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2018-01-25张召胜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语文

张召胜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几个年头,语文课从关注教师教学方法的提高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不说是一次质的飞跃,这是人本理念的真正回归,真正实现了对学生作为真实意义“人”的关注,那么现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本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生命不断提升的动态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以识记为主,并通过题海战术来不断的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统一的人才,这样的课堂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很难有创造发明。现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目前普遍的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熟悉文本,走进文本,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联系实际,要么是拓展知识,要么是结合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巩固运用知识,内化知识,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定教”,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顺势而导,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较好的落实的“生本”理念。但,笔者认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二者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一些较难以理解的课文,或因为时代背景的局限,或因为文本内容的艰涩等原因,造成学生客观上阅读的障碍,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要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要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唤起已有生活经验,加深对文中深刻句子含义的理解,从而进行巧妙点拨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见阳光,否则的话,学生盲目的探究,没有明确的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收效甚微。

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堂。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功能,是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识字能力、书写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识记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写能力”关注度还可以,但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高中低学段每个单元训练中都有“口语交际”的练习,但很少有老师对该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么让学生自己看看,要么是蜻蜓点水似的附带说明一下,一笔带过,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课程价值。另外,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對学生说话训练的设计意识,偏重感悟理解,偏重繁琐的语句分析,对课文过于“肢解”,有些老师为了省事或节约时间直接把语句含义的理解,结合教参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背诵记忆。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教学场景,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有效培养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序表达的能力,有些老师怕该环节掌控不好,浪费时间不能完成课堂预设的教学任务,其实是大可不必的,目标的设定是为学生服务的,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可以随时调整,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要结合具体的课文,结合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法的课文,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人文性”,是语文的另一项社会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把课堂变成涵养学生人性的圣殿。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的时代,世俗社会的功利化思潮正在无孔不入的渗透进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语文课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们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教材中先进人物的思想,结合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鲜活的案例,在交流中,在思想碰撞中迸射出“真善美”的火花,从而明辨是非,实现以文化人的功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动态的系统。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并加强实践,实现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在原来的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的养成教育。从而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为此,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而应该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把社会变成培育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流动的“大课堂”。其实,我们的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社会实践。

语文课堂还应该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应用,为语文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提高信息呈现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当然这也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要求,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社会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应该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心胸,应该沉下心来,认真钻研把握教学规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语文课堂,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