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跑线”上谁主输赢

2018-01-25程戈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49期
关键词:起跑线纪录片家长

程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家长的育儿准则,也让很多家长越来越焦虑。《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养孩子”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与难点。上周日,七集电视纪录片《起跑线》在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首播收官,将一部“80后家庭教育全景实录”展现在观众眼前,引发热烈反响,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核心收视排名前三,人民日报官微转发“起跑线”短视频,获得观看次数约100万次、点赞近万条。纪录片的播出,不仅影响了电视机前的家长们,还触动了片中的拍摄对象,而主创们也在拍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起跑真的有线吗?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理念?《起跑线》唤起了人们对于儿童教育更深的思考。

主创说家长应更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和爱的教育

总导演史月光: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孩子更是为了培养幸福的孩子

BTV卡酷少儿卫视频道副总监史月光是纪录片《起跑线》的总导演,新闻人出身的她敏锐地发现了社会对儿童成长教育极高的关注度以及国内这一类型纪录片的缺失,带领卡酷少儿卫视年轻的团队,历时近两年拍摄完成了七集电视纪录片《起跑线》。“作为专业的少儿频道,拍摄一部有教育意义、有启示作用的儿童成长纪录片是我们的责任。在改革开放40年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用《起跑线》去记录教育理念的变化,给家长一些正向的引导,正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拍摄中的两大困难:选对案例和讲好故事

拍一部纯粹的纪录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主角还是“最难拍”的孩子。在拍摄过程中,《起跑线》遇到了重重困难,史月光印象最深的是案例选择的一波三折。“我们的拍摄对象是身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父母和他们‘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80后这一代人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故之初,经历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子女教育有和父辈不一样的理念与选择。他们的孩子诞生在中国正在迈入小康社会的今天,享受着快乐之童年,也承载着父母期望之重压。‘80后父母与‘00后孩子的碰撞可以说代表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变迁发展以及现在的多样性,如何在这些人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我们遇到的第一道难题。”

《起跑线》从2017年3月开始策划,在策划筹备阶段发出征集令,一大批家长踊跃报名,最终选出了22个家庭近30个极具代表性的孩子。“我们的拍摄对象全是素人,他们的案例既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要有好看的故事性,筛选了一轮又一轮,有的家庭拍着拍着因为种种原因自己选择了退出,有的家庭拍着拍着发现跟我们之前的了解有差距,并不适合这部纪录片,只能忍痛放弃。为了保证质量,每一个案例我们都会反复研究,没有合适的也绝不凑合,有些集一边拍一边找,直到大部分后期工作已经完成,才确定了最后一个案例,就是第三集《启蒙》中没上过幼儿园、长期在家上学的5岁女孩小鸟,并于今年暑期完成了拍摄。”

除了案例的选择,如何讲好故事也是史月光和她的团队遇到的一大困难。“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孩子的重要转折点,比如小升初、关键的一次艺考等。到底要不要拍摄这些?我们导演组有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不能为了所谓的‘卖点而干预、影响拍摄对象的正常生活,这是我们的原则。《起跑线》播出后,很多专家、观众都觉得特别真实自然,片中的家长和孩子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甚至是冲突和指责,都是真实发生的,很能引起共鸣。为了这种真实,我们和拍摄对象有一段较长的磨合期,有些家庭在拍摄时因为紧张而拘谨,有些家庭还会有所表演,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为了让他们放松,编导做了很多工作,和家长和孩子交朋友,让他们适应家中摄像机的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这些家庭才能做到视镜头如无物,呈现出真实自然的生活。”

用高要求不断打磨:一集修改二十多版以真实呈现进行正向引导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出于对家长、对孩子、对观众的负责,《起跑线》的每一集都不断打磨,结合专家意见一遍遍修改,仅第一集《百花》就改了二十多版。“我们希望用客观的态度展现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以及家长们的价值标准、视野格局的多元性,希望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和爱的教育,更加注重孩子性格的养成、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史月光看来,所谓的起跑线其实就是家长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诉求。“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孩子,更是为了培养幸福的孩子,成功和幸福是不能畫等号的。”

精益求精的《起跑线》一经播出就受到了专家与观众的好评。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朱贤亮评价它“没有局限在家庭亲子关系的讨论中,将儿童教育的成功指向了整个社会,指向了爱的教育”。这种肯定与热议也让史月光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有可能的话我们想跟拍《起跑线》里的孩子,像学钢琴的戴镜洋、竞选学校电视台小台长的刘奕中和印宇浩、参加夏令营的陈芊伊、报了很多兴趣班的汤笑嫣等等,如果能跟拍他们的成长过程或者五年十年之后的生活现状,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制片人赵伊娇:看完节目有家长减了孩子的兴趣班

