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传统礼仪中的中国渊源
2018-01-25王敏敏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于礼仪的理性剖析,深刻认识礼仪,并以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为着眼点,分析日本传统礼仪与中国之间的渊源,以帮助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中日传统礼仪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礼仪;文化;交流
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对于中国来说,礼仪的起源甚至可以说是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日本作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它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礼仪的影响,日本的传统礼仪也必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一、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仪式和理论两个方面去分析,首先,从理论上来看,礼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有着时代性特征,礼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与动物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在原始社会那种物质条件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类之间出现供需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了调整这种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群体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礼就应运而生了。因此这种礼是与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原始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此时的礼还只是规范的群体,而这个群体除了年龄的差别,其他都是平等的。到了后来,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此时的礼已经演化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虽然说礼的存在也是为了调节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已经不是其主要的目的已经不在于此了,已经开始为统治阶级服务了。从仪式上来看,原始社会的人类,对于天还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原始社会,天具有宗教的性质,原始社会中的人认为鬼神才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与生死的神圣存在,是一种需要敬畏的神秘力量。所以,在原始社会中,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平时的玩乐,都要对鬼神存有敬意,无论做什么都要敬重鬼神,礼仪就是在这種环境中产生的。礼仪由于他产生的这种特殊原因,从产生一开始就具有一种神圣性,庄严性,以及礼仪主体具有绝对的虔诚。礼的甲骨文的字形有一个器具,有两串玉,玉在古代社会与祭祀密切相关,这也反映出了古人祭祀活动的一个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礼仪已经不单单是祭祀鬼神,它进一步演变为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郭沫若曾经有一种相似的观点,郭沫若曾认为礼仪起于鬼神,而后扩展为对人,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进一步强化。奴隶主阶层更加强调礼的作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强调长幼有别,强调尊卑观念。
在殷商时期,已经对这种辈分的划分非常的精细,对于直系旁系也有明确的划分规定。到了周朝这种,等级制度更加的明显。周公制礼做乐,但是对于礼的延续,对宗法等级制度的继承,对世卿世禄的继承。礼仪其实原始社会,但在封建社会得到了强化与改造。以后的各个朝代虽然对于礼有变动,但都是继承了礼的核心因素与大部分礼节,各个时代的礼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有作为礼的概念的共性。同时历代统治者对礼的改造也是有着明确的演进的路径的,那就是加强等级观念与简化礼节并举。不断强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一直走向了极端,走向保守,走向僵化。在简化礼节方面,有丧葬的简化,婚姻的简化等等,都使得礼仪更加接近平民,使得礼仪世俗化,平民化,这也是传统礼仪能够绵延不断,并且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礼仪的理性剖析
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礼的存在也有它特殊的作用。它不仅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调节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人与人的关系。礼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最初开端。当初的人类是为了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以达到一种健康和睦的社会环境。而到了阶级社会之后,礼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他们借助礼制确立了一种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而此时的平等也只是阶级内的平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职责,各自都有各自的地位,容不得半点的僭越。当然这种差异不光体现在等级制度上,而是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住房,服饰,官职等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无所不报。甚至连犯罪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有着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对于各类人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死的称呼就有很多种,皇帝的死称为崩,诸侯的死称为薨,士大夫的死称为卒,平民的死则只是称为死。由统治阶级实行的这种礼仪,经过统治阶级的推动,必然很快地成为社会的潮流,逐渐形成社会民众的普遍共识,是原本不合理的存在,变成了一种应然的存在。礼还起着社会教化的作用,比如说孔子所宣扬的,仁爱,礼乐等等。礼教可以让人明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方式的规定,生活习俗的规定,教会人们明白自己的本分。礼教也可以让人更加的博爱,只有有博爱之心的人才可以用礼来约束自己。同时还可以防止欲望的作用,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是欲望必须有度,否则就会破坏社会秩序,而礼恰恰可以起到防止欲望的作用,它教人以中庸的态度为人处世。对于维护人员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知礼。礼从伦理学上来讲也有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确