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徐州特色小镇环境建设发展研究

2018-01-25丁岚陆立权

绿色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环境建设特色小镇

丁岚 陆立权

摘要:指出了环境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重要依托,以“城市双修”理念为指导,结合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对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具体做法,以保护并利用现有环境,营造特色景观,增强特色小镇空间的可识别度,尤其对于环境已受到不可逆破坏的城镇,进行环境修补后良好的环境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并且达到吸引投资的效果。

关键词:城市双修;特色小镇;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015-04

1 引言

2016年,住建部提出“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双修”)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浙江省在2014年10月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其概念特征,可总结为:①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②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k㎡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k㎡左右。③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城市双修”能够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增加公共空间,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彰显时代精神,积极塑造特色风貌。

住房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6年11月和2017年8月分两批认定全国403个小镇为特色小镇。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网络。这是国家首次将“特色小城镇”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既是对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肯定,也预示着特色小镇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2徐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2016年11月,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人选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2017年6月,徐州沙集电商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2017年8月,徐州市邳州市铁富镇入选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

2.1 碾庄镇

碾庄镇位于徐州市邳州西部,是2016年国家认定的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之一,先后创建为“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图1)。

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是碾庄特色小镇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碾庄镇按照“外延对接高速,拉开城镇框架;内涵提升品质,彰显楚韵汉风”的发展思路,硬化了道路,新建了现代化的小区,打造了38处街头节点景观绿地风貌。道路宽敞干净整洁,在道路一侧的游园广场内,建有“景观壁”、“闲庭”、“健身角”等配套设施,极大地美化了周边的环境,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休闲娱乐氛围,行走在这里会给人一种舒心惬意的感觉。

碾庄特色小镇的魅力还在于红色文化的打造和挖掘上,新建的陈列馆,主要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影像和实物,详尽的展示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发生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的革命精神(图2)。对于弘扬红色革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特色小镇具有重要意义。

2.2 铁富镇

铁富镇是邳州市辖镇,耕地面积10万亩,其中有8万亩连片银杏园(图3)。是“国家银杏星火计划密集区”、“国家银杏博览园”、“江苏省银杏森林公园”、“全国百佳造林绿化镇”、“国家现代化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徐州市农业经济十强镇”、“徐州市新型小城镇”。境内有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艾山旅游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园等人文自然景观,环境优美,资源丰饶,交通、通讯便利,能源、人力充足,且社会安定、民风纯朴,有经商、重商、爱商的传统风尚,既是良好的投资兴业之地,也是崇尚绿色、热爱自然风光的朋友理想的生活居所。

铁富镇一直是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银杏资源产业为龙头,逐步走出一条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其中:拥有银杏成片园8万亩,带动了银杏系列产品的开发。依托银杏,相应的发展如水上公园、银杏盆景园、艾山九龙沟自然风景区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时尚的新型观光旅游产业带。

铁富镇紧抓现代化特色小城市建设机遇,围绕“一镇一业、一园一品”打造更富特色、更具内涵、更显品位、更有魅力的宜居新型小城市。适宜的配套政策,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铁富镇以银杏全产业链开发为纽带,加快建设银杏小镇。推动银杏一二三产贯通发展,成功将“一棵树”打造成“一棵树的风景”。

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指出,铁富镇要拓展银杏旅游产业链,发挥更大效益和带动作用,同时尽快修编规划,提升镇区风貌,保持尺度宜人的空间特色。因此铁富镇以当地特色银杏为主体,充分挖掘银杏的相关附加值,增加其价值链,从而为铁富镇的银杏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图4)。而秋天的铁富镇,更是万亩银杏沉浸在金黄色的海洋,如梦如幻,令人流连忘返。使得铁富镇成为银杏的代表,每当人们一提及与银杏相关产业的时候,就立即想到铁富镇。

3 徐州市特色小镇环境建设建议

3.1 指导思想

3.1.1 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

(1)顺应地形地貌。小镇规划要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融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彰显优美的山水格局和高低错落的天际线。

(2)保持现状肌理。尊重小镇现有路网、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下细致功夫解决老街区功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风貌特色缺乏问题。

