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地理教学实践环境 体验地理知识学以致用
2018-01-25李芳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实施,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实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地理实践力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高速创新与发展的背景下,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实践力有了新的赋能,需要教师对地理实践力有新的认知。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切实有效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体验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活动;赋能
一、 创设地理教学实践环境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以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因为地理实践能力“有益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加强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得到了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处的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为:①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②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③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事实上,课堂是地理教师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大舞台,教师是导演、策划,但不是主角。为了充分发挥课堂大舞台的作用,教师以创设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环境为首选。由于对“地理教学实践环境”的认知偏差,常被狭隘地理解为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或户外实践活动。本质上,创设地理教学实践环境,基本途径有:在教学中多创设学生生活实践情境,多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多帮助学生开发地理实验及多指导学生课内外活动等等。
二、 创设地理教学实践环境的基本途径
(一) 创设学生生活实践情境
情境特指真实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网络和活动系统,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服务于教学的生活实践情境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的一种状况。
情境教学要想不流于形式,追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必须以明确教学目标为前提;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必须以学生自主构建为主体;要想满足学生精神需求,发扬家国乡土情怀,必须以融情入境为策略;要想高效获取信息,呈现晦涩的地理原理,必须以视觉刺激为首选。因为信息传播学理论早已证明:视觉是最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随着各类新技术的成熟,除了使用图片、视频、地理游戏等素材刺激视觉外,还能应用成熟的智能手机App、全息影像技术。例如手机App中的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地点查找、路线提示、交通状况等服务,为我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它为“想去哪就能去哪”的梦想提供了技术支持;又例如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展示全息3D影像、360°观察地理事物,增加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刺激,提高人机互动的参与度,可以与学生生活的情境碰撞共鸣,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
(二) 指导学生制作模型
制作模型的动机来源于教材,力求材料廉价,是为学生服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往讲解“等高线”这一难点时,教师往往是处于“三尺讲台一张嘴,教学内容从头讲到尾”的状态,学生只是在被动、消极地接受或应对教师所做的提问,无法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地理模型的制作能使学生的认知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下面以制作等高线模型为例:①材料包括太空泥、刻度尺、牙签、细钢丝、彩色水笔及垫板。②步骤:首先将太空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部位;然后将直尺垂直测量山体,每隔一定高度用不同颜色水笔标注不同的地理要素,如红色标注山谷,蓝色标注山脊;接下来在相同间隔下用牙签在山体表面的在同一等高面上多作记号,并标出高程;之后用细钢丝从上至下沿着同一个等高面将山体水平切开(难度较大);最后每切开一层山体就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边缘描线,要求记号、同一颜色对齐和标注高度。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先构建等高线模型(捏符合要求的山体),再剖析模型(分层水平切割),到描绘具体地形的等高线。学生在自己描绘的等高线图上总结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地貌的规律,还有什么难度吗?还需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吗?
(三) 开发简易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可使那些不易想象、无法观察的宏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和动态化,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既可以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相关地理过程的理解。地理实验形式多样,本文仅从观察实验和开发实验两个方面来探讨。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学生持之以恒的观察是该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比如在讲到季风形成原因的时候,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感到不解。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因为比热容的不同,海洋和陆地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不同。海洋比起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这样的讲解作用很小,学生仍旧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温度变化呢?”与其这样,教师不如自己设计一个观察实验:一上课,取两个一样的玻璃杯,一杯放常温下的水,一杯放等量的常温下的细砂,在两个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第一次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读出数据。然后把两个杯子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一节课,第二次请学生读出温度计的数据。再把两个玻璃杯移入阴凉的室内,过了一节课,第三次请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教师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
沙降温幅度大(降温快) 经过以上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使用地理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力和敏锐力,加强了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参与度,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地理观察实验,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发实验是指以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为前提,学生设计、参与为主体的可以直观地看到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既可以锻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相关地理过程的理解。如讲到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父子的故事中,诸葛亮的谋事不周就体现在:火是他放的,雨也就他“下”的。这个故事的原理是:热空气不断上升,在高空中遇到冷空气,就有可能冷凝致雨,这说明了被低压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在教师的抛砖引玉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开发实验。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发实验之前,必须跟学生达成一致:先明确实验目的;准备或制作实验物品;然后明确实验步骤及具体做法;最后考虑实验过程的引导和解说。
(四) 指导学生课内外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教材中相应地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以人教版必修1教材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课内活动有5个。此外,在章节的最后,安排了“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研究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方法,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所有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些“活动”,把握活动设计的意图、了解活动过程的具体安排,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活动,避免这些活动有名无实。相信此类活动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利于增强他们的学科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场所更宽泛,包括校园气象站、公园、博物馆、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等。但是面对社会各方面对成绩渴求的压力,教师少有时间提高自身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尤其是校外考察活动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和教师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真的无能为力、毫无作为吗?一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两次或近或远的社会实践活动,若是地理教师提前与学校其他部门沟通,科学规划,可以借社会实践活动行地理考察之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要明确分组情况、进行选题指导、规划实施过程、呈现成果等。
三、 体验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博学多才的人,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大多能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现在许多人都热衷于户外活动,可大部分人都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去面对洪水、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讲清楚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过程及防范措施,学生自然就知道在何地搭建帐篷,野外生存的注意事项,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住”是困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最大问题。李嘉诚先生曾说过:买房子最关键的是位置。位置是什么?从大的方面来说,房子位于城市什么方位,在它周围自然环境、城市交通、商业配套、文化底蕴、对外联系如何;屬于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旅游风景区中的哪一区。从小的方面来说,房子所在小区的绿化率、楼间距、规划布局是否理想。这种由“位置”引发的思考,正是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体现,恰恰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
如楼间距的大小,直接就影响到该房子的采光、通风、日晒等生活问题。而楼间距的计算,是需要非常专业的地理知识,涉及该地的纬度、与前面建筑物的实际高差,计算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从而算出适宜的楼间距。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一门学科。
四、 结语
本文阐释的“创设地理教学实践环境”的基本途径并不全面,养成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也很多,从根本上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内外地理教学时间,利用好现有教材在内的课程资源和课外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把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最终还能体验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陈淑清.高校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9(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琼,胡炳仙.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化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作者简介:
李芳,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