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渭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

2018-01-26温爱存

中国建材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渭县坡耕地项目区

温爱存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通渭县位于定西市东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面蚀和沟蚀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总土地面积2912.97km2,共辖18个乡(镇)。通渭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耕地面积232.2万亩,其中坡耕地115.55万亩、梯田104.87万亩、川台地11.78万亩,人均耕地5.7亩,人均梯田2.6亩。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7.7℃,无霜期120-16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年蒸发量1500mm,且全年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长期以来,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从根本上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突破口而改变通渭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是全县生态修复的必由之路。

2010-2012年通渭被确定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通渭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3年来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2.53km2。

1 通渭县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2010年试点工程长川项目区位于通渭县西北部,系渭河水系的一级支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在310国道沿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4°13′25″~105°57′13″,北纬35°13′10″~35°19′10″。总面积59.68km2,全为水土流失面积。境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40mm,多年平均气温6.6℃,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 5500t/km2·a。

1.2 社会经济情况

项目区涉及马营、平襄2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总人口10632人,其中农业人口10189人,农业劳动力5767人,人口密度174人/km2,人均土地8.7亩,人均耕地4.9亩,人均基本农田为2.7亩,人均纯收入1688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1.3 耕地现状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5034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6.2%,人均耕地4.9亩,基本农田面积27756亩,人均占有基本农田2.7亩。项目区耕地总面积50349亩,其中坡耕地面积22593亩(其中宜修梯田坡耕地面积22259亩,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8.5%)。

1.4 治理现状

项目区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47km2,其中梯田27756亩,水保林12388亩,人工草地1060亩,淤地坝1座,谷坊240眼,涝池5个,治理程度为46%。这些措施的实施,对项目区内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利用土地资源、减轻水沙危害、促进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2 主要成效

试点工程实施3年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52.53km2,占总建设任务 52.48 km2的100.1%。其中新修梯田60061亩,造林9412亩,人工种草9317亩,配套田间道路189.4km,排水沟86.7km,水窖200眼,谷坊250道。这些治理措施的实施,对项目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随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长川、庄子、涧滩3个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蓄水保土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治理程度分别由 46.0%、40.3%、32.3 提高到 76.0%、77.5%、71.0%,新增措施累计减少土壤流失量27.63万t,新增措施保水91.29万m3,到治理期末土壤侵蚀总量由86.27万t下降到58.64万t。地表径流大部分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项目实施后,区域内林草覆盖面积增大,林草郁闭度将大幅度提高,区域小气候将得到有效调节,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水分状况和热量状况将明显改观,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也将会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项目区林草覆盖度分别由15.1%、23.5%、6.8% 提高到 22.8%、32.9%、14.7%,生态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

3.2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该项目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生产条件提升比较快,农、林、牧、副各业比例均衡,达到了协调发展,开发了土地生产潜力,各业产值持续稳定地增长。到治理结束时期,项目区粮食总产分别比期初增加149.76 万 kg、151.03 万 kg、118.71 万 kg;农村各业总产值分别比期初增加163.3万元、618.65万元、363.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分别比期初增加415元、111元、449元;人均产粮分别比期初增加174kg、143kg、148kg。人均粮食、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3.3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有效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的情况,减轻了下游的防汛压力。项目区各个小流域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完整,发挥了整体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作用,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侵蚀破坏和区域洪水泥沙灾害得到大幅度的减轻,效果明显。

二是项目区农村各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土地利用结构符合小流域的总体规划和发展。通过坡改梯的基本农田建设、合理规划人工种草、荒山造林、见缝插针,使农、林、牧用地比例得到合理调整。随着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区单一农业模式已不复存在,开始向种、养、沼、肥、田一体化、产供销整体思路的方向发展。

三是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带动了区域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为项目区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通过兴修梯田,2010-2012年度项目区梯田面积分别累计达到47756亩、32089亩和36562亩,人均梯田分别提高2.0亩、2.9亩和2.4亩,人均达到4.7亩、4.7亩和4.5亩。一方面有效地拦蓄和利用坡面径流,另一方面由于总的坡耕地面积减少而梯田面积增多,农户单位面积的投入相对加大,从而使基本农田物理、化学性状的改善,增强抗旱减灾能力,粮食单产逐年提高,人均产粮分别达到538kg、527kg和533kg。农业新技术的应用,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给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4 主要经验

4.1 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项目实施,通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精品示范工程的明确要求,成立了县长县委、发改、水保、财政、审计、农业、林业、畜牧、扶贫、水务、交通、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套必要的治理措施,积极参与配合项目建设,靠实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考核奖罚办法;实施乡镇全力配合,认真落实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和业务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定四包”责任制;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公示牌等方式对项目建设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了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实行群众监督承诺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建设;采取招投标办法择优确定施工、监理单位,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合同,实行“主管单位监督、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与当地政府及相关个人签定项目建后移交管护合同,确保工程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

4.2 超前安排部署,严把工程质量

在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同时,项目建设的主体梯田工程也同时在开展,坚持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及早规划,大力宣传,发动群众,留足地块,联系车辆,随后调入推土机开展大规模机修。《实施方案》批复后,水保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常驻施工一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对每一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地测量放线、科学指导施工,做到了规划设计一次到位、措施布设一次到位、技术指导一次到位、工程质量一次到位,确保规划一片、建成一片、验收一片、合格一片,实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

4.3 充分发动群众,民主筹资筹劳

在项目建设初期,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针对项目区的实际,全面建立了群众参与坡改梯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坡改梯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召开群众会议、村民理事会议,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筹资筹劳,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实际困难。同时让项目区农民做好作物倒茬安排,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坡改梯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4 整合项目资金,培育特色产业

项目实施期间,通渭县委、县政府按照“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精品流域治理到哪里、特色产业示范点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将畜牧、农业、交通、扶贫、林业、水利等各类项目配套实施,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配套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工程项目建设,也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猜你喜欢

通渭县坡耕地项目区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三个好朋友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李鹏鹏书法作品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高铁开到家门口(节选)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