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话语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8-01-25张端
张端
摘 要 深入研究“微话语”的现实与发展趋势,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规律及实施方法,发挥其正面教育引导作用,防范和抵制不良思想意识对大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能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进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体系。
关键词 微话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41
Abstract Study on "re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cro discours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using the law to master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lay its positive role of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o prevent and resist the bad thoughts cause adverse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innovatio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urther enri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ntent and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micro discours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兴起与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线社交变成民众在线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中,微信、微博等碎片化阅读方式以其字数短、阅读快、沟通顺畅等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碎片化阅读(下文简称微话语)在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与在线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研究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既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关注的新课题。
1 微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进步群体,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因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具有一定的反叛心理。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微话语为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供了一个舒缓压力、释放情绪、学习知识的很好平台,其目标群体就是大学生这一富有活力同时渴望交流的人群,在微平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学生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面对微时代所渗透的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更多是难以驾驭。[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新媒体作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1 微话语对大学生思想表达流俗性的颠覆
思想主要依靠话语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微话语的出现就犹如一种强力催化剂,极大推进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表达的进化。相比大学校园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认真,微话语的语言特征符合当下快节奏社会的需求,那就是简洁明了、会心一笑,各种“你懂的”。纵观近年来的流行词汇,诸如“战五渣”、“屌丝”、“高富帅”、“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臣妾做不到”等极富内涵的恶搞文字,以发散式的视角触及各个领域,并最终形成微话语特有的语句,让当代大学生欣然接受并踊跃传播。可见,随着选择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的更加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方式已显得单调而迟缓,呆板的人际交流、人机互动已经摇摇欲坠,大学生在思想和精神领域,也不再满足于学校所主导的传播内容。微话语对思想表达流俗性的颠覆,加大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2 微话语对大学生话语习惯从众性的引导
微话语体系由于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其中道德约束的力量更加微弱,这一点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并诱发羊群效应。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及甄别能力,极易受到一些虚假信息、不实言论的蛊惑,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帮腔敲边鼓,从众性的对一些所谓的网络热点进行评论或转发,在满足微话语诉求的同时逐渐发生价值观念偏差,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难度。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话语对大学生话语习惯从众性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在价值观树立和道德认知培养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也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主旋律的推进产生了干扰,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微话语对大学生交互方式娱乐性的鼓动
微平台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严肃的交流平台,其最初的定义就是好玩、吸引用户,到最后变更是演化为彻底的娱乐平台。段子、抖机灵、鸡汤文、标题党各种吸睛手段层出不穷,其中更是将所谓的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情感之路分门别类的一一展示。当然也少不了各路奇葩争芳斗艳,可自黑、可高冷、可傲娇、可卖萌、可中二,相较于现实世界的姹紫嫣红,微话语这片热土上要色彩斑斓得多。大学生群体热衷于这样简单快捷的交互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这其中因为免去了现实社会中诸多的不便,使人际交往规则也变得全然不同了。微话语的介入,特别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顺势传播,让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家长间的交流也从以前传统严肃刻板变得愈发戏谑娱乐,使得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话语的主导权。endprint
2 用微话语引领大学生思想交往
微话语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猝不及防,在认识到教育理念与机制已然滞后的时候,微话语的影响已然如日中天。“受教育者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等方式,隐性接收教育者的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使自身逐渐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产生价值性的理解、认同和接受,使一些教育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需要,进而逐步达到自律状态”。[2]为了更好地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贯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就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尊重时代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深入探究微话语语境,并尽快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微引领”。
2.1 改进方式,加强网络微引领
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要积极肯定网络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认可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也要重视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中鱼龙混杂,不免会有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有害思想。但必须承认的是,通过网络自媒体,老师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认识上消除“网络妖魔化”的错误观念,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网络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并在战略上对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予以重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探究微话语环境下与现实世界中大学生思想的的不同点,善于捕捉微话语里鲜活积极的内涵,丰富自己的语言体系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更加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权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微引领工作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目前来看,当下的网络思想工作仍然是纠缠于初级的“术”,而未进入更高阶段的“道”。陷入方法论的汪洋大海,不能高屋建瓴的针对主体与价值层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后者是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诉求和网络精神世界建构,是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协调与融合,这显然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所在。可见,在积极加强技术层面建设的同时,也要时刻小心因为方向不明导致的不切实际的理论指导。
2.2 贴近实际,尊重大学生话语权
“从大学生大量使用微博微信的情况看来,微话语的中心不在与思想表达或者价值构建,而是在于对某些特定主题、事件、任务的关注的聚焦,通过转发、围观、评论等行为扩大网络影响力,最终使其得以持续散播和发酵。”[3]这样的前提下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要慎之又慎,基本的原则就是“求同排异”。“求同”是指要捍卫大学生在网络中表达诉求的权利,排异是指有着引领工作的红线,对于有害的、不当的网络言论坚决予以警告,坚决维护大学生群体网络环境的良好运行。“求同”的关键在于降低身段对大学生群体的深入了解,在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同时,切实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纳入“微话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掌握大学生语言结构和话语内涵,开展形式活泼的交流对话,增进了解的同时引导帮助其提高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排异”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群体中负能量的及时把控,要尽早将影响消弭于最低。唯有双管齐下,才能将大学生群体引导为网络时代正确价值观的典范,避免教育话语失效。
2.3 确立导向,增强工作针对性
网络世界的无边界包容性,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现实社会不良思想、错误价值观的藏污纳垢之所。这些有害物质在网络世界中滞留,其目标就是那些涉世未深、相对单纯的大学生群体。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不去管其中内在逻辑是否正确,只凭个人喜好地在网络世界中游荡选择,这显然是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尤其是网络中充斥着为搏出位毫无下限的自我炒作者,有表面道貌岸然实际道德败坏者,我们感受到的是网络世界的极度亢奋。
大学生自制力差,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在严厉打击有害思想传播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帮助其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新兴媒体平台上表现出的显性及隐性心理走向,大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重新审视并开发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话语。微话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方针,积极宣传党的正确主张,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持之以恒的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努力建成当代网络社会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图腾,感召感化大学生,使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挥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SCSZ2017136);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JG2016-43)
参考文献
[1] 王东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及其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月刊,2014(1):79-82.
[2]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65.
[3] 王东阳,胡德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语言”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5(7):84-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