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从回答“我是谁”开始

2018-01-25张红玲

神州学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身份公民交流

张红玲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些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阐述,引起了国内外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我认为,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要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深刻认识“我是谁”的问题,增强公民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要通过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公民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的意识,提升公民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人员流动频繁,以留学、旅游、外派等为目的出国的中国人数量不断增加。在异国他乡旅游、学习和工作的人不可避免要与对象国及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互动交流,他们因此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身边的外国人留下印象,会影响世界对中国的态度。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结出累累硕果,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受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外国游客和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国家。面对如此众多的外国人,我们广大中国公民作为东道主如何与身边的外国人交流合作,如何向他们介绍中国,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无论身为客人还是主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个人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交际互动的前提。虽然每个人的身份认同由多个层面构成,但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交际双方往往是基于彼此的国籍背景进行互动交流,更多关注的是交际对象的国家及其文化身份认同。2017年5月,马里兰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进行演讲,本该是件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可她随后有关“空气”和“自由”的演讲内容却令在场的中国人大跌眼镜,尴尬不已。这名年轻学生在一个跨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中,言过其实地抹黑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和文化,足以说明她对自己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更不用说拥有文化自信了。

近年来,大批年轻学生选择前往西方国家留学,在异国他乡,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他们不仅自己沦为没有文化根基的可怜人,而且还会成为世界误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源头。一个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缺乏了解或毫无感情的人不仅难以担当文化使者的重任,而且有可能加剧世界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绊脚石。

公民文化身份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落脚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文化自信根本落脚点在于作为文化主体的广大民众,最终体现为民众的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身份认同回答的是“我是谁”“我的根在哪里”等问题。它是人们在一个群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群体最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本群体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以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文化为特色的21世纪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都以彼此的文化身份认同为前提,每个人都有明确自己文化身份认同的需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明确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非常重要。无论你坚守国内,还是走向世界,都应该在全面、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特别在跨文化交际中,无论愿意与否,在他人眼里,即使你可以用外语沟通,能够接受异国的生活方式,你永远是个中国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基于这个文化身份的理解,你的交际对象通常会期待你介绍和分享中国文化。如果你因为无知,而不能向他人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他们必然会认为你是一个没有文化根基或文化身份的可怜之人,从而轻视你、忽略你。正因为如此,增强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符合广大民众自身的需要。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激发民众内在的动机,去学习和探索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做一个有深厚文化根基的、自信自强的中国人。

以增强中国文化身份认同为导向的公民教育

提升公民个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和自豪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内涵。中国公民如何回答“我是谁”、是否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我们认识公民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认为要培养我国公民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帮助他们全面学习、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以及在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在深刻理解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中华文化充满热爱,感到自豪,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具有这种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公民,在与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互动时,就不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没有定力,缺乏底气;才能够主动热情、自信自如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增强公民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当前开展公民中国文化教育及构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理论体系的指导原则。我国公民的中国文化教育应该采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endprint

就学校教育而言,根据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正在推进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上海市实施的“课程思政”改革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切实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培养年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认同。

从社会教育来看,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是个很好的案例。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还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诗词之心,唤醒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中国文化教育活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公民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目前我国对家庭教育在公民中国文化教育中作用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匮乏,如何提升家庭教育,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应该引起重视。

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彰显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具有延续性、独特性,而且还蕴含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智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真理。2017年年初两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一次明确将“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作为复兴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今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相当有限,很多只停留在传统中华文化认知层面,如:儒释道、书法绘画、京剧表演等,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之甚少,由此产生的偏见和质疑使我们的国家形象受到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国际舞台,充分利用各类国际平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非常必要。通过交流,我们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让世界既了解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也知晓近代170多年的斗争史,更要理解新中国60余年的发展史,同时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

就交流互鉴的实践而言,除了政府自上而下开展的诸如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活动之外,广大民众应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人文交流的主体。培养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公民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着力推进以增强中国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作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主体,广大民众不仅要有高度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还应该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把中国文化置于人类多元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和考量。其次,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培养民众对不同文化保持开放、包容、尊重、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态度转化为行动,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主动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自以為是、惟我独尊。

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也来源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是打造与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的需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化自信理论的国际背景。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进入深水区,虽然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但全球化的趋势依然势不可挡,多元文化交融和冲突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征。任何国家、文化和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文化和个人发生关系,进行交流,产生碰撞。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中国人要走向国际舞台。有鉴于此,增强作为文化主体的广大民众的中国文化自觉和自信迫在眉睫。增强公民中国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落脚点,中外文化交流是践行、检验和丰富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我们应该推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增强公民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拓展公民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份公民交流
论公民美育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