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因素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
2018-01-25朱梁辰梁灌文
朱梁辰+梁灌文
摘 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然而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选择自己喜欢或者适合自己的专业,没有在大学期间为自己做出更好的规划。专业的学习出现问题,那么对以后的就业来说,自然会产生阻碍。
关键词:主观因素;专业学习;个人规划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就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在此环境之下,一部分学生选择读研,逃避就业压力;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坚定信心,果断进入社会,寻找自身适合岗位,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影响这两类群体做出不同选择的因素众多,其中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到,主观因素也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就包含对自己所处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在众多我们调查的对象当中,有一部分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对于自己所处专业的认识的影响。
在2017年新一期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研究对象更新为毕业半年后的2016届大学毕业生和毕业三年后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在此次报告中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就业情况稳定。若具体到各大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95.3%高居榜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以94.5%位居其后,而法学专业则以87.9%垫底,而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则是连续三届的红牌专业。由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的确存在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是在近几年长期存在的。
我们所调查研究的对象贯穿大一至大四其中也包含热门就业专业和我们所讲的就业红牌专业,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热门专业的学生近百分之八十对于未来的计划是有明确的走向的,而红牌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的计划则要下降近三十个百分点,更有甚者对于未来仍未有计划,这不由的就使我们思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采访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时,我们惊讶的了解到在低年级群体中近百分之三十并不满意于自己所处的专业,但这个数据却随着年龄的增加变高,在大三的群体中,这个数据上升了近五个百分点,且在对于关于未来的计划的调查中我们更是惊讶的发现近百分之七十对于未来很模糊(此数据截止2017.7.10),但,在新的一学期也就是刚升入大四的文學类专业的同学在我们新一次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似乎这个数字有所下降,于是我们又近一步的走访了已毕业的原大四学生看看能否获取一些信息。在随机走访了几位已毕业的文学类专业学生中,我们了解到,几乎相同的数据也发生过在他们的身上,在近一步的问询之后我们发现,大家毕业后的方向多是决定于大四时期且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八,而这一切数据的变化和走向几乎似乎都是受专业的影响,从刚入学的高不满意率到大四受他人影响而被迫选择毕业方向,但实则还是被自己“误导”了。
第一,被迫进入文学类专业,内心不满足,但却没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此专业。
第二,受“否定论”的误导,自甘堕落。随波逐流,不思进取。
第三,在收集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近百分之四十的受访者的高考第一志愿并不是文学类的专业,大家更偏向于工科或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这一部分人因专业调剂而进入文学类专业,但我们所收集资料的学校有转专业的制度,那么为什么这一部分人仍有人最终找不到方向,我们了解到,多数人的学习方式仍是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虽经历了第一年的学习但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或者希望发展的方向,从而仍然选择文学专业,因学习习惯不适应大学制度而错失了解自己特长的机会,导致后来的一步步迷失方向。
第四,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否定论”的风气的文学类专业中有所传播,在了解了个别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后我们发现大一大二的专业设置高度相似,且了解到个别的专业设置是对于高中课程的衔接,所以个别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并没有充分接触到学术层次,这在某中程度上促使了“否定论”的产生,促使个别同学否定论文学类专业的学术性,同时,当今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较多,竞争激烈,也加剧了“否定论”的形成,而此论点一旦传播对第一点的学生影响最大。
第五,随波逐流,不思进取,这里所说的波是上述两点的总和,我们可以概括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大学学习生活,对于专业无所谓,思想极易受外界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在大一大二期间有转专业的倾向但由于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影响,从而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直到大三下学期和大四期间受周围同学影响而被迫选择了考研和就业。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并非大多数同学(文学类专业)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如其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迫性的,而这其中,主观性的因素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