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兰亭癖”的帖学名家冯敏昌

2018-01-25朱万章

收藏·拍卖 2017年9期
关键词:白文王献之兰亭

朱万章

冯敏昌同时也是卓有建树的书画家,绘画方面,擅长画松石、兰竹,苍秀绝俗,其《墨兰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清新淡雅,颇具文人雅趣,书法方面,是这一时期的帖学名家,与黎简、宋湘、吴荣光齐名。因其书画兼擅,故其书画融通,以书法线条入画,以绘画意境入书,成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据冯士镳《太史公年谱》载,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冯敏昌在乡试同考官韦药轩家的得石轩中见山水一幅,不记其名,用破笔为之,潇洒苍润,无繁重之态,因日:“若此则作画之乐,当不减于草书”,并分别制订学习经史、书法和绘画的课程以自励,其中学书谓:“王右军乎,心摹手追此人而也”,从此便在书画的临习中兼收并蓄,书法则专攻王羲之。

冯敏昌的书法在当时颇负盛名,相传他在书院贴出的讲课告示,往往被人们小心地揭下来珍藏。翁方纲(1733-1818)对他也十分的欣赏,让青年时期的冯敏昌随他至省城节署读书,并和他一起壮游山川,挥毫留题。他称冯敏昌的书法是由褚遂良而入王献之,尤其精研《兰亭》诸本,是比较客观的评价。冯敏昌和吴荣光一样,是岭南书坛中对《兰亭序》极为推崇并受影响最大的书家,他曾刻有一方印日“兰亭癖”,据此可见他的志趣所在。

冯敏昌的书法以行书和隶书见长。他的行书在《兰亭》基础上,参合苏东坡等人笔意,形成自己的风貌。小字行书大多恬静淡雅,大字行书则纵横豪迈。他主张书法不能专攻摹古,否则只能成为写字的家奴。这在他的行书中表现最为明显。正是他的这种创新精神,成就了他在岭南书法史上的地位。

冯敏昌的书迹传世较多,大多集中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公库。单就笔者所编著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统计,就有近六十件,多为行书或行草书,少量楷书和隶书。《行书临王献之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是代表其基本风格的作品。其书文曰:“献之白,晴快,不审尊体复何如?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近瞰物多少,散骑殊当熹也,洪彦嘱临大令帖,冯敏昌”,钤白文长方印“近思”、白文方印“冯敏昌印”和朱文方印“伯子”。其书多飞白,似为竹笔所书,或以自明代陈献章(1428-1500)以来在两广地区较为多见的茅龙笔所书。书体硬朗,转折有度,虽失之野趣,但不乏纵横捭阖之势,且时见画意,是其书画兼融的呈现。清人秦祖永(1825-1884)在其《桐阴论画》中谈及其书画时说:“余见书法数帧,而画止小品,笔意清逸,松针松秀,而饶古韵,竹石简淡中有劲逸之趣。虽非专门,深得三昧。画法实与书法相通也”,并在眉批中说:“文人笔墨有由书而悟画,亦有由画而悟书,此中各有心得,不能勉强”,从这件作品即可看出其书画同源、学艺兼修的文人气息。作品左下侧尚有近人梁鼎芬(1859-1919)题:“辛亥六月六日捐入京师广东会馆收藏书画之椟,盛景璿送,梁鼎芬记”,钤白文方印“鼎芬”,右下侧的白文方印“毋暇斋”亦为梁鼎芬鉴藏印。据此可知此书先后经梁鼎芬及在北京的广東会馆收藏。此外,冯敏昌的《行书七言联》“重帘不卷留香久,虚幌无尘得月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亦是其行书代表,作者挥洒自如,折笔取势,与《行书临王献之帖》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敏昌的隶书亦可圈可点。金石学家黄易(1744-1802)在其《嵩洛访碑日记》中说:“鱼山八分书碑,绝类《韩敕》。”《韩敕》即《汉礼器碑》,全称为《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乃汉隶之铭心绝品。笔者曾见其隶书多件,均能得礼器之逸韵,同时亦蕴涵《西岳华山庙碑》笔意,有瘦劲和秀雅之貌,但笔力稍显柔弱,终不及其行书之精。

(编辑/李木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文王献之兰亭
向明月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卒年
王献之练字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