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因素
2018-01-25张健
【摘 要】动物仿生舞蹈更多的是模仿动物的特性或者体态,并将它与人类的肢体运动相结合,然后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展现给大家,以此表达人类的某些思想和情感,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具有特殊情趣的动物模仿舞蹈,也占据着我国民俗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研究探讨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教育方式的变革、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对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的影响。
【Abstract】The animal bionic dance mainly imitates the animal's characteristics or body posture, and combines it with the human body movement, and it is showed to everyone after refining and art processing, so as to express some of the thought and emotion of human. It is also an art form of expression. The dance of imitation animals with special interes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ar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in Chin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of social system, minority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minority population aging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Yunnan minority nationalities bionic animal dance.
【关键词】滇南;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影响因素
【Keywords】 southern Yunnan; animal bionic dance; cultural heritage; influencing factor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18)01-0073-02
1 引言
随着舞蹈的改革发展,一些传统的舞蹈动作也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动物仿生舞蹈别致新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块灿烂的瑰宝,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动物仿生舞也必将不断的创新。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去传承这一至宝,让其源远流长。但是,动物仿生舞蹈的文化传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动物仿生舞蹈的发展,本文总结分析了几点影响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的因素。
2 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
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度通过保留和传递人类的创造、发明、思想、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并让其一代一代的传承沿袭;同时,制度也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以及人类创造新形式的文化。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把双刃剑,社会制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刻板、生硬的传统模仿形式不会随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发展,进而对其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制度其实就是规定,简单来说社会制度就是社会规定,这也就在一定层次上制约了文化的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傣族的《孔雀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动物仿生舞蹈被不断的更新改变,传统的表演形式和现在舞台呈现的其实有很大的差别,传统形式其实仅是局限于男子,并没有音乐的伴奏,也不显得单调,有的侧重模仿孔雀的外在举动,有的模仿孔雀的内心活动[1]。
动物仿生舞蹈不仅是滇南少数民族的至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至宝。对于因为社会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就抛弃了传统的至宝。
3 教育方式的变革在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滇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就现阶段来说已经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教育的落后也就直接导致了滇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进而直接造成了动物仿生舞蹈工作者的匮乏、人们不重视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的保护、不重视培养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即便是现有的部分民间艺人也都存在着缺乏必要的综合素养和较高的技能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滇南地区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
所以,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我们应该做出改变,加大教育的扶持和建设,鼓励滇南地区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国家也应该将滇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编入国家规定课程中,让高校能够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重任,整合并形成具有滇南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在当地开展鼓励文化工作者传播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繁荣滇南地区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作[2]。
如佤族的《竹竿舞》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的教育体系,比如在体育课或者劳动课上休息间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跳《竹竿舞》,通过把两根大的竹竿平摆在地面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两人一对,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其舞蹈动作大部分是模仿豹子、蚂蚁、画眉、斑鸠等动物形态,活泼欢快。
通过《竹竿舞》让孩子们在休息时间也了解学习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在当代教育体系下,如果不做出改变,逐渐消失的不光是滇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全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endprint
在佤族几乎人人都是能歌善舞,俗称的“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歌”,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会用歌声来记录生活美好点滴;但如今,当地很多年轻人将佤族的歌舞当成赚钱的工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异化。很多当地的孩子虽然是正宗的佤族,但是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学校几乎都是进行汉语教学,服装、语言、事物几乎都“汉化”了,从母亲那辈起,身边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民族特色的东西了,这就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中接触的本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接触的外来文化越来越多,所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逐渐淡忘了。
因此,应当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当前教育体系中,比如在舞蹈课上,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孩子带领大家跳自己本族的舞蹈,让大家知道认识并喜欢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将当代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4 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对动物仿生舞蹈文化传承的影响
按照我国人口年齡结构类型的标准,根据调查发现,自2010年以来,人口老年化程度进一步上升,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由于老年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人口占的比重下降,在2010年的调查中,只有3个少数民族属于年轻型的,在2000年却只有3个老年型少数民族。人口的老龄化不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也从侧面影响着传统的舞蹈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滇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滇南地区的大地。比如“拟兽舞”、“鸟形舞”,这些舞蹈内容很丰富,并且千姿百态,一方面是保佑民族兴旺,国家风调雨顺,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对战争的大量模仿,很多是模仿狮子、老虎、孔雀等,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传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经过改革加工,让更多的人认可并接受。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动物仿生舞蹈都是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但是随着老龄化的现象,很多已经濒临失传;此外,很多都是靠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记载,这也为传统舞蹈的失传埋下了隐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都极大的得到提升,但是少数民族的动物仿生舞蹈在社会快速发展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舞蹈套路越来越少,有些是因为很多从事该艺术的老人离去,没有了接班人。动物仿生舞蹈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至宝,各种仿生舞蹈也有自己的内涵、独特性和文化底蕴,所以不能抛弃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应该对其进行宣传和扩展,提高当代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将传统的动物仿生舞蹈展现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广大青少年都熟知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促进其更好的发展[3]。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了解了滇南地区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动物仿生舞蹈有非常多的种类,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形式,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的形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动物仿生舞蹈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传统文化,争取为促进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益凡.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的艺术人类学诠释——以哈尼族、彝族乐作舞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6,14(04):8-11.
【2】潘永平,潘玉君,孙俊,等.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6,14(03):51-53.
【3】张健.滇南特有少数民族动物仿生舞蹈的教育价值[J].艺术科技,2017(02):19+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