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双向影响
2018-01-25孙付端
孙付端
摘 要 “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无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出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出现不匹配现象。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下文化产业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匹配的现象,从目前社会职位需求和职业院校两个角度讨论文化产业與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产业 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14
Abstract In "Internet plus" era, set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canno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provide suitable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emergence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cultural industry needs talent mismatch.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does not match the settings Internet plus" under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set up occup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two aspects of social demand and occupation college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position.
Keywords Internet plus; cultural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setting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就是一种绿色产业,而且“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迅速扩大了文化消费的规模,2014年我国文化消费预测的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左右,缺口超3万亿元。显然,文化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与职业教育课程双向互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1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对文化产业和课程设置的影响
“互联网+”的概念是2014年由腾讯公司CEO马化腾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是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2015年3月,阿里巴巴发表《“互联网+”研究报告》,对“互联网+”做了一个初步的定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互联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互联网+”与以往把互联网作为一种通讯手段和营销手段不同,“互联网+”不再只为产业搭建平台,而是改变了产业的业态和发展趋势,是对产业深层次的改造。借助“互联网+”改造文化产业,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互联网+文化产业”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指明发展方向。2016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达872万人,比2012年增长24.6%,从业人员基数大且增长迅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更多地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需要具备“互联网+”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迅速培养“互联网+”技能型人才就成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在职业教育领域,课程设置与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相比,课程设置变动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能促进迅速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因此,对文化产业和课程设置的关系的研究实用性更强。
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互联网+”下的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现阶段,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国家的战略,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质量就是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科学技术层面的改革。而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紧密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提高文化产业的课程质量,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人才。
2 从目前社会职位需求角度审视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双向互动
到2016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占文化产业的70%,“互联网+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出现了许多与“互联网+”联系密切新职位,且需求量巨大,但是具备新职位基本素质的人并不多。例如,一些公司出现SEO(搜索引擎优化师)、SEM(搜索引擎竞价师)等新职位,但职业院校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这些职位往往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公司中“学徒制”或者员工自学获得职位基本素质。另外,“旧职位”增加了新的职责、新的专业技能,如网站记者需要熟练掌握写作新闻技能,亦需要具备熟练新媒体技能,甚至具备网络营销技能。这些新职位或者新职责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职业教育中无对应课程,导致文化企业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性不匹配。
基于这种不匹配的现象,文化产业必须要与职业教育进行双向互动。一是文化产业要根据职位需求向职业教育提出课程或者能力要求,参与课程设置,使其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二是职业教育不可“闭门造车”。需要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向文化企业“取经”,了解文化企业用人需求,与文化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动态和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互联网+”时代极大提升了知识的更新速度,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紧跟时代步伐,对职业教育课程实时更新。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时价值和未来价值,培养出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为文化产业培养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和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endprint
3 从职业院校角度审视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双向互动
职业院校是培养产业人才的摇篮,能为文化产业输送中高端的技能人才,也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为实现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课程的协同发展,可以从校企合作和職教师资两方面入手。
3.1 校企合作促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从社会职位需求出发是目标的双向互动,从企业实训出发则是实施环节的双向互动。
根据课程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占比相对较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实践课程仅占14.29%,学生实践经验匮乏,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现代文化企业的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企业实训是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条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设置课程时,要把企业实训作为实践课程重点来抓。“互联网+”为文化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便利,“互联网+”可为校企合作搭建实时的、共享的平台,企业和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深入交流,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动,更好服务实践课程。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搭建的平台,整合企业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在线帮助,实时更新理论课程,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企合作创办的合作基地数、人才实训基地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客观上,这对于职业院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是十分有益的。第一,使得更多的学生进入企业。与企业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互动,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企业的实际诉求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实践基础和人脉基础。第二,职业教育可以借助企业良好的实践资源,深刻认识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优势与不足,调整课程设置。第三,选派教师进去企业实训。一方面可以帮助实训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难题,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实训生活,得到更多的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研究工作等,检验课本上的原理的可行性,为今后的教学开发或者改革,提供实例支撑。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数量大多在100人以下,安排对口实习的机会不足20%,一半以上的企业在学生实习的投入低于10万元。如何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值得政府和职业院校思考。
3.2 增强职教师资实力,提高课程质量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互联网+”时代对于职教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知识理念和实践经验。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职业教育的生师比高于其他各类教育,职教领域需要充实教师队伍。文化产业课程需要扩充高质量教师队伍,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师。
2008年到2014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远高于文化产业的职教师资增长速度,职业教育需要迅速补充高质量的教师。职业院校一般通过三种方式缓解师资压力:一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模范带头的作用。二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就可身兼多职,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是,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仅为28.7%,“双师型”教师仍然呈现出不足的现象。三是外聘教师。优质的外聘教师是行业精英,文化产业课程的外聘教师应由文化产业领域的精英人才担任。但是,受限于外聘费用和行业精英数量少等一些客观因素,引进优质的外聘教师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在的外聘教师多来源于高校实习生、刚毕业的大学生等行业经验相对不足的教师。由此,职业院校急切需要补充高质量的文化产业课程教师。
随着文化产业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规模迅速发展,截至到2016年,全国文化骨干企业达5.5万家,比2012年增加50.7%,实现营业额94051亿元,比2012年增长67.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文化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资金的不断涌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了高素质人才涌入,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断提高,为文化产业课程补充教师提供了可靠来源。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从社会职位需求和职业院校两个视角对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的课程互动进行浅析,其中职业院校视角又从校企合作和职教师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文化产业和职业教育课程的相互影响,为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晓英,朱德全.均衡与自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变革[J].职教论坛,2014(6):60-64.
[2] 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No14003:143-148.
[3] 汪荣青,吉兴华.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话[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7-18.
[4] 国家统计局,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R].2017-07-27.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27_1517428.html
[5] 纪峰,王建彦.“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创新浅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50-51.
[6] 张振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8):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