(3)延续传统风貌。统筹小镇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新建区域应延续老街区的肌理和文脉特征,形成有机的整体。新建建筑的风格、色彩、材质等应传承传统风貌,雕塑、小品等构筑物应体现优秀传统文化。

3.1.2 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

(1)建设小尺度开放式街坊住区。应以开放式街坊住区为主,延续小镇居民原有的邻里关系,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小区模式。

(2)营造宜人街巷空间。保持和修复传统街区的街巷空间,绿地以建设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街头绿地为主,充分营造小镇居民易于交往的空间。

(3)适宜的建筑高度和体量。新建住宅应为低层、多层,避免建设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高层或大体量建筑。

3.1.3 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小镇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及时修缮历史建筑。不要拆除老房子、砍伐老树以及破坏具有历史印记的地物。

(2)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建设一批生产、传承和展示场所,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低俗化、过度商业化。

(3)体现文化与内涵。保护与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独特文化标识和小镇精神,增加文化自信,避免盲目崇洋媚外。

3.2 具体做法

小镇特色涉及自然禀赋、历史人文、文化遗产、经济产业、空间形态等诸多内容,应围绕“地方性”重点展开,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不宜照搬盲目模仿;应在山体、水系等景观风貌较好的区域周边强化小镇特色,小镇的绿化景观应避免片面模仿城市现代园林景观,绿化种植宜选择种植养护成本低、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和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分明、地方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保持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的原生性,鼓励自然的利用山体、水塘、树林等资源;景观小品、标示物、街道家具、地面铺装等环境设施的建设应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具有标示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环境建设的具体做法如下。

3.2.1 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小镇

小镇应当与自然“顺应、呼应”,与自然要素“关系亲和、心理亲近、尺度亲人”,并依托利用现有山水田园格局,更好地融人周边自然环境。

小镇在规划布局时,应本着尊重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应对原始的自然山水形态做较大的改变,避免人为破坏环境后再进行环境修补,从而实现自然山水田园环境与人工建设空间有机交融。

具有优美山体轮廓线时应注重人工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的融合:人工天际线宜低于自然天际线,或与自然天际线相互交叉;人工天际线不宜同高或高于自然天际线,否则显得生硬、突兀。

对于较为起伏的地形,建设时应尽可能体现和增强地形的起伏感,建设场地的平整宜顺应地势,在一定限度内将起伏的基地改为阶梯状平整场地。

临河建筑退距宜错落有致,营造多样化的的亲水公共活动空间。避免居住建筑沿主要滨河地区连续布局过长,河流沿线提倡多元化的建筑群,节点位置的建筑类型、高度、形式等宜适当变化。

建设结合河流、道路、街巷等形成能观山赏水的景观视廊,在景观视廊范围内应避免出现遮挡视线的大型物体,以免影响观景效果;自然山水及公园周边建筑宜为多层、低层,如果必须布置高层,宜采用点式建筑形式;自然山水及公园周边的建筑布局宜开敞通透,应提供适当的视线通廊以避免自然景观被连续展开的建筑物遮挡。

结合自然山水设置地标景物(如塔、廊、亭等),即可达到强化显山露水的目的,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地标景物的选址、体量以及形式等必须经过认真的推敲和设计,以免出现遮挡山水的不良后果。

利用沿山滨水地区设置公共开敞空间,并布置文化娱乐、旅游和零售等设施,避免出现不协调的的土地用途,如有污染的工厂。

自然山水周边的建筑布局宜结合自然环境、道路水系等灵活布置,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并在建筑风格、体量、材质等方面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建筑采用坡顶建筑形式,现存的不协调平顶建筑,可采用屋顶绿化方式进行改善;鼓励在建筑立面点缀自然要素,如鲜花、爬藤植物等;鼓励建设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建筑、覆土建筑。

3.2.2 传承传统文化的小镇

应注重对具有传统及文化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保护与利用,尤其是承载生活印记与公共记忆的传统街巷、场所、建筑等物质空间的再利用,体现小镇生活空间的延续与传承。

历史遗存的改造、维修要坚持维持原貌、原形的原则,老镇区的改造应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拆除,应优先采用保存肌理、保護格局等有机更新的手段,不随意拓宽马路,破坏老街;避免盲目仿古,特别是刻意恢复某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在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恢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风貌;避免采用过于简单的符号化处理方式或随意“创作”;严格地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如古牌坊、古桥、古井等);保护一定历史时期(包括建国后)有代表性的建(构)筑物(如供销社、影剧院、粮库、水塔等);保护树龄较长,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