纪录片《起跑线》的准备过程长达大半企,拍摄素材总累计近500小时,最终成片比达到1:60。平均年龄30岁的主创团队,用长近一年短则一月的时间,跟拍了22个家庭近30个极具代表性的孩子。制片人赵伊娇感慨地说:“卡酷有一个口号叫我们一起成长,《起跑线》不仅记录了孩子的成长,也影响、见证了家庭的成长。”

全程跟拍最长近一年编导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起跑线》共设《百花》《风向》《启蒙》《角逐》《同行》《重洋》《鼎新》七集,每集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方式为主题,这七个主题都是主创们一个个寻找、筛选出来的。“当时我们开了好几轮策划会,请教专家,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初步设定了十个左右的备选话题,之后经过进一步筛选,拿掉了相对小众的话题,又合并了相似的话题,最终定下了现在的七集主题,包括艺考生、兴趣班热、启蒙教育、低龄留学、素质教育等,都是家长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

作为纪录片,《起跑线》要充分尊重生活真实,态度力求保持客观,摄制组对这些孩子和家庭全程跟拍,用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生活中的努力、纠结、失落、喜悦和成长的印记.“对每个孩子的跟拍都需要很长时间,至少也有一个多月,多的则耗时近一年。45分钟一集的节目,我们总累计拍摄素材近500小时,最终成片比达到1:60,而一般纪录片的成片比仅有1:5到1:10。”这种用心而长期的相伴,让编导和拍摄的家庭成为了朋友,“孩子们没有把导演当成叔叔阿姨,而是当成同龄人一般的好朋友,有什么事也愿意和他们聊。有时候家长不好意思跟孩子说的话、孩子不好意思跟家长说的话,都通过编导来传递,我们已经成为孩子跟家长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

拍摄对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发生转变更多家长反思自己的不足

《起跑线》以真实和客观震撼人心,影响了很多参与拍摄的家长,使其教育理念和方式发生了转变。“第二集《风向》里的汤笑嫣,妈妈给她报了十几个兴趣班,爸爸对此不是很赞成,夫妻之间有一些教育上的分歧。其实妈妈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爸爸的想法本质上相同,都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拍摄,他们反思了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初衷,经过沟通,两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由分歧转向了一致。第四集《角逐》中王星懿的妈妈在节目播出后发出了思考:‘我第一次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孩子,视角不同,得到的信息和感受全然不同。对于第一次做服务,没有岗位经验也没有上岗资格考试的我们,是否有资格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另外一个个体呢?”

被纪录片影响的不只是亲历者,赵伊娇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有了改变。“有些朋友减少了给孩子报的兴趣班,说周末要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儿,有些朋友表示今后要跟孩子一起去学习。他们感受到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家长看完片子之后在反思自身的不足,“我在家看片,让我老公提提意见。我们俩从早上开始连看七集,我以为他会说以后有孩子了让他学些什么,没想到他给我的第一个反馈就是要好好回去学英语,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家长的教育。据我了解,很多人看完《起跑线》以后并没有说我家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而是在反思自己做的没有片中某位家长好。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其实所谓起跑线更多的应该是家长的起跑线,最终的教育还是要落在家长身上。”

导演张蓓:不拘一格才能育人才

张蓓既是《起跑线》的责任编辑,也是第四集《角逐》和第七集《鼎新》的分集导演,她拍摄了六个小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的故事,通过和孩子们以及老师、家长的接触,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并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

跑了20多所小学以六个孩子的故事展现教改探索

《角逐》和《鼎新》的故事都发生在学校,张蓓前前后后跑了20多所小学、找了十几个家庭,最终确定了片中的六个孩子。

《角逐》这一集讲的是三位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竞选学校电视台台长的故事。在这场竞争角逐中,孩子们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学校在教改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也得以体现。“我在和北京一师附小的领导、老师交流时,得知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个校园岗位招聘会,学生们自主选择想竞聘的岗位,然后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其中有一个校电视台小台长的竞选,我觉得很有意思。现任小台长印宇浩以及经过筛选的两位竞选者刘奕中、王星懿,恰巧在同一个班级,而且三人性格迥异。经过比较、了解和讨论,最终这三个孩子成为了《角逐》这一集的主角。”

《鼎新》的镜头同样对准了三个孩子,他们学校不同年龄不同,相同的是都在学校体验到了和以前传统应试教育不同的特色素质培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的陈泓如,因为京剧进课堂而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安秀琪,在学校的金帆合唱团为自己的音乐梦努力奋斗;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小学的刘泽顺喜欢科技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父母希望面临小升初的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学校老师的帮助让他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通过这三个孩子的故事,我们想告诉观众,现在的学校不拘一格育人才,从多方位的角度去培养孩子、因材施教,孩子们可以在各个实践课中学到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收获惊喜与感动拍完片心得满满很想帮人带孩子

