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
2018-01-25吴玲玲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使得学校的教育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的学习,而是逐渐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本文进行探析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情况之后,确定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案,为日常美术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明显增加,因此人们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度随之提高。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期间,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绘画的知识,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形成更好的文化修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種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当中,常常以老师为主,学生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学会绘画技巧。这种方式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展开想象,也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所以老师需要改变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工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不同情境中的绘画方法,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流动的颜色》这一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小学生对未知好奇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颜色的各种具有趣味性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美术的学习,掌握对美的观赏能力。另外,老师也需要多和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联系学生的实际,挖掘其中的美术教学素材,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得以加深,从而愿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掌握绘画的技巧,形成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加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
美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非常贴近,因此美术学习者需要具备足够的生活感悟,才能创作出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所以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经验,即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从而实现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美术教学期间,老师需要充分联系实际,将美术知识和生活知识教学结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美术知识,实现对生活中美的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学会各种美术技巧。比如在教授《风的魅力》的时候,老师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把学生带到课外去,真实地教学感受大自然的风。在户外的时候,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风吹过的时候,小草弯了腰,树叶随风摆动,红旗迎风飞扬等。这些画面均可以成为学生绘画的素材,而且这些场景均有不同的美,学生在观察这些美丽景色的时候,也可以形成自身的审美。另外,在美术教学当中,美术老师需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差异,因此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并且老师需要发现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开发其美术潜力,具备欣赏美的能力,画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合理应用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思维发育还不够完善,但是心思单纯,对世界保持着一颗热爱的心,因此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一直保持自身的纯净,以虔诚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各种美。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以自身的言行为小学生树立榜样,使其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心发现生活的美,并且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人和物,形成完整的人格。另外,老师需要采用温和的语气进行教导学生,采用温柔的眼神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保持自身的原则,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尊重他人、喜爱和平的好人。比如在教授《我和我的小伙伴》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美术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回忆生活和学习当中,与朋友一起相处的事情,接着为绘画的场景配上对应的词句。在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体会到人与人相处的美,进而保持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形成良好的品质。采用此种方法,学生可以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情感,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画纸上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其明白在与人交往当中需要学会友善,勇于承担责任,最终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不仅需要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由于在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美术学习当中,老师需要提高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美术教学。即需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在日常教学当中加入美的教育,使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感受到美,并且将这种美的感受宣泄到画纸上,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采用此种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形成良好的人格,具备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贵山.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神州,2018,8(2):76.
[2]许二东.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小作家选刊,2017,12(24):50.
[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张学芝.美术教育研究.2017,10(14):63-64.
作者简介:
吴玲玲,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