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与对策
2018-01-26田玉敏
田玉敏
“众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与对策
田玉敏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体制、制度、资金、技术、市场和教育等困境。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制,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育成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对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体现时代发展潮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主题。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本文在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众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1.1 创新创业热情高,动机明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创新创业意识渐浓,自主创业热情高。据人人网发起的2015大学生创业态度调查显示:56.3%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大学期间进行创业尝试,92.8%受访者称不会选择休学创业,有意休学创业的仅7.2%[1]。关于创业动机,56%学生认为是“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积累资本”与“遇到了合适的创业机会”均占16%,而“受就业压力影响与应朋友邀约被动开始创业”的占12%[2]。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1.2 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人生梦想,而“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选择,因而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据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2012、2013、2014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2.0%、2.3%、2.9%,其中2014年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创业比例(3.8%)。从数字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高,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
1.3 创业大学生比例和成功率较低
尽管大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创业大学生的比例和创业成功率较低。据调查,在大学创业园里创业的大学生仅占同届学生的3%左右,当房租、税费等优惠政策的合同期限结束后,仅有3%左右的初创业人数能够将企业继续运营下去[3]。这与美国大学生创业人数在应届毕业生中占10%~20%数据相差甚远。
1.4 创新创业技术含量低
从行业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多数比较偏重模仿性竞争与投资性机会驱动,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动的贡献十分有限[4]。此外,大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脱节,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高校创业园中学生创办的企业,从事餐饮、服装、快递等生活服务类行业占46.2%,从事软件、网络、科技等高科技行业占25.38%,在高科技行业中,从事销售、服务类的较多,从事软件开发等高科技的较少[5]。
1.5 企业规模小,产品缺少竞争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规模较小。据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及以下占68%,11~20人的占16%,21人及以上的占16%;大学生创业初始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下的占60%,10万~100万的占16%,100万~200万的占24%[6]。此外,大学生创业项目缺乏核心技术,大多属于低水平、同质化创业,缺少创新性技术和原创性项目支撑。调查发现,注册持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大创企业不到3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或优势项目,大创企业产品缺少竞争力。
2 “众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
2.1 体制困境
美国为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成立了专门政府机构,统一管理各项事务,从政府层面监督政策法规的执行,在融资、技术、担保等方面为创业群体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尚未设立专门的机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实行多重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不利于统一管理,难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2.2 制度困境
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法律,国家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既零散又不系统,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法律保障。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明确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因此,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体系。但是,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致使政策难于落实,从而影响了政策效果。
2.3 资金困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都面临着资金问题,而资金问题与国家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和社会融资体制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渠道较多。调查显示:父母支持的占58.1%;自己积蓄的占56.3%,获得天使投资的比例为21.3%;银行贷款比例为9.5%[8]。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动资金主要靠自己及家庭的直接投资,其次才是借贷资金。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政金融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但是多数大学生却不会利用。因为大学生对扶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有关政策普遍缺乏深入了解。调查数据显示,有40%~5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有32%~43%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仅有11%~18%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9]。此外,技术含量高的创新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仅靠国家的金融政策扶持无法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需求,而我国现实中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来自社会机构的资金赞助和风险投资等融资渠道又不畅通。因此,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
2.4 技术困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交叉渗透与深度融合,农业、工业、传统服务业逐步向着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转换,大力推动模式创新、新应用拓展、新服务创造和新资源开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知识优势。然而,仅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就去创新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新创业不仅要涉及到商业、管理等知识,更需要了解互联网的创业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众创”时代,技术是一个创业公司形成竞争壁垒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支撑。目前大学生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欠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持大多停留在指导层面,技术支持远远不够[10],缺少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对接的机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技术能力欠缺与技术支持不足,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
2.5 市场困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调查分析市场环境,了解市场需求以及行业前景,分析和挖掘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真正需求,捕捉商业机会,以超前目光抢占市场先机,确定目标客户;分析“众创”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商业模式,明确盈利的方式。通过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和理性分析,明确创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前景,找准适合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设计、市场营销策略和商业模式。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多是激情,而缺少系统的市场环境分析和理性思考,不仅如此,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初,自身的人脉资源和社会声誉有限,很难获得与相关大企业的产品或项目合作机会。市场环境分析不够和人脉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2.6 教育困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实践训练等密切相关。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高,是因为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注重市场化运营,在学制年限、教学管理、教师选聘、课程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等方面都遵循市场规则,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和企业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政府对高校的干预偏多,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训练,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