为了拍好這两集节目,张蓓和同事每天早上赶在七点学生进校之前就到校,跟拍、捕捉孩子们每一个有意思的举动,一跟就是一天。后期的剪辑就更累了,“今年整个夏天我都是在地下一层的机房度过的,几乎没见过太阳。”在机房忙碌的她见证了团队的每一位导演后期制作的辛苦和精益求精。“很多导演带着自己的枕头、被子长期住在机房。”

虽然很累,但是张蓓也在拍摄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小台长竞选拍到最后一天,唱票结束,我们的拍摄也结束了,收机器准备走的时候,班主任让全班同学起立,一个学生做代表发言,对我们这些天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真的是挺意外的,让我非常感动。”同样让张蓓感动的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拍摄《角逐》那集我们有顾虑,因为片中会比较真实地展现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真实地展现每一个孩子的缺点。当我们跟家长沟通后,发现他们特别开明,都说没问题,愿意看到孩子在这个故事里最真实的一面,希望孩子看完片子之后知道自己身上的问题所在,知道以后要怎样改进。”

《起跑线》里的故事极具代表性,每位家长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张蓓和同事们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有一位导演,在儿子上初中时经常因为教育问题发生争执,拍摄《起跑线》的过程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更多的感悟,现在已经很少跟儿子发生矛盾,儿子今年中考也考取了一所非常棒的高中。我是导演团队里最年轻的,拍完《起跑线》之后第一感觉是想帮人带孩子,因为观察了这么多家庭、这么多孩子,我总结出了一些教育心得,如果我有孩子,我更多的是会因材施教,孩子喜欢什么就去培养什么,给他选择的权利。”

家长说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

戴彧:《起跑线》改变了我和女儿的心态

天津的戴彧是第一集《百花》中琴童戴镜洋的母亲,她和丈夫都是大学钢琴老师,希望女儿能够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未来成为一名钢琴家。片中她对女儿严厉的训斥,小镜洋哭着练琴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不少人对她的教育方法产生了质疑。纪录片播出后,戴彧的想法有所改变,同时她的心中也有着自己的坚持。

对孩子严格是为了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希望她因成就感而快乐

看《百花》,戴彧和戴镜洋都哭了,“我是看一次哭一次,感觉把我内心说不出来的苦楚与坚持都呈现了出来。而洋洋的哭,更多的是对自己当时心境的一种回顾。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对孩子那么严,作为母亲,我觉得在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国,孩子要有立足之地,必须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即使她今后没有走钢琴专业这条路,但是养成了一个持之以恒的好习惯,也会终身受益。我小的时候,父母属于放养型,不陪着上课,也不会盯着我练琴。书到用时方恨少,越到专业院校高手越多,在比专业的时候,别人比我好,我会非常后悔,如果小时候我再努力一点,父母再严格要求我一点,我可能会走得更远。我之所以严格要求戴镜洋,也是不想让她像我一样吃后悔药。”

戴彧和丈夫戴毅杰在录制《起跑线》宣传片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心理学家,她对戴彧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洋洋很可怜,你做事情一定要建立在孩子快乐的基础上”。戴彧赞成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但是对于快乐她有不同的理解。“快乐是幽默的玩笑带来的笑声、喜剧带来的欢乐,还是从内心拥有成就感而得到的愉悦呢。如果说给孩子快乐,我选择后者。孩子有了成就感,才会有愉悦感,才会有自信,成就上的这种快乐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会有长期的帮助。”

女儿练琴越来越积极主动是否走专业道路让她自己选择

虽然不会放弃内心的坚持,但是戴彧还是有所触动,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变,不再执着于女儿一定要选择钢琴专业。“钢琴家傅聪说中国琴童大多是‘一批光彩的手指,缺乏很多有思想内涵有深度的手指。如果戴镜洋只是追求手指上的技能,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最后也只能是光彩的手指。我认为文化知识的积累对她的钢琴学习会有帮助。另外,她现在的能力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我调整了洋洋今后发展的方向,想让她在学校的文化课上积淀一下,等上了初中之后,如果真的对钢琴更加热爱,主动跟我说希望钢琴成为自己的专业,我再帮她往这个方向努力。我想再给她一些空间,也给我一些观察期。她爸爸的观点跟我一致。这也是这次拍摄对我的影响。”

让戴彧感到高兴的是,戴镜洋现在练琴越来越积极主动了。 “拍摄的时候是戴镜洋状态最差的一段时间,进步很慢,我们推着她才往前走一步。片中导演问她喜不喜欢弹钢琴,她一直没说话。其实孩子后来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今年8月去香港参加比赛,她不但获得了钢琴组一等奖,还拿到了奖金。当时她特别兴奋,跟我说妈妈我们下面弹什么曲子,我还想比赛,还想努力。我说你不是不喜欢弹琴吗,她特别腼腆地跟我笑了笑,说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长大。 《百花》播出时,我让她静下心坐那儿看一看曾经的经历,后来她跟我说,妈妈我虽然现在不想感谢你,但是我觉得你对我的这种付出是应该的,我哭也是挺值得的。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欣慰,感谢《起跑线》让孩子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

