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芬兰教育
——以奥卢市基础教育为观察点
2018-01-26郑晓娟
□ 郑晓娟
一、走近芬兰教育
此次,我们的主要学习地是奥卢市,虽然只有20万人口,却是芬兰的第四大城市。这里与很多欧洲小城镇类似:没有摩天大楼,不宽的马路,主街几乎都是保留完好的小石块铺设的老石头路,透着隐隐的古意,显得静谧、清幽。整个城市的节奏很慢,跟他们的教育很相似:从容,自信。对芬兰的教育审视正是从这座城市开始的……
(一)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学校
这里所有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任何遮掩,除了教学楼、操场、足球场、停车场外,几乎都与白桦树林、红松林无缝连接。学校没有一名保安人员,没有统一的上课时间和放学时间,它们是根据班级的课时灵活安排的。呼吸着深秋的空气,看到一个个儿童,无论一年级还是六年级,都头戴一顶安全头盔,就这样自由自在地骑车来上学了。这感觉除了惊奇还是惊奇。当陪同人员说,幼儿园的孩子也是以这样的方式上学时,我们只能表示惊叹了!在这里是看不见任何一个接送儿童的家长的。校长说,即使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冬天,儿童也是自己上学、放学的。这才是安全、自在的小学教育的前提。
(二)没有“规矩”和“要求”的学校
走进每一所学校,会发现每一个班级都会有歪斜在一角看书的学生,坐在沙发上趴着写作业的学生,三两人挤在一起讨论或说笑的学生;在课堂观摩的时候,也会发现学生可以跳上桌子进行合作学习,或躺在沙发上听教师讲课,甚至为我们表演的合唱队队员的站姿也是不那么整齐的,表情是原生态的。学生犯了错,学校坚决不采用任何惩罚的教育手段……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具有全世界排名第二、最具潜力的发展力。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是这一悖论在芬兰教育中却存在着。这大概就是芬兰教育吸引世界各国前去学习的原因吧。
(三)没有评估和考核的教育
“芬兰的学校教育在高中之前是不进行任何考试评估的。芬兰的公立学校不采用任何来自外部的标准化高风险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估的基础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测验。同样,芬兰的教育部门对学校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这是我们在芬兰学习的第一天,三位奥卢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讲课所传递的信息。对于从小生活在竞争、考试、考评、绩效环境中的我们,无法理解也不敢相信。在第二天的“校长圆桌论坛”中,“你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不考核如何确保每位教师的恪尽职守”“没有评估,你如何把握自己学校在区域发展中的水平”是中国学员提得最多的问题。两天、三天……从不可思议到慢慢感受、浸染,最终学员相信了有一种“信任”叫“对学校的信任”,有一种文化是“芬兰的信任文化”。学生、家长与政府全身心地信任教师与学校校长,在这一前提下,大家一起探索如何为儿童和年轻人提供最好的、最有可能实现的教育。芬兰教育工作者可以纯粹做教育,是幸福的;芬兰儿童可以自由地生长,是幸运的!
二、思考芬兰教育
不同于书本、网络得来的对芬兰教育的认知,在奥卢学习的十三天,从正面看芬兰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引发我对芬兰教育的思考和借鉴。
(一)芬兰教育的成功印记
芬兰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一直在行动,在众多的质疑声中走在前进的道路上。直到21世纪,我们终于可以用数字概括、证实、认可芬兰教育道路的正确性:全球第一的生活质量;全球第一的人才潜在资源;全球第二对儿童平等的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全球表现最优异的毕业生;全球最小的教育差异……这些成功的背后是芬兰教育,是教师人群,是灵活的教育模式。芬兰已经拥有了独特的教育与社会改革理念。
(二)芬兰教育的不懈探索
芬兰人没有满足或止步于他们的教育改革。2014年,芬兰立足于21世纪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从国家层面制定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通过这短短的十几天,通过所接触到的芬兰人,我深刻感受到,从国家意志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从专家教授到校长、教师,都在致力于国家课程、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对核心素养之一的“横向迁移能力”——它包含思考与学习能力、文化感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多元感知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工作与生活能力、参与构建未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有的芬兰教育人都在积极执行和探索。他们正在通过创新型的学习环境、创意的课程、深度的学习、自主性的教师来完成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实践。这就是现实中的芬兰教育。
芬兰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欣赏、羡慕芬兰教育的同时,也都清醒地认识到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借鉴、学习必须基于差异,正确认识,理性思考。访学之前,在国内听到不少有关“芬兰小学已经取消学科,全部实行项目制学习、合作式学习,真正实现融合教育”的信息。事实上,芬兰从国家层面仅要求“学校根据课程标准一年不少于一周时间进行项目制学习,来推进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为了培养芬兰的本土文化,一、二年级开设的芬兰语课时比例甚至超过中国的语文课时的比例,第二课堂走班选课制度也仅限于五、六年级。
教育难题,世界各国都存在,芬兰也不例外,芬兰教育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如学生的网瘾问题,久坐而少运动问题,校园欺凌问题,青少年厌学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芬兰的教育发展优势和可借鉴之处也不容置疑。
三、借鉴芬兰教育
在访学中,不断被芬兰教育人提及“创造学习社群”“让每个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天赋”“让教育走出教室”以及他们在努力实践的“横贯能力”等,可以感受到芬兰教育更新而持续的教学系统,正更快地走在实现“芬兰梦想”的道路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个小学校长,更想从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借芬兰的树,造自己的房子”。
(一)真诚一点,纯粹一点
在奥卢的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感受到“为了学生”理念已然深入每一个校长和教师的心中。作为全科老师来说,芬兰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一周有25节课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午和学生一起吃饭,课间轮流管理学生操场活动安全,傍晚还有托管工作。但是通过与芬兰教师交流对话及课堂观摩,发现“国家课程标准”“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严格执行的教育教学最高准则。芬兰教育人对于标准的执行似乎是骨子里传递出来的,这固然与芬兰人纯粹的生命状态有关,但也是学校教育努力的结果。中国教育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试图改变,但往往拘泥于细节的改革,理念口号越来越多,形式花样越来越多,教育做得越来越精致,教育最根本问题却没能撼动,去功利化也明显不足。其中,也许有很多无奈,但无不折射出我们对“培养怎样的学生”“做怎样的教育”的模糊认识或回避态度。校长有责任带领自己的团队,更多地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前行,真诚一点,纯粹一点。
(二)把学校做小,把教育做好
“把学校做小,把教育做好。”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其学校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在小学校、小班额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才能得以实现,每个儿童的潜力才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尽管我们目前的学校状态只能在大规模、大班额的状态下运作,但不妨以“小”理念做“大”教育。如在校园改造、扩建之际,可以学习芬兰校长,邀请教师、学生、家长与建筑师共同合作设计,从每一个建筑细节去思考,让校园建筑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并以此理念开展学校的每一项工作,让一切工作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信任”文化的本土培育
“对学校的信任”是芬兰教育最令人震撼之处。作为校长,要努力建立起一种学校、家长、社区之间的信任关系。尽管中国目前“教育信任”大环境不容乐观,但借助学校文化建设的契机,可营造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文化的氛围,传递给家长、社会,打造出一个小范围的“信任文化场”,并以此辐射影响更多的人,为社会传递“信任”的文化因子。
教育改变个人,教育改变生活,教育改变一个城市和国家。“优质教育与多彩合作之城”是奥卢的城市宣传口号。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能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宣传口号,那么对自己教育的“正视”才有了最响亮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