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研究*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2018-01-26陈小腊
陈小腊 潘 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职后培训对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改革创新的先锋,是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的关键,关系着教学建设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学校发展的未来,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意义
(一)职后培训是使教育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关键
科技的发展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规模和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重要因素。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性增长,知识陈旧率加快,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不仅要求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有新的发展,而且要求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在这种急剧变化中,为保证教师的质量,使教育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职后培训就成了关键性的问题了。
(二)职后培训是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
制约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就一个学校来说,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因素,即教师的素质和整体的结构。可以说,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学校不首先拥有高质量的师资,没有一个懂行的校长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之上。而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打通优秀人才成为教师的通道,这主要靠政策和社会;另一方面则要靠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在职教师水平的提高,而这两者均有赖于教师职后培训。
(三)职后培训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刚毕业的博士或硕士,他们毕业后直接进入了高职院校教学岗位。虽然他们在专业领域上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但除了师范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在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是一片空白。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从学生角色转变到教师角色,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入职后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很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业务能力,课堂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职后培训则可以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迅速完成角色转变,迅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四)职后培训是终身教育思想和成人教育理论的反映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职后教育又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终身教育思想和成人教育理论,必然要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得到反映。如我国的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体现,是成人教育补偿、补充、延长、提升职能的具体化。成人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培训对象的多层次以及教学方式的灵活性,都在师资职后培训上直接表现出来。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一)青年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队伍的主体。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共有青年教师人数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3.43%。青年教师中,中层干部占5.1%;正高职称占0.3%,副高职称占19.7%,中级职称占54.5%,初级职称占22.6%,其余占2.9%;博士占2.9%,硕士占87.6%,学士占7.0%;女教师占62.4%,男教师占37.6%。
(二)青年教师培训和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和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明确提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学校党委日益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教师千万培养工程、青年教师骨干培养工程、“金星闪光”计划、青年教师助讲计划、辅导员青蓝工程等载体提升了青年教职工的教书育人与管理服务能力,并通过杰出青年、星级青年教师等评选项目以及“金骨班”建设、青年中层后备选拔等工作,遴选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
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以“青年教师金翅膀、中年教师金台阶、老年教师金降落伞”为核心内容的“三金”机制,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青年教师承担了学校主要的课程教学任务,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同时,青年教师也是育人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指导学生竞赛与实践、学生管理、教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青年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虽然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展现了良好的教风和教师素养,但面对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与重要任务,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年教师的使命意识与师德情怀仍需提升,各个领域的拔尖人类仍然不多,分类引导仍然有待完善,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仍然有待激发,服务专业与高职院校发展的自觉性仍然有待加强,自身的教书育人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实施青年教师政治素质提升计划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引导青年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立党员先锋岗(青年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青年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优秀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
(二)实施青年教师师德水平涵养计划
完善选聘优秀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丰富青年教师的学工经历。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教学规范和学术规范教育,通过校风教风建设、论坛沙龙活动、校园文化熏陶等,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爱生意识,引导青年教师自觉传承学校精神文脉。
(三)实施青年教师分类发展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尊重青年教师发展诉求,结合学校、专业发展目标,推动青年教师的校本培养、个性化发展与自主成长。根据岗位性质和自身特点,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等四类青年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培养,架设不同岗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桥梁,支持青年教师选择不同发展通道。
(四)实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定制计划
将此计划纳入全员聘任、岗位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范畴,每三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建立健全学校、专业(部门)、青年教师的三方磋商协调机制,融入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明确青年教师的阶段性发展路线与要求。建立学校青年导师优选池,尊重青年教师的导师选择权,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选拔德才兼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强并广受青年教师欢迎的高层次人才,担任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并给予专项支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培养,青年教师在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给予指导,疏导青年教师的发展困惑。
(五)实施青年教师“千日发展计划”
以三年为一周期,探索青年教师的“千日发展”。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推行学校发展与自身发展并重、激励与考核并重的青年教师发展评价制度,并与全员聘任工作相挂钩,推行三年一轮的青年教师成长考核,并优先考虑取得优秀业绩青年教师的发展诉求。
(六)实施青年教师创业反哺计划
支持青年教师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离岗创业,经学校同意,可在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与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并明确以创业反哺教学、反哺科研、反哺学生实践与就业等领域的义务。
(七)实施青年教师现代教育素养提升计划
重点强化青年教师的跨文化交流与信息化水平,每年选拔、资助各类岗位青年骨干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教育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访学、研修,争取在一定年限内让青年骨干教师均拥有出国(境)的国际交流、考察、学习经历,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与学习借鉴能力;组织开展以教学、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青年教师轮训,每年定期开展课件制作,微课、慕课等新形态课程开发技术的专题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强调青年教师的挂职锻炼经历,支持青年教师前往专业对口的优秀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顶岗实习,参与横向课题研究与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与工艺流程革新,及时把握行业企业和科研前沿的技术与动态。继续强化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工作,围绕职业素质、教学服务能力等专题,加强新教师入职教育,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职业角色。
(八)实施青年教师发展储备计划
有计划地遴选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中层干部与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对于35岁以下且表现特别的优异的青年教师要建立破格提升的通道,优先考虑其职称、职务晋升,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入选“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金晖学者”等高级人才培养项目。把“骨干班”建设成为学校青年教师骨干储备培养的“摇篮”,继续开展杰出青年与星级教师评选,将新当选的杰出青年和五星级教师和新入校的博士自动认定为“骨干班”学员,并优先支持其入选各类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纳入中层干部储备。进一步塑造青年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模范典型,强化榜样青年在青年教师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你追我赶的争先创优新局面。
(九)实施“青星闪光”计划
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建设、科研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博士比例,注重博士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省新世纪“151”人才、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为培养目标,采用重点支持、协同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能承载学院发展重任的青年拔尖人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榜样引领作用。
(十)实施跨专业(学科)青年教师团队培育计划
促进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以更好地适应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于高职教师的复合型要求,支撑学校“互联网+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成立“青年教师沙龙”,面向不同专业(学科)的学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进行分享、交流,鼓励优秀青年自身成长与专长的经验借鉴,促进青年教师间的沟通与学习,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