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指向言语的多维体验
2018-01-26岳金春
□ 岳金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文本的阅读,应提倡多角度阅读,多层次阅读,有创意阅读,个性化阅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的一点感悟。
一、何谓个性化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充分地、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实现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个性化阅读要在学生深入进行语言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
个性化阅读必须以充分尊重文本为前提,以三维目标为依托进行文本解读,要紧紧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面对脱离文本核心价值的个性化见解,教师要对症下药,不能粗暴处理,一棒子打死。否则,个性化阅读就不会闪现“火花”,学生阅读兴奋点就无法点燃,更不会有我们所期盼的课堂精彩出现。
二、为何要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阅读方向和目标,用自己的个性眼光来进行言语、情感体验,从而实施提升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行为。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脚手架”,扶着学生走,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加以指导、引领、点拨。
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鉴赏。如品读《景阳冈》时,有学生提出了“英雄真的不怕虎吗”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那是酒壮英雄胆啊!”也有学生说:“棒都打到树上了,心里不慌乱吗?”可见,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审美体验呈现多元化。
个性化阅读有利于阅读体验多元化。如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一文,当笔者抛出问题“文中松鼠太太所说的‘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花籽!”笔者望着满脸喜悦的学生,顿了一会儿,又问:“仅仅是指花籽吗?”班级里安静了下来,有的学生开始浏览课文,有的学生轻声地跟同桌讨论了起来。笔者静静地看着,听着。一个女生举起了手:“美好的礼物不仅是指长颈鹿大叔寄的花籽,还指开在小路上的鲜花。”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了。对问题的辩解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学生的个性,阅读的质量大大提高。
三、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锤炼个性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段话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可见,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锤炼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语言,简洁、生动,于通俗中见精彩。这样才能在动态生成的阅读课堂上呈现精彩,把学生带入自己所创设的个性化的教学意境中去。
(二)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给学生安全感,使学生容易释放自己的潜能,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如教学《枫树上的喜鹊》(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一文,笔者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以读代讲,深入体会文中的“我”喜欢什么以及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读后的讨论,学生明白了“我”不仅仅喜欢枫树、喜鹊的窝,还喜欢喜鹊阿姨一家子,喜欢小喜鹊的不断成长,还为自己听懂喜鹊的话而欢喜。一节课下来,文本中的“喜欢”呈现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因为他们自己读懂了课文,知道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顺学而导。比如教学《我不能失信》(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一文,初读感知后,笔者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深入体会宋庆龄当时的内心所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理解宋庆龄做法的合理性。在交流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尊重每个学生的立场和看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敢想、敢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注重“个性化”阅读的引导
没有“个性”,作品也就没了“灵魂”,对作品人物个性化的阅读见解,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待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放宽条件,让学生“多发现,少拘束”,对学生“多欣赏,少否定”,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作品人物个性化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
对作品中人物个性的认识要有根据,要从时代角度去考虑,不可脱离人物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人物个性化的认识,也要从“点”到“面”地分析,从人物的突出特点来反映作品的真正内涵;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还要依据人物思维的发展,这样阅读时才能获得审美体验。
(五)实施“有原则的解读”
对学生的个性化回答,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而无节制地放纵,“热闹”之余,教师也得冷静地思考,有原则地解读。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见多识广呢?在巡视指导中,突然听到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跳鱼儿怎么会有跟青蛙一样的脚呢?”笔者不禁一愣,一个念头闪现脑海,不经意地一问:“是啊,鱼怎么会有脚?”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你也跟闰土一样见多识广,老师很佩服你。大家见过闰土所说的跳鱼儿吗?
生(齐):没有。
师:对,你们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闰土见过,还告诉了我们。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纷纷说道“闰土见多识广”,甚至有一位同学说“是我们孤陋寡闻”)
师:是呀,课文对这件事情进行描写主要是要表现少年闰土见多识广,间接体现“我”和“我往常的朋友”见识少。
案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挖掘课堂上的一切相关因素,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自如地应对,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把文本所表现的主旨通过对话表达出来。教师巧导善引,学生的思维和当时的环境、时机一碰撞,使课堂别有一番风韵。
教师在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切不可对“教学基本功能”误读。如学习寓言不能误读、误解、抛弃文本,要抓住寓言用荒诞故事来表现深刻的寓意这一特点进行引导解读。没有原则的解读、错误的引导,会贻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留下诟病。
个性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因为个性化阅读而呈现绚丽的色彩,教师要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要关注、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的对话中“求异存同”,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