇形成了极大的矛盾。
二、独立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基于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的限制,加上学院本身的一些师资能力所限,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弱,不能达到一些单位的用人要求[2]。
2.学生就业心理存在误区。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滋生期望值偏高,注重于经济利益,理想和现实相脱离,一味追求“高工资和高待遇”,导致自己进入了“就业难”的困境,还有部分毕业生存在较重的消极自卑情绪及依赖于父母朋友的依赖性强等就业心理误区。
(二)客观原因
1.独立学院成立还不成熟
独立院校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影响小,面临着市场就业供大于求的形式下,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情况,降低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比例。尤其是面对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偏弱都直接影响到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
2.独立学院缺乏相关帮助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和渠道,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时间短,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工作人员,从而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不足。再就是缺少相关的社会资源,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难度很大,只能限制在小范围内。
三、独立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毕业生本人应当内外全面发展
在校期间,积极活跃地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积累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应丰富自身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就业观,重视择业观的学习,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择业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毕业生可以在大学寒暑假期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积累自身的工作经验,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适度调整好就业期望值,主动向企业投递简历,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抛下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在不失尊严的前提下为自己谋求一切就业机会。
(二)独立院校应当创新方式方法
学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就业过程中所必需的,独立院校要注重培养有关方面素质。加强院校专业教学的标准建设,明确院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强化院校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随区域经济建设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要在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加强自身综合能力,深化就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以当今就业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出发点,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把握最新就业市场信息,密切联系有关人才市场,从满足市场需要的角度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育理念上下功夫,灵活设置具有较好实用性、前瞻性与时效性的课程专业。从社会对岗位的即时需求点出发,努力发现新的就业点,巧妙运用广大的网络资源,开拓人才市场,做好就业宣传,承担好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纽带的角色,以增加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
(三)社会应当加强社会保障机制
政府应当积极运用社会舆论力量,扩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正面引导力度,以此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全面了解,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公平规范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选择。进一步改善社会的就业从业状态,让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公正,积极推动独立院校就业难转变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需要充分调动独立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有效发挥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具有丰富经验的强势引导作用,使独立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