高垒:能力的培养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高垒是第七集《鼎新》中唱京剧的小姑娘陈泓如的母亲,学校的素质教育让孩子乐在其中,也让高垒明显感受到了女儿的进步。

学京剧拓展了历史和文学修养让孩子发现了新天地

在上小学之前,高垒从来没想过让女儿学唱戏,进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后,她发现学校有京剧特色课,就像音乐、美术一样,是每个学生都要上的必修课,而陈泓如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门课,并因为表现突出被选入学校的京剧社团,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大兴区戏剧节。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陈泓如在学校学习了三年半京剧,高垒觉得女儿身上有了明显变化。“以前我给她讲一些历史故事,她不一定有兴趣听,现在因为学戏她会主动去问唱段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另外,京剧的唱词都有韵脚,这让孩子对诗词语言也产生了兴趣。我觉得学习京剧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孩子的历史和文学修养,给她打开了另一扇門,让她发现了新的天地。”

《鼎新》拍摄的时候,陈泓如还在上三年级,在大概半年的拍摄过程中,她的成长让高垒感到惊喜。“以前她学戏是那种顺其自然的状态,我们问她学了什么,她很难系统地去讲述。因为这次拍摄,她主动去梳理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总结,在拍片的过程中还跟导演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让我很吃惊。借这个契机,她的京剧知识学的更扎实,对京剧的理解更深刻,我觉得特别好。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必备的能力让孩子一生受益

陈泓如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姑娘,除了京剧,她五岁学习钢琴,唱歌、跳舞也非常棒,高垒觉得对女儿从小进行的艺术素质培养让孩子获益匪浅。“我身边的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各种课外班,而我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花的精力比较多,没有在校外报什么培训班。我觉得离孩子长大成人还有很多年,我们很难预测那个时候社会是什么样,热门职业又是哪些。无论孩子以后干什么,最基本的能力都是需要的,学艺术的过程就培养了这些能力,比如遇到困难时应对的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我比较看重自学的能力和树立目标与时间管理的能力,陈泓如的课外活动很多,但是并没有影响学习,她的成绩很不错,还是大队长。我们带着她做了很好的时间管理与计划,所以她很清楚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又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每周我们都要从大兴坐地铁到鼓楼去进行乐队排练,她带个小凳子,只要有空座,就趴在那儿把作业写了,很多家长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认为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帮助,比考试考了多少分要重要得多。”

专家说 人生的起跑线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理念

张毅:给孩子适切空间慢慢成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教育创新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张毅认为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于严格的育儿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求过于严格,有时候会让孩子从原本的兴趣到被动地接纳再到应付,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效应。所以,从孩子兴趣的激发、呵护,到形成志趣,甚至于未来的志向,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教育团队、社会共同支持、推动。孩子学会选择是成长,当认为自己不适合的时候,学会放弃也是成长,这种时候我们的激发、培养、教育,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当中,就变成了对心的教育。我们要给孩子更多更好的弹性空间,给孩子成长创设一个适切的空间,丰富、多元而又融得孩子基于自己个性的特征、个体的特点,让他们慢慢地长,在细润当中发展、升华。”

罗静:教育是场马拉松不拼起点要赢终点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罗静认为:“人生的发展不是短跑,我们不用拼在起跑的速度、起跑的点上,人生就像马拉松,其实是赢在终点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影响孩子,比如说孩子的心智模式、情绪模式,所以当孩子跟我们起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性真的非常大。”

七集纪录片里反映出的不同教育模式让观众对教育方式有着深刻的思考, 罗静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育儿先育己,“育儿的过程其实是自我成长和救赎的过程,你让自己足够强大,你的孩子才能变得强大,当你总是在焦虑,你的孩子一定焦虑,甚至还会有更多的心理疾病。纪录片《起跑线》虽然叫起跑线,但其实它展现出的反而是人生没有起跑线的道理,如果真的有起跑线,也应该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理念。我认为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并不是技能的学习,而是一种通识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尊重和爱,这是最重要的。”

王书荃:了解孩子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孩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书荃强调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孩子需要什么,他的特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孩子。比如《同行》这一集,展示的是参加夏令营的几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处事特点、和集体的融合情况,反映出孩子要学会和集体相处,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有体格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眼睛只盯在分数上,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健康的情绪和社会性。”

猜你喜欢

起跑线纪录片家长
Rough Cut
品读
等待
超级蚁穴
家长错了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五行真经(9)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