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信”的地位

2018-01-25张胜男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忠信君主治国

张胜男

摘要:本论文以《论语》为研究对象对信观念在孔子心中以及社会中的地位。“信”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初有思想意识,但是“信”的源头我们可以可以说正是儒家。在《论语》 中,大致可以分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部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以四方面来教:文、行、忠、信。不管是四方面还是五方面的排序都绝对不是随意排出来的,大抵是根据儒家思想中的地位而来的,但是“信”始终排在最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见一斑。这么看来,“信”似乎是在《论语》中所占分量并不是很多,远没有其它几个重要。然而恰恰相反,“信”才是万事之基。

关键词:《论语》;信;地位

一、《论语》中“信”的基本情况

通读《论语》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完整阐述“诚信”的部分并不多,甚至很多都是捎带提到,例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等。还有大量类似的例子似乎都印证了“诚信”在《论语》中的“失宠”。

在我通读《论语》之后,我对“诚信”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只单单从“信”的语句数量来判断,换个方向我们会发现《论语》中“信”的比例之重。依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的统计,《论语》中“信”字共出现了38次,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孔子对“信”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其含义用作“诚实不欺”之意的有24次;用作在“相信、认为可靠”之意的有11次;用作“使相信、使信任”之意的有一次;用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真、诚”有两次。

二、“信”是如何将整个社会串联在一起

相回顾全篇,不难看出“信”像一条线将当时的现实社会以及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串联在了一起。于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也就交织在一起了。

1.信是修身养性、成就理想人格的基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①“人的本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这种以人之道来实现人本质价值的行为,足可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使人能立身于天地之间,正心于人的道德生活。” ②

所谓为人诚信,就是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说话忠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即使到了野蛮落后之域也会畅通无阻。如果说话不忠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即使在本乡本土,又怎能行得通?站立时,要像这些话就在面前。坐车时,要像这些话就刻在车辕横木上,这样就处处行得通。孔子不仅要求弟子们重视“信”,更重要的是时刻铭记在心,使信成为一种内在理念,把言语与行为统一起来,做到言行一致。因此他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行” ③,“耻其言而过其行” ④,“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⑤

2.“信”是治国之要术,为政之要道

纵观《论语》一书,探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其中孔子认为若要治国,须先讲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从这一句中我们可见治国之术不外乎从军事、经济、制度等方面入手,形成一个有威信的政府,确保政令的准确实行。“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君子必须先立信而后使用民用,如果不立信,那么民众就会认为这是在使自己冒险;必须先立信而后进谏,如果不立信,那么君主就会认为这是在诽谤自己。“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君主先树立起信义的形象人民便乐意拥护,大臣树立起信义形象,君主也乐意任用。孔子意识到作为君主若不讲信用,也就不会得到官员和人民的信任,政令也就无从实施,君主之权威将何存焉? 国将不国矣。

3.“信”还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治学的基本准则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将“信”确立为他的教学内容之一,他把君子分为三等,即“不辱使命者”、“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者”、“言必信、行必果者”,其中“言必信、行必果者”虽被称为小人,但可算得上是君子,唯独当时的政客们是斗霄之人,不足挂齿。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是对自己诚实。对待老师他人更忌讳“巧言令色”,这也是孔子最厌恶的,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教学都是可耻的。

三、误区

同时,我们要清楚“信”不是任意而为之,“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如果对于那些违背了自身原则的事仍旧讲求“信”,就是愚信了,不仅对社会对朋友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你最爱的人。凡事都有自己的限度,适度为之,不可越线。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齐普书社,1992年。

②程凯华主编:《中国传统美德》,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

③《论语·学而》

④《論语·宪问》

⑤《论语·为政》

⑥李保强:《试论孔子“信”伦理观念的教育价值》,《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忠信君主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篆刻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