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纸,尺短情长
2018-01-25周伯林
周伯林
笺纸自古便是文房清供,是文人诗文唱和、书信往来之品,以木版水印技术将各色图案印于其上。它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画面又常描绘典故,笔简意深,每张笺纸可称是一幅微型国画:张兆祥的花卉笺设色妍雅、秀丽生动,齐白石的人物笺笔简意足、稚拙纯朴,胡正言的水墨写意含蓄雅致、意蕴深远,陈福丁儿童画笺信手涂抹、独见天真……山川风物,人物故事,或五彩斑斓,或古雅静穆。每一张笺,都能勾起你对中国传统文人悠闲雅致生活状态的无限遐想。
陈丹青曾说过:“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1929年5月,赴北平省亲的鲁迅,给在上海的许广平写信。不仅称呼柔情“乖姑!小刺猬!”,就连所选信笺也很特别:彩色的笺纸上,绘着枇杷和莲蓬,枇杷有三枚,两大一小,莲蓬有两只,一只饱含着莲子。原来许广平当时已经怀孕了,鲁迅选择的笺纸寓意不言自明。两页信笺所传达的柔情蜜意,或许比家书的内容还要丰富。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古至今,在这小小笺纸之上,多少心意情怀溢于尺寸之间。当时大文豪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更是激起文人雅士的思古情结。王维曾以“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来论画道,将此句形容笺纸的尺短情长亦不过分。
《北平笺谱》,两位文学巨匠的珠联璧合
笺纸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开始有了私人专用笺纸。唐代女诗人薛涛最爱写四言绝句,为了让小诗在笺纸上和谐美观,她找工匠“私人订制”了款便于写诗的笺纸,“薛涛笺”一时之间成了文人雅士追捧收藏的隽品。李商隐在《送崔珏往西川》一诗中曾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浣花笺的流行程度在当时可见一斑。明朝到达笺纸发展的鼎盛时期,各色各式笺纸琳琅满目。制造者不断研究创新各色笺纸,且将其汇集成册,称之为“笺谱”。天启六年(1626)的《萝轩变古笺谱》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笺谱,而弘光元年(1645)胡正言所编《十竹斋笺谱》,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意义深远。
鲁迅生活的时代正逢书写工具大变革,沿用了上千年的毛笔与宣纸逐渐被钢笔与洋纸所取代。1932年2月5日,鲁迅在写给郑振铎的信中说道:“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工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将消沈了。因思倘有人自备佳纸,向各纸铺择优,各印数十至一百幅……订成一书……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中国木刻史上之一大纪念耳。”
鲁迅的倡议立即得到郑振铎的积极响应。两人立即分头行动:郑振铎在北京负责搜集笺样、接洽印刷、装订的工作;鲁迅在上海筹划经费、预约订户、并从郑振铎寄来的500多种笺样中精挑细选出330种。《北平笺谱》编成六册,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包括花鸟蔬果、山水梅竹、人物动物、西域古迹、古代佛像等。其中来自荣宝斋的笺样有65种,占全书的五分之一。经过5个多月的共同努力,委托荣宝斋印刷发行的《北平笺谱》于1933年面世了。鲁迅对此书的出版十分满意,在给郑振铎的信中写道:“日前获惠函并《北平笺谱》提单,已于昨日取得三十八部,重行展阅,觉得实也不恶,此番成绩,颇在预想之上也。”
为了宣传《北平笺谱》,鲁迅在1933年12月的《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六期广告中说道:“《北平笺谱》书幅阔大,彩色绚丽,实为极可寶重之文籍,而古法就荒,新者代起,然必别有面目,则此又中国木刻史上断代之唯一之丰碑也。”由于初版发行的一百部很快被抢购一空,而后又加印一百部。对于《北平笺谱》的出版,鲁迅在致郑振铎的信中写道:“这种书籍,真非印行不可,新的文化既幼稚,又受压迫,难以发达,旧的又只受着官私两方的漠视、摧残,近来我直觉得文艺界会变成白地,由个人留一点东西给好事者及后人,可喜亦可哀也。”可见,鲁迅先生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
《北平笺谱》可谓集传统笺谱之大成,在继承明代笺谱的基础上,又充满了贴近生活的气息。尤其是齐白石先生创作的花呆笺与人物笺,充满了纯真与童趣。丰子恺先生也对《北平笺谱》喜爱有加,他在《丰子恺艺术随笔》中写道:“《北平笺谱》中的画,完全是中国画风的。中国画最小型的是册页,但它们比册页更小,可说是中国画的sketch(速写)。有的只有寥寥的数笔,淡淡的一二色,草草的几个题字,然而圆满、调和、隽永,有足令人把玩不忍手释者。”
