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技能为导向改革传统土壤肥料学的教学教法研究
2018-01-26范嘉妍雷婉莹
王 帅,王 楠,王 语,范嘉妍,雷婉莹,刘 兰
现阶段高等教育正在朝向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前行,现代教育体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并努力实现对产业升级转型所需人力与人才资源的持续供给。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多次变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国内近30%的高等院校正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高校教师普遍认知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首选途径,尤其是涉农高等院校更为如此。在人们的思想中,务农总是与苦累、贫困及科技含量低等观念结合起来,认为学农是无奈之举。然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振兴,作为基础的农业无时无刻不受到国人的关注。在未来,随着农民数量的锐减、土地的集约、农业机械化的提升,现代农业的极速发展,农业将成为“一本万利”、“造福子孙”的热门行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在发展定位、培养方案、社会认同和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才培养以及实践课程的革新上更是大刀阔斧。课程改革强调“应用”二字,其核心在于实践教学。土壤肥料学是我校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园林、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与行业密切联系的实践类课程,具有改革的先天优势,本文重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教法进行以“应用技能为导向”的改革尝试,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有效参考。
1 土壤肥料学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在传统土壤肥料学授课过程中主要突出理论教学,忽略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创新意识,更没有培养起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从教学大纲入手对土壤肥料学课程进行重新修订,要知道,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强化内涵教育的先导。当前,涉农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为此,在大纲修订过程应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以应用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试图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改革与修订,将新的培养模式注入农科人才的培养上来,为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高标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突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土壤肥料学课程主要研究土壤、植物与肥料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学与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结合植物营养原理,综合肥料特性,通过养分调控来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条件,进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首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系统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土壤学部分,主要强调了土壤组成的认知技能、土壤性状认知技能、土壤养分及管理技能、土壤基本性状检测技能、土壤形成与分类技能、土壤类型划分及认知技能,上述技能的培养对于实践技能的职业培养尤为关键,而且,对于有意愿考取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更是受益良多。在肥料学部分,我们强调测土配方施肥技能、肥料认知及其科学施用技能、植物缺素及肥害诊断技能、肥料配方技能以及作物科学施肥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肥料企业以及现代农场的就业均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了突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授课团队编撰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刊发的21世纪精品规划教材《土壤肥料学》,该书融入了土壤与肥料的基础知识,强调以应用技能为框架的章节体系,将传统章节打乱,用技能引导教材内容,按照独立技能培养框架将知识点重新装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后会有哪些收获。为了充分强调土壤肥料学的实践课程,在原有教学任务基础上又开设了为期3天的“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教学实习,在过去,该部分内容通常是在理论授课时开设的,其不仅压缩了理论课程,而且必须随着课程安排走,严重束缚了外出实习、实践的可能性。在新的实习内容上我们加入了肥料企业参观以及农资商店调研等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我们结合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新颖的专题,比如让学生调查并了解家乡土壤的主要类型及性质、耕作利用及改良方式;调查家乡肥料常用种类、作物施肥时期及施肥量;了解家乡土壤的解冻期、作物的播种期以及主要营养元素缺素症状等,最终在课堂上以“翻转课堂”形式,分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由组间学生互评产生汇报的最终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点考察内容。学生们为了能使汇报精彩,在课前必须经过大量调研活动,这不仅对理论知识提出了考验,而且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典型生产实例相结合也是涉农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2]。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下乡实践锻炼所收集的生产经验和一些农谚穿插进去,这样可以让课堂内容由抽象、枯燥变得具体而有趣,使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每一个技能学习结束后,分组再进行组间内部考核,以学生自评为主,占平时成绩的30%。将考核成绩列入期末成绩,最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3 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实践调查
实验是土壤肥料学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内容。鉴于当前课时压缩所造成的实验内容减少、实验时间不连续等现象,我们力求通过教学实习以及与测土有关横向课题的支持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比如,通过教师与当地农委及区级农业局进行横向合作,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技推广项目的参与,使更多学生加入到区域土壤检测的科学研究中,让学生感知此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该内容可由学生自愿申报参加。通过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后,我们发现本科学生完全有从事科学试验的能力,既能很好的规划试验,又能进行科学的试验数据分析,这对于选择考研的同学来说是很好的探索与尝试。在实验环节,为增强学生实验课前的预习环节,尝试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器材、配置化学试剂,突出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位置,改变以往“老师做、学生看”的单一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土样采集、样品前处理、试剂配置、数据测定和结果分析等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以评促学,通过荣誉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将实践技能应用于田间地头,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鼓励学生自愿申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当地经济及区域发展服务。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教师引导教学的主要方向,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暑期实践,在企业中真正获悉实践生产所需,为日后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基础[4]。
4 采用启发、互动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作为专业基础课,土壤肥料学课程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若在授课过程仅采用“老师讲,学生记”、“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尝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然而这将给教师在备课过程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要时常换位思考,同时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不断填充典型事例、农村实例、真实人物传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可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启发学生自行探索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互动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否在蔬菜上应用,各类新型肥料的原理及科学使用方法、花卉营养土的科学配置等内容,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先思考后提问,鼓励学生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分组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此外,尝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并以此为手段尝试新颖的网络工具并渗透到各个教学培养环节,要知道,多媒体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能使一些微观的运动和结构通过动画模拟技术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创建良好教学情境具有重要意义。
5 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应用技能考核
成绩考核是高校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一般来讲,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将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传统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成绩的60%出自卷面考试,40%源于平时成绩。在此种考核方式下,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考试结束后又忘得一干二净。针对此种情况,土壤肥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采取技能加理论的方式考核,实验成绩的考核不仅仅以实验报告体现,还应把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实行一对一现场操作考核,操作合格的再进行理论考试,对于平时参与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的同学酌情加分,最终通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总之,教学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以应用技能为导向的土壤肥料学教学教法改革通过逐步探索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改革和经验积累,由教学内容的重组,实习试验环节的加强,考试方式及教学方法的改变,以点带面,逐步引导专业基础课向技能培养的方向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