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实验及其教育启示
2018-01-25毛安琪
摘 要: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实验以及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探究该方法及理论的教育启示,并对如何更好地指导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道德认知
一、道德两难故事实验的具体实施
(一)实验目的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实验,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与特征,揭示儿童道德发展形成的阶段与规律。
(二)实验对象
选取居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郊区的72名男孩参与道德两难故事实验,追踪时间为10年。
(三)实验方法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采用9则在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在两难推论中作出判断与思考,并说出他们的理由;运用纵向法,追踪观察72名男孩的道德选择,长达十年之久。
(四)实验内容
科尔伯格设计了9则道德两难故事,针对每一则故事,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
在实验过程中,科尔伯格将两难故事讲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随后由测试者向被试提出问题,同时,他让儿童对故事中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科尔伯格将这些回答记录下来,用于分析被试所遵守的道德标准。
科尔伯格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他关注于儿童答案背后的理由。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提出的理由是儿童的推理思路,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可以确定儿童处于何种道德判断水平。
(五)实验结果
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于前习俗水平,包含两个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以相对功利为定向;9~15岁,属于习俗水平,包含两个阶段:以“好孩子”为定向、以依照社会秩序为定向;16岁后,有极少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包含三个阶段:以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定向。
二、教育启示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实验是科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尔伯格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没有对儿童产生太多的积极影响,没能真正促进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它只注重于将成人的道德规范强加给儿童,成人的道德规范往往超越了儿童的理解水平。
为了让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其应有的影响与作用,科尔伯格认为,教师首先要确定儿童所处在道德发展水平中的哪一阶段,了解教师与儿童间在道德理解方面的区别,明确每位儿童做出不同道德判断的原因。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判断儿童所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同时将高于儿童现有道德发展水平阶段的思维模式提供给儿童,供他们学习和思考。
(二)道德两难实验对指导幼儿道德发展的教育启示
1.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输
当前幼儿园及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中,普遍出现一个问题:成人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道德规范灌输给儿童,因此出现了向低龄儿童灌输泛泛而谈的伦理道德,向青年学生强调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样“本末倒置”的德育现象。德育的内容与儿童的年龄以及道德认知水平相脱节,必然不会起到理想的德育效果。所以,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理解成人与儿童之间在道德理解上的差异,然后再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平开展适时、适宜、适当的道德教育。
2.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树立道德意识
在幼儿园中,通过同伴间的交往与相处,儿童之间会相互感染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合作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谦让意识等,他们会形成一种相互给予,相互付出的良好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儿童参与角色扮演游戏,以此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体会、更好地理解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角色互换游戏,让儿童通过扮演其他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体验他人的生活情景,强调他人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把儿童自身的认知与感受和别人的认知与感受联系起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其他儿童的相处中产生正确的道德意识。
3.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帮助
教师有效地指导、帮助儿童提高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帮助儿童树立学习良好行为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指导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使用形式丰富的约束技巧。例如,采用命令、严格禁止等强制手段;采用道理劝说的方法,向儿童解释此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与坏处。例如,欺负其他小朋友,会让其他小朋友受到伤害,他们也不再喜欢继续与你交往,而且老师也会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孩子;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当儿童做出错误的行为时,采取不理睬他的方式进行冷处理,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只有紧密结合幼儿园、中小学等道德教育的实际,在实践中批判地采纳与吸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尔伯格著,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都厚.论柯尔伯格“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与教育,2006.
[3]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毛安琪(1995—),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政策与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