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浙江生物二次选考复习效率的四个策略

2018-01-26浙江王苗苗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前置小明试题

浙江 王苗苗

在浙江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需另选三门学科参加高考,习惯上称另选的三门学科为选考科目。每位考生的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两次成绩中取较高者计入高考总分。为保证考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复习,考生通常会将两次选考机会都放在高三,第一次安排在上学期的11月初,第二次安排在下学期的4月初。一般情况下,首次选考前教师已经指导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了系统复习。因此,二次选考复习应是在之前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深化与完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若对二次选考复习策略把握不当,很容易陷入“炒冷饭”的误区,成为对之前复习的简单重复,效率低。那么,如何提高二次选考复习效率呢?本文仅对笔者在教学中实践且行之有效的几种做法逐一介绍,以期能为各位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1.利用前置作业,诊断学生盲区

经过一次选考复习之后,学生到底哪些知识掌握了,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易错点在哪?对于这些学情问题,教师倘若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备课与授课便不能基于学生的盲点和薄弱点出发,很可能又是简单地进行一次考点全扫描,或盲从教师的主观感觉和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会的知识讲了又讲,不会的知识却没讲或没有重点讲,复习效率自然低。

如何把握学生“脉搏”,使二次选考复习的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呢?笔者认为,利用前置作业进行课前诊断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前置作业是相对于课后作业而言的,即课前作业。大致操作方法:教师针对某一章节内容或某一复习专题提前编制好测评作业,在课前下发给学生使用,然后对学生答题的正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再针对出错较多的地方来进行对应的教学设计。这样便可将师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二次选考复习效率自然得以提升。

必须要说明的是前置作业的质量关乎课前诊断的有效性,因此需要精心编制。笔者的具体做法:(1)结合《考试大纲》,对知识点进行解构,形成知识清单。《考试大纲》罗列出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及考查水平,是高考命题的指南针。但《考试大纲》对知识点的呈现不够细化,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解构,从而形成细致详尽的知识清单。(2)搜集试题,为前置作业积累素材。教师应养成搜集试题的好习惯,平时注重将各地区最新的测试题进行搜集、整理,根据需要,优中选优形成高质量的前置作业。(3)研究真题,保证前置作业的适切性。如果说 《考试大纲》 呈现的是“考什么”,那么真题呈现的则是“怎么考”。前置作业中试题的选择也应高度遵循真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模式,以保证其适切性。比如,高考不考非选择题的章节可以不安排或少安排非选择题。(4)根据实际,对前置作业进行修改完善。百密终有一疏,前置作业的编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补充被忽略掉的考点,更换更加优质的试题等。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复习热情

经过新课、一次选考复习的磨砺之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已经到了一定水平。倘若教师在授课时仍然使用学生熟知的情境与案例来“炒冷饭”,既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这样的复习方式难言高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新颖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二次选考复习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并合理利用新颖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复习效率势必大有裨益。

比如,在进行“变异”专题复习时,笔者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式复习方法后课堂氛围不佳,复习效果也不理想。经过思考和分析,笔者将上述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呈现一则案例:“小明的父亲为O型血,母亲为AB型血,小明为O型血。父亲怀疑小明并非亲生。然而,DNA鉴定证实,小明却是父亲亲生的。父亲感到非常困惑。”此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给出合理的解释。学生较易想到的可能性是“基因突变”,教师顺势进一步追问:“何种基因发生了突变?突变产生了什么基因?新基因与原基因的差别在哪里?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细胞?……”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将“基因突变”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复习。部分学生能够提出“染色体畸变”这种可能性,教师同样可以在利用问题串深入探讨“染色体畸变”导致小明出现O型血的机理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解决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这两个知识点的复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在学生思维遇阻之际,教师抛出“孟买血型”的相关背景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基因重组”这种可能性,并进一步利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基因重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梳理。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情境创设,与一般认知相冲突的案例立即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整堂课始终围绕着解释小明血型的由来这条任务主线进行,知识的建构融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长久专注,又能够提升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3.鼓励原创试题,自主查漏补缺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考题虽然变化多端,但考点却不会脱离教材。因此,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应是学生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笔者却发现,多数学生既不愿阅读教材,也不知该如何阅读教材。的确,没有明确目的、缺乏任务驱动的泛泛阅读往往不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效率自然不高。这就是为何有些学生阅读教材多遍,仍然会遗漏掉很多细节。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笔者开展了“命题竞赛”活动,看谁能够发现教材中其他同学不太关注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以此为素材命制试题。高质量的试题会被选进专题测试卷或月考卷中,且在该试题后面会署上命题者姓名。由此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比如“为什么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使用的淀粉溶液含有0.3 %的氯化钠”,还命制出不少不错的试题。比如,某同学关注到浙科版教材必修2中“遗传密码表”下方的一句话:“起始密码是翻译第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可以是AUG或GUG。但在细菌中,它们都代表甲酰甲硫氨酸”。于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编制出如下试题:

【例题】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RNA是由DNA上的非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来

B.编码链就是基因中和mRNA碱基排序相同的链

C.RNA聚合酶参与解旋的DNA片段是一个基因

D.同一密码子在不同生物中可能决定不同的氨基酸

【答案】D

通过这种全面的扫描,不但巩固了主干知识,还覆盖了教材中的边角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可以自主查漏补缺,而且反复进行这种答题人与命题人的角色互换,还有利于学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在答题时会更加成竹在胸,正确率也会明显提高。

4.改变讲评模式,互助解决疑难

二次选考复习阶段,教师通常会使用自编讲义或外来试卷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训练结束后的针对性讲评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工作。那么,如何提高习题讲评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了提高讲评的针对性,教师一般会在批改试卷后统计学生每道题目的错误率,分析错因,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讲评。但笔者发现,这样操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全覆盖式的讲评太耗时,因此教师讲解的通常是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这样的操作终究不能保证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知道教师课堂上会进行讲评,很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愿主动对错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很不利的。

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习题讲评形式,进而采用“生生互助”模式,课堂操作流程大致如下:(1)学生自主纠错。根据批阅过程中教师对试题整体错误情况的了解,给出适当的时长,比如10~15分钟,由学生将错题重新做一遍。(2)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对组内成员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力争解决每位组员的每一问题。(3)各个小组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其他小组的成员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协助释疑。(4)教师针对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点评、归纳和拓展等。

这种操作模式具有如下优势:其一,即便在同一题上出错,不同学生也可能错因各异。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错因,比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评要更加有效。其二,互助式讲评,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的疑难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而且,学生互助释疑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知识掌握水平的一种检验和提升。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以教促学。其三,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试题讲评的时间。传统的讲评方式,教师往往需要讲评多道习题,经常无法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讲评任务。而互助式讲评将任务分解到各个组内,效率明显提高。

提升生物二次选考复习效率的策略有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绝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做法,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再有效的策略也有可能遭遇“水土不服”。

猜你喜欢

前置小明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小明照相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