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助推成长
——课堂表达之现实境遇与对策
2018-01-26周海燕
□ 周海燕
关注语言表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它主要涵盖两个维度:一方面要关注文本样式,聚焦表达技巧,促读写迁移;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达,在多元对话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品质。近年来,我们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文本语用价值的探究,对课堂上学生表达习惯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则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放眼课堂,学生的表达现状不容乐观,要么表达碎片化,词不达意;要么是车轱辘话连轴转,不着要点;要么是惯性缄默,“金口”难开……能够清晰、流畅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少之又少。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表达处于尴尬的境地。
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交流表达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当裁判员,而应是教练员,精心守护,全程陪跑。只有高质的指导,才能赢得学生高位的回应。
第一,释放内存,归还“话语权”。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总体来说还过于“丰腴”,花样繁多、头绪繁杂,教师频频向学生提问“发难”,学生疲于“接招”应对,表达主体地位旁落。这种“半失语”状态的课堂,限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窄化了学生言语实践的轨道。教师必须扭转这种碎问碎答的课堂形态,用富有弹性的块状预设来架构课堂,释放内存,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营造开阔的言语实践场域。如薛法根老师在《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中,以“讲故事”为任务驱动,分三个板块推进。板块一:抓住起因、经过、结果练习概述故事;板块二: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展开想象,将精彩之处由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板块三:练转述,以龙王和哪吒的口吻转述故事。这样的教学摒弃了传统的讲读策略,用学生的语言实践代替教师的烦琐讲解,一课三练,重锤敲击。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用语言来“做事”,把教师的分析讲解转换成学生的高品质表达,或抓核心语汇,赏析表达;或抓认知冲突,争辩表达;或抓特殊语象,模仿表达;或重组语言,创生表达……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练兵场”。
第二,目标导航,踩准“落脚点”。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表达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语音标准、语用规范、表达内容、参与情感等方面都要经历一个螺旋上升、拾级而上的过程。与此同时,每个学段又有其相应的训练重心和培养目标:低年段重在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和愿望,训练其完整通顺表达的能力,做到吐字清晰标准,不掺杂方言和口头禅;中年级重在让学生学会自信大方的表达,养成想好再说的习惯,在内容上做到具体流畅,力求生动;进入高年段后,则要求学生能围绕中心表达观点和见解,表达思路要清晰,语言丰富严谨,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段目标的统领下分点细化要求,踩准每次表达练习的“落脚点”,教授一定的发言规范和表达技巧,使之有目的、有重心、有结构。如高年级最常见的表达要求是品词析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但是学生的表达却常显得凌乱混沌,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如何做到言之有序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本义+语境义+情感”三部曲来阐述观点。如在论述“鲜花伴着骨灰”是否能改成“鲜花拌骨灰”这一问题时(《在大海中永生》),可先辨析“伴”和“拌”的本义,再说说两个字在课文中表达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最后谈谈文中选用“伴”字是强化怎样的情感。简单的“支架”使学生迅速掌握了同类问题的表达技巧,实现了言之有助、言之有向的目标。目标指引下的“言说”练习要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干货”。如阐述观点时一般要遵循“亮出观点→阐释说明→总结陈词”的表达路径,让发言走向规范,并且不断丰富表示逻辑关系的过渡词汇,如“尽管如此……”“总而言之……”等,以此更好地达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目标。只有每一次的练习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重复低效,劳而无获。
第三,高质对接,关注“每一个”。
关注“每一个”,首先是指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我们应秉持“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原则,坚决杜绝少数优生掌控话语权的现象,做到机会均等。在每个言语训练的环节中,尽量增设“同伴互动言说”的环节,扩大言说“半径”,让每一次的训练由点及面真正惠及每一个学生。同时,也不能用固有的判断给学生设限,总是让他们回答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这看似使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但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在舒适区内停滞不前,如同“温水煮蛙”。求其上者得其中,只有让每个学生不断行走在能力的极限上,才能促使其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关注“每一个”,还指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表达”。无论课堂表达是优还是劣,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理应得到尊重,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倾听,用智慧去甄别,用真诚去回应。当学生表达不畅、思维阻滞时,不回避、不僭越,或助其厘清思路,或引导分解作答,或及时提供语汇,运用“可视化”的策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意思逻辑化、条理化,在疏通语流后组织语言进行二次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懂得宽容,给学生咀嚼、酝酿的过程,同时又要守住底线,懂得良好的表达品质是严格训练的结果。
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中,口语表达能力将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对此我们不能抱有“望天收”的思想。一个人的表达天赋无法改变,但表达智慧和表达自信是可以后天培植的。良好的课堂表达习惯和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育的,但只要眼里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就一定能在敢说、乐说、善说的表达之路上踏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