严格保护老镇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传统街巷、连片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如回民区)、地方特色的片区;反应小镇特定发展时期特征的街巷空间,应予以保留,对遭到破坏的老街鼓励保留名称和路径;保护保留在小镇居民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生活节点空间和非物质文化场所,如集市、桥头、廊巷、庙宇、戏台等。

注重传承地域文化,塑造特色风貌,避免千镇一面,体现城镇特有的个性与气质;避免盲目求洋求怪,一味照搬、模仿与当地城镇风貌部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避免多种建筑风格杂糅的现象,造成城镇风貌支离破碎;

在确保历史文化遗存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可将其作为特色景观开放空间、公共活动场所进行适度利用;可根据情况采用直接利用、改造修复、复原重现等方式;将历史文化元素融人建筑、景观、小品等设施中。

3.2.3 具有良好生态本底的小镇

小镇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应对其生态本底采取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并尽量采用低影响、低冲击、低干预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的区域,则应采取生态环境修复的方式进行修复。

小镇在规划布局时,应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地、水系等生态用地,并严格保护,避免随意侵占。注重“点、线、面”结合设计,应形成网络化的景观生态系统。

对遭到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尽量通过植树造林、复垦复绿、退田还湖、污染治理等手段进行修复,生态修复宜结合特色开放空间、景观点共同打造。严格控制小镇的硬质铺地面积,优先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大力发展雨水收集与净化系统,如雨水花园。

采用自然缓坡地坪式护坡,使雨水自然渗入地面或流入排水沟内,避免采用硬质护坡。尽量设置平路缘石或植草沟,普通路缘石应留有缺口,利于雨水排放。尽量保留软质驳岸,避免大量采用硬质驳岸。

建设低成本、低养护的自然绿化景观,避免建设生态功效低、工程造价高的硬质铺装广场、人工水景和各类构筑物,避免移植大树。绿化景观应自然简朴,以本地适生品种为主,与小镇环境氛围相协调。

不宜设置尺度过大的广场,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空间利用率低下;也不宜设置尺度过大的绿地,降低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效率与活力;宜采用小尺度绿地、小游园、小广场等形式,增强可达性,提高居民利用率。

鼓励设置具有优美园景设计及遍植花草树木的休憩用地,迎合动态及静态康乐用途的功能需求。在休憩用地内,应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座椅、凉亭、厕所等,方便居民使用。鼓励休憩用地与公共步行系统直接相连,以方便行人前往,尽量避免被道路包围。

4 结语

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后期中段,随着路网条件的改善、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小城镇的交通可达性与信息可达性大幅提升,青山绿水、远离嘈杂、乡土温情等“软价值”成为相较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成就“特色”二字的生命力所在。特色小镇要结合具体环境特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遵循“不占耕地”的用地原则、“大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则、“挖掘文化,打造美丽特色小镇”的文化原则进行建设,从产业选择、产品呈现到景观布局,将更紧密地围绕地域“软价值”展开,由盲目的“千镇一面”转向立足人文基因的价值挖掘,以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性涵养并举,生态化孕育和景观化美育并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环境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重要依托,各类型特色小镇都会保护并利用现有环境,营造特色景观,增强特色小镇空间的可识别度,尤其对于环境已受到不可逆破坏的城镇,进行环境修补后良好的环境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并且达到吸引投资的效果。同时现在愈来愈热的特色小镇旅游可能会造成小镇环境由于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在秉承“城市双修”的理念下进行特色小镇的环境建设,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参考文献:

[1]袁中金,朱建达,李广斌,等.对小城镇特色及其设计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2(4).

[2]顾小玲.农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景观开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6(7).

[3]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论坛,2017 (3).

[4]苏 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

[5]李 戎,李 靜,用景观的缝合性修补老城被割裂的时间与空间——对汉口老城区景观改造的建议[J].华中建筑,2013(3).

猜你喜欢

环境建设特色小镇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浅谈如何进一步实现图书馆读者服务功能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