1958年12月,为纪念鲁迅和悼念当时因飞机失事牺牲的郑振铎,荣宝斋复制了这部笺谱,改名为《北京笺谱》。许广平女士为《北京笺谱》写的序文中提到:“荣宝斋历年在中国美术印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党和人民对这一文化事业给予大力的推崇……我认为,这一笺谱,纪录了中国木刻艺术这一民族遗产的优秀,值得吸取若干养料,给久已被人忘记了的中国木刻做一发掘整理的工作,为后来者作参考,为今天中国木刻艺术推进一步的比较作佐证……至如选材的精湛与搜集各优秀作品的煞费一番心血,贡献给国内外爱好艺术的人们,原序已详细说明,就在今天来说,也值得一看的。”
《十竹斋笺谱》,古代制笺技艺的重生
《北平笺谱》自发行之后社会各界好评不断。紧接着,在1934年4月,鲁迅先生提议将明代出版家胡正言编辑的《十竹斋笺谱》翻印出版,在当时荣宝斋掌门人王仁山先生的统筹下,经过众多人士的共同努力,《十竹斋笺谱》第一卷成功出版。在鲁迅致郑振铎的信中写道:“《十竹斋笺谱》一本,均已收到。我虽未见原本,但看翻刻,成绩的确不坏。”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十竹斋笺谱》在刻印第二卷时,鲁迅先生却在上海与世长辞了。《十竹斋笺谱》全四卷耗时7年之久终于在1941年印制发行。
《十竹斋笺谱》共分四卷,包括笺画33组,283幅。其中包含了历史典故、奇石龙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等形象,可谓画中有诗,诗传画意,诗画互补,相得益彰。简洁的艺术手法使得画面内容生动精致,意义深远。与《北平笺谱》相比,多了一丝逸秀淡雅之气。笺纸上的图案尺幅虽小,却可以为读者增添视觉上的享受,还能传情达意。古人写信选用的笺纸,通常会依据想要表达的心情搭配笺纸上的图案,与其意相切合才不失文雅,构成以物隐喻、笔筒意深的境界,别有一番天地。endprint
1952年,郑振铎先生为《十竹斋笺谱》的重印写了序言,详细地说明了《十竹斋笺谱》重印的始末。其中写道:
“笺亦印行于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迄今三百余载,传本至为罕见。予尝于王孝慈先生处一遇之,时方与鲁迅先生编《北平笺谱》,知燕京刻工,足胜复印之责,遂假得之,付荣宝斋重刻。时历七载,乃克毕功,鲁迅、孝慈二先生,均不及见其成矣。金又经十余年,即此重刻之本亦不可得。荣宝斋新记欲再版行世,予尝获此谱第二部于淮上,以较前刻,凡第三部阙佚之页,一一俱在。遂加补刻,终成完帙。我国彩色木刻画具浓厚之民族形式,作风健康晴明。或恬静若夕阳之照水,或疏朗开阔若秋日之晴空,或清丽若云林之拳石小景,或精致细腻若天方建筑之图饰,隽逸深远,温柔敦厚。表现现实或不足,而备具古典美之特色。推陈出新,取精用弘,今之作者,或将有取于斯谱。”
《十竹斋笺谱》主要运用了饾版与拱花技术,其中饾版包括分版、刻版、对版、着色、印刷等多重工序;拱花分为素拱与博古拱,素拱即纸面没有色彩,侧面能看出花纹,博古拱即有色彩的拱花技术。拱花与饾版相互结合,使笺纸的画面栩栩如生,错落有致,综观全谱,竟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像董桥先生所言:“一天忙忙碌碌,入夜炉边听雨,顺便翻翻那本《十竹斋笺谱》,整个思想心情,果然会有一种干净清幽的感觉。”
毫不夸张地说,《十竹斋笺谱》与《北平笺谱》的整理与推广,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提倡,离不开郑振铎先生的响应,离不开荣宝斋精细的印刷雕刻技术。一古一今,两者所代表的是中国雕刻与印刷的最高成就。没有众人的付出与努力,这两部巨作难以流传至今,嘉惠后世。
笺纸、笺谱无论从文物方面还是史料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的笺纸与笺谱深受藏家喜爱,加上木刻水印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笺纸的收藏空问不断上升。笺纸,不仅可以用作私人写信传情,还能与友人传递信息,互相沟通。信笺的作用,将每个独立的个体无形之中联系起来,代表了人自古以来处在一个紧密相连的人际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沟通才能维持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在这小小笺纸之上,传达了多少心意,抒发了多少情怀,诗书画印充满于尺寸之间。王维曾以“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来论画道,将此句形容笺纸的尺短情长亦不过分。每一张笺,或意趣盎然,或古穆高雅,不仅体现了中国傳统文人悠闲雅致的生活情趣与智慧,更是跨越时空脉络的浪漫构想与艺术实践的伟大结合。
“笺谱虽为小道,却负有传承接续斯文大道之重责大任,岂可小观焉!”
(编辑/余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