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历中应和儿童成长的节拍
2018-01-25陈晓萍
摘 要: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评价应当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及其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将从评价策略、评价时机以及评价内容探讨针对教学评价改革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英语;多元;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应本着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评价旨在关注将学生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追求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多元学生评价体系的心得与体会。
一、 重视过程,评价策略全息化
“全息”是一个摄影范畴的名词,而这里谈到的“全息”是指多角度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评促学”的策略,确保学生在评价中看见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进步和成绩,享受课堂生命的快乐,使其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以英语泛读为例,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事先准备好学习单,让同学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以评导学”,进而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养成英语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由于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性格不同,通过小组活动,可以很好地挖掘彼此的优点,弥补不足。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先自行评价,教师进行补充,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时候,不但会自己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一些能力稍弱的后进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所长,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发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奖惩的评价。
二、 体验情感,评价时机全程化
教育大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课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注意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一般来说,一些性格外向,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积极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会参与不够。而英语学科又是一门“开口的”学科。这些在英语学科比较弱势的学生,会因为词汇量不够、语法不理解甚至是发音不标准,而选择“闭口不言”。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更要注意评价的词语,并不是简单几句“Good job”,“Well
done”就会让这部分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教师留心关注孩子们学习过程,针对某个环节,某个出彩的地方,对这些孩子的评价能够做到具体并细化;相信这些孩子的情感体验会更好。
三、 關注差异,评价内容全面化
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个体差异,针对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地布置富有梯度的作业,可用星号标记。鼓励学生完成难度较高的作业,但是并不硬性规定所有学生都要完成。
小学英语课堂下的教学评价要承认并善待差异。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无论理想与否都应给予正面的肯定。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一些隐性的非语言性评价也是评价内容的一部分,比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是对学生,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体验的激励性评价。评价是对学生以真诚的关注为基本点,以激励学生的信息发布为基本的表达方式,其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
教学评价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生成长的记录。有效的评价是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估活动。这种评估活动对调控小学英语教学,激励小学生起到积极的调节和指导的作用。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造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未知的前程,促成学生的进步与完善,相信孩子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简介:
陈晓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