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的经济学出路探析
2018-01-25骆斌
骆斌
摘 要 本文在思想市场的理论前提下,引入智库产品市场理论,并结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规律等不同维度对中国智库进行了经济学路径考察出路分析。
关键词 思想市场 智库产品 商业模式 分享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72
Abstract Under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ideological marke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rket theory of think tank products, 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path of Chinese think tanks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market economy, supply and demand, competition law and so on.
Keywords ideological market; think tank products; business model; sharing economy
1 智库的市场参与模式
第一,国外智库的市场经验。国外智库在充分的市场经济培育下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之路,探索出了值得中国智库着力借鉴的商业模式。
美国智库的起步虽然要比西欧晚,但是其发展势头迅猛,不容小觑。美国智库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排名第一。其智库数量更是具有压倒式的优势,多于其后五国的智库数量总和。美国智库的运作模式值得学习。商业模式以创造价值为核心逻辑。虽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却在财政上实行独立运算。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其营业收入45%来自公司或个人捐赠,29%来自基金会捐赠,7%来自出版物收入,只有4%来自政府资助。①缺乏了政府的支持,这些智库能够更为敏感地捕捉市场变化,其研究也紧紧贴合实际,真正做到了供需对接、供适所需。此外,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国外许多知名智库践行国际化高端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办事处、研究机构并建立战略联盟,来挖掘市场资源。
第二,中国智库的市场参与。纵向地看,目前,中国智库的思想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并在此之前经历了曲折的探索时期。建国之初,中国智库开始起步,但由于几乎照搬苏联模式,缺乏定期定量的资助,在组织管理和监管上存在严重缺失。短暂的发展在文革期间被迫放缓,直至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中国智库才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國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智库开拓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经历着艰难的市场转型。尽管,中国智库发展的前景是可观的,但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完善的市场机制尚处于培育阶段。这也成为当前桎梏中国智库发展的关键。
相较于国际智库,在我国,95%智库是官方组建的,5%为民间智库,整体上行政化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不足。我国大部分智库缺乏市场化运作经验和能力,其资源获取依靠官方,其产品也直接服务于官方。政府集中了更多的资源,依赖于政府扶持的中国智库,其日常运转所需要的资源主要甚至是全部地来自政府。智库的产出主要集中在官方、高校、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附属研究部门。智库进行“命题式”作业,由于选题来源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给这类智库打上了鲜明的定向服务标签,在一定程度地削弱了智库的独立性原则。参考这类智库产品做出的决策又反过来影响了市场正常的竞争环境。此外,盈利模式单一。中国非官方的智库,其大部分盈利模式局限于课题或咨询项目本身,以咨询项目获取收益,只有少数智库的产品在价值链上有所延伸。盈利模式单一使有限的资源获取模式、僵硬的组织模式和单一的产品模式的延伸,从而使得智库自身的发展和视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在全球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全球化帮助智库参与到全球价值网络中,也能使得智库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国的问题。整体而言,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偏重于眼光向内而非眼光向外,视野逼仄。
2 中国智库的经济学走向
首先,完善评估体系,打造思想市场的流通货币。不可否认,思想市场上交易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意见的分歧。思想既然可以作为一种大量生产的商品,那么,在市场经济规律下,也自然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政府的规制也就必不可少。此外,任何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可观、公开的评估体系。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虽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但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唯一标准始终存在的。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市场中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产品影响力的最大化是供给者提供商品时的主要追求。由此,只有构建科学的智库评价体系才能为智库发展明确标准、树立标杆,从而有益于促进智库有效产出、实现智库组织的长远发展。中国智库整体来看以政府主导为主,同时多元主体共存。然而,在这样的多样性之下,智库市场缺少通用的特征标准,智库评估体系不够健全。高端智库需要高水平评价体系。
当前,得到各方肯定的是《全球智库报告》。《全球智库报告》由一百多个国家的上千名记者、政策制定者、智库专家和公共及私人捐赠者参与评选和排名,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自2007年发布至今,已逐渐成为反映全球智库表现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尽管如此,其评价体系采取的“主观整体印象评价法”以及其具体工作的展开和完成仍存在有失公允之处。
2015年,由中国社科院评价中心研创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在京发布。这是首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对全球智库发展情况作出的评价与排名。由此开始在智库评价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拓宽了全球化视野。虽然《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在评价指标、调查方法等方面弥补了此前的不足,但是该报告采用的专家群体评估占据高达40分的分值,由此该专家群体所具的代表性需要加以进一步考量。endprint
打造智库思想市场的流通货币,并将之牢牢握紧市场,才能在竞争中抢占话语权,占据主动权,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智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评价体系,抢占全球智库评价制高点,是当前我国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调整协作机制,赢取“分享经济”红利。智库并不存在某一统一模式,智库网络内部构成复杂,类型多样、国模各异、多元共存。按照不同的标准,智库会有完全不同的分类。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有官办智库、民办智库,此外还包括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的智库划分等。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界限被打破,尤其是“互联网+”理念的新型,分享经济逐步成为新商业浪潮的下一个风口。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预言家凯文·凯利认为,分享经济将成为中国长期、重要的新经济引擎之一。②当前的中国的智库体系下,各类智库运作较为独立,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势。因此,官方智库与民間智库、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区域的智库只有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写作机制,才能抱团取暖,赢取“分享经济”的红利。
资源共享模式能够较好地提高智库的运作效率和组织间的协同效应,但目前中国智库资源共享深度不足,其商业模式在资源共享上主要集中于资金和人员层面,对于更深层次的信息、价值共享有所不足,这使得智库之间相对地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同时智库和企业、政府之间联系不足,智库的产品难以直接推向顾客,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
西方高端智库的人才构成和科研活动都非常重视跨学科和协同综合,不仅强调研究人员具有专业的深入、学科的广度、科学的高度和前瞻的远度,而且鼓励在研究过程中协同创新。
最后,拓宽智库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现代化传播体系。价值决定价格,从本质上讲,智库思想市场仍然以内容为王,智库产品的高质量是实现其影响力的根本保证。但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流通机制。智库思想产品的流通,有赖于健全的现代化传播体系。在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对外发布,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这些营销渠道包括报告会、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出版物、网站、新闻传媒中的专家访谈或点评;短期项目培训;智库专家的新书发布会;面向政府的研究课题则直接向政府提交研究报告,或参加政府、国会的听证会;等等。美国智库排名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媒体曝光率。
当前,中国智库产品更多地依赖于新闻出版业,传统媒体是其传播的主要阵地,相较而言电视台、电台、电影等广播影视行业和新媒体领域则较少触电。
因此,迫切需要搭建综合传播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效应。不断加强公关能力,注重与产品需求方、与媒体的积极互动,积累渠道资本,才能不断增强智库产品的传播力,增加智库产品的附加值,为智库思想市场注入新的竞争活力。
此外,智库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使得资源竞争不断加剧,智库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加速,这给与之相连的传播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滞后的补充性的内容传播无法满足智库产业的增速发展,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一方面,要加快传播渠道的反映能力,及时、即时地传播智库产品,加强政策效果和社会影响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传播渠道,借力科技,引入新的传播工具、传播手段等等。
注释
① 王德生.全球智库发展动向.竞争情报,2016(2).
② 王强,谢飞.中国发展新动力:“互联网+”与分享经.学习时报,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