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城市空间规划相关思考

2018-01-25余兴朝

绿色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

余兴朝

摘要:指出了作为重视城市绿化基础规划、建设的重要概念,森林城市已被国内许多城市切实融合于绿色设施建设实践中,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并关注全球气候的改变,根据当地建设的现实情况制定具备针对性、合理性、可行性的空间绿色规划。从森林城市建设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着手,面对气候变化现状提出了对森林城市规划思路的相应思考,以期能为实现气候变化最小化提供一定思考借鉴。

关键词:森林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149-02

1 引言

从以往规划建设的经验来看,森林城市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譬如:降低城市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总量、缓解热岛效应、调整局部地区微气候、减小雨洪带来的冲击以及污染等。但当下森林城市的理想规划仍未得到实现,实际建设进程中的具体内容较单薄,城市绿色服务不够到位,致使对气候改变的减缓作用并不明显,也影响到城市综合效益的高效发挥[1]。因此,从森林城市建设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人手,就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城市空间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重点思考,是目前亟待开展的工作。

2 科学开展森林城市空间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际意义

2.1 有助减缓当前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

全球变暖的现状情况受到国内外许多国家的共同关注,如何减慢气候的全球性改变,是必须严肃对待的关键问题。森林城市理念融合在城市空间建设打造中后,可充分运用植被日常光合作用及森林土壤的影响,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出的碳,使城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故此,增加森林的实际覆盖率,使绿地率得以提升,进而增强吸收消耗高碳能源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的调节功能[2]。除此之外,森林城市全面建设成功后,可通过植被树冠遮荫及其蒸腾作用来实现温度的有效调控。

2.2 促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气候的实际变化

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极大,城市建设必须能够适应多方面的环境改变因素,比如气温改变、降雨总量改变、海平面显著上升、物种逐渐减少、热带风暴现象等。森林城市面对这些环境改变因素所起到的适应作用有:帮助恢复城市的良性水循环状态,减少水源污染情况,缓解干旱或者洪涝问题,减少地球表面辐射,增强防风减尘、增湿降温的能力,实现局部气候的有效调节,增强环境的舒适程度,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引导低碳活动行为,确保物种的多样性等[3]。

3 面对气候变化现状展开森林城市规划思路的相应思考

3.1 森林城市规划的思路内容解析

3.1.1 森林城市规划的内涵

森林城市指的是,可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出的碳,并降低热岛效应对城市负面影响,起到调节气候、降低空调使用频率等作用,让现代人们有生活于“森林城市”、“天然氧吧”中的亲身感受。这种城市建设理念的终极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营造一个健康而清洁的城市生活环境。鉴于森林城市的概念内涵,应全面考察城市碳排放实际状况、气候因素、环境条件、现阶段林木栽种等方面情况,继而综合分析森林城市植被总数量、空间格局形态、功能组成结构、植被景观群落等要素,并制定出具备适应性、可调节性的森林城市规划总方案[4]。

3.1.2 森林城市规划思路

需要强调的规划思路关键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实现多尺度相结合。森林城市建设进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尺度跨度相应较大,为此,从市域一城市规划区域一中心城区等建设区域都应严格把控各个区域的规划尺度及架构重点,并处理好上下相邻间的尺度关联性。②实现多目标的复合。构建森林城市应将生态目标作为第一目标,即以保护森林流域、生物多样性、植被群落为大前提,并同期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等多个目标,使综合效益和适应气候的各个子目标结合起来。③实现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的全面性覆盖。城市以外的非建设区域也要注重实现绿色功能整合,以推动城市生态循环系统恢复良好状态,使城乡区域的水、碳、物质、能量等方面循环都遵循自然活动过程。④实现多功能同时承载。即做到和灰色基本设施的良好结合,在通风排水、调节温度、预防灾害、遮阳增湿、交通游憩及动物生活栖息等多个方面提供功能需求,使城市绿色设施的舒适度显著提升。⑤实现规划单元和环境单元的完好耦合。城市中环境单元是保障森林自然生态持续循环的基础单位,规划单元的边缘界定要尽可能包容环境单元,以维持其循环的完整性。⑥达到动态化适应的标准。经调整植被的组织性、恢复性来实现森林城市适应能力增强的目的,使其承受气候改变压力的能力提高,以确保低碳生态城市的有序建设[5]。