3 “众创”时代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保障体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同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领导体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建议设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工商、金融等部门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统一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事务,从而避免各部门多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二,加强立法,健全法律保障。“众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在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快立法,尽快出台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法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法可依。
3.2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可谓政策比较完备。政策实施效果关键取决于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今后的重点是应结合国家的政策制定配套措施或者实施细则,认真抓好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小额信贷、贴息、减免税费等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要在创办企业、申请资金和信贷担保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机构的资金赞助和风险投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网”,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宣传国家相关政策,邀请专家、成功的创业者讲授创业经验和技巧,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3 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第一,树立以德为先理念。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首先要立德,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树立市场导向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实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树立开放办学理念。“互联网+”时代,高校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具有相对完整的创新链。高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校地合作、校区合作、产教结合,真正将人才、技术、知识等相关领域的综合优势渗透到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在交叉中寻找机遇、在渗透中寻找方向、在融合中寻找突破,高校与地方、产业和行业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11]。
第四,树立“以学为中心”理念。“众创”时代,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树立“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宗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校园文化。
3.4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研一体、学科交叉、完全学分、柔性管理、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坚持通识与专业并重,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结合。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既要通过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要着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学科底蕴,使学生有能力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这些都需要依靠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来完成。
第三,以“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高校应深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改革,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市场导向,注重师生互动,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型,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3.5 构建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构建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创业课程体系。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的做法,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全覆盖,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教育,一年级着重激发创业意识,二、三年级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提升创业能力,四年级着重投身创业实践。
第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构建资源与平台、载体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一是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案例库、创新创业项目库、创新创业名师库和创新创业人才库;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技术保障平台、创新创业实验管理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系统和创新创业服务系统;三是拓展创新创业载体,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2]。
3.6 培育创新创业组织育成模式
第一,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众创”时代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创新创业,因为一个人创新创业不仅非常辛苦,而且成功率也不会高。因此,高校应倡导和鼓励学生组建3~6人以上的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部、跨学院甚至跨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使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团队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强抗挫折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给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配备导师。大学生创新创业,会遇到技术支持、投资融资和市场拓展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高校应组建一支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学术与实务相结合的导师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配备创新导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推进校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协同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第三,引入平台软硬件资源作支撑。高校应将学生创新创业引入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软硬件资源作为支撑,弥补学生创新创业中软硬件资源的劣势,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1] 徐瑞哲. 逾半“90后”大学生有意在校创业[N]. 解放日报,2015-02-02(3).
[2] 张锦花. 创业环境较满意 六大问题待解决[N]. 中国信息报,2015-07-07(8).
[3] 张青. 如何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难题[N]. 中国经济时报,2015-07-30(5).
[4] 买忆媛,周嵩安. 创新型创业的个体驱动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9):11-21.
[5] 薛继东.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 电子政务,2015(6):32-38.
[6] 张青. 如何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难题[N]. 中国经济时报,2015-07-30(5).
[7] 海鸣. 中小企业的政府金融支持创新研究[J]. 理论月刊,2010(9):151-156.
[8] 徐瑞哲. 逾半“90后”大学生有意在校创业[N]. 解放日报,2015-02-02(3).
[9] 刘佳. 五大因素制约大学生创业[N]. 四川农村日报,2015-07-25(2).
[10] 袁瑜,顾永东,陈红喜. 大学生创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构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J]. 职教论坛,2015(11):22-26.
[11] 李言荣. 启动创新创业“新引擎”[N]. 人民日报,2015-11-20(7).
[12] 张军.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三全”新模式[N]. 中国教育报,2015-11-02(9).
责任编辑:宗淑萍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Public innovation” era
TIAN Yu-min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In the era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the plight of system, capital, technology, market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system, optimize the policy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policy support mechanism,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concept, improve th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innov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 breeding mod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G647.38
B
1008-5394(2018)02-0102-04
10.19640/j.cnki.jtau.2018.02.024
2016-04-2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YB025)
田玉敏(1965-),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E-mail:tntym@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