3.2 森林城市規划的空间格局解析

3.2.1 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城市规划得以展开的关键要素

主要围绕碳储存、水、生物多样性、文化教育这四大要素来开展应对气候改变的森林城市具体规划。①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生物物种越少则森林城市受气候影响的实际程度越大。经增加生物物种的数量,确保生物多样性,可增强城市适应地方气候改变的调节能力。②碳储存可以直接阻断森林中的碳流失于大气当中,并增加特定区域内碳的总储蓄量,同期注重维护高大乔木植物,使碳密度提高。③从水的方面人手规划,主要考察城市能够适应气候改变各种影响下的用水总量,并利用水资源的变化性来保障森林城市流域生态活动的顺利进行,使植被景观得以恢复,增强雨洪过滤、渗透及储蓄的功能。④文化教育可间接调控森林城市适应气候改变的能力,经指导人们通过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低碳游憩等活动方式,可显效降低碳排放总量[6]。

3.2.2 森林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重点内容

在森林城市规划的总目标指导下,空间格局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关键内容来实施建设:①做到城乡生态空间的统一规划。城乡空间一体化布置需恢复碎片式的森林景观,将自然蓝绿廊道与人工设施廊道相互连接,借助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以及农田林网来完成复合林网的整体组建与构筑。②按照城市气候要素、森林建设状况来具体规划空间格局。从边缘区域、郊区至建设区域,依据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城市规划的四大关键要素(碳储存、水、生物多样性、文化教育)来制定不同城市的森林空间格局建设方案。③强化边缘区域的生态维护工作。城市的边缘区域属于整个城市的咽喉地带,其可以便捷、合理地消化输送健康物质流,并能把郊区的洁净空气输送到城市中,因此,森林空间的格局规划必须注重对边缘地区实施生态保护。④尽量提升建设区域的空间利用率。在维护本土植物的条件下构置乔灌草垂直植被群落的植被结构,进而打造低冲击性绿地模式,设立吸水一净水一储水环境设施系统[7]。

3.3 森林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管控办法

规划管控从森林植被总量控制、植被结构管控、森林功能引导、规划形态控制、指标设置与管控5方面着手。森林城市的总规划要和城市其他规划相互衔接,以“减缓适应”作为总导向,细致分析城市人均功能的总需求量,开展指标计算和定量控制。从结构建设而言,森林城市应遵照“基质一斑块一廊道”的区域结构模式,实施定形性控制,然后在详细划分环境单元以及城市各个片区,并落实功能引导的工作[8]。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过程中,要构建和“减缓适应”相匹配的建设指标体系,并且对各社区与街区实行合理尺寸下的形态控制。

4 结语

森林城市科学、合理建设对城市应对气候改变具有相当关键的积极意义,但面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现状,森林城市建设的步伐不能停止,而要在“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两方面体现出其关键作用。故此,森林城市的空间规划应将城市碳氧关系平衡、低碳生态环境、流域性管理规劃、适应性调节规划、恢复森林植被景观等作为根据,以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森林城市的综合规划。通过积极调改既有的城市规划思路,构建减缓、适应为总导向的森林空间建设模式,借助碳储存、水、生物多样性、文化教育四大要素来进行规划策略的实施,同时落实好森林城市规划的管控工作,将有助于实现气候变化最小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颜路明,郭祥泉,潘辉.国外城市林业与国内园林建设对我国现代城镇绿化的启示[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4):72~79.

[2]吴雪姣,江舒楠,白新祥.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多方融合”策略——以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例[J].森林工程,2017,33(4):8—14.

[3]姚鑫,赵敏.城市化对森林城市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以上海“城一郊”样带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13~1124.

[4]刘雯,苗振龙.海岛型森林城市建设机制探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1):257~259.

[5]汪永英,孟琳,韩冬荟,等.森林城市物种多样性——以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45 (3):34~38.

[6]张燕,黄桂林,班勇.森林城市特色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江西萍乡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4):59~63.

[7]庄乾达,郑国全.浙江省森林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6(3):122~127.

[8]孙婷婷,郝建伟,赵妍晰,等.森林城市建设区域特征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J].林业建设,2016(1):30~34.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
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质量、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
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优化思考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会展业区域布局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
中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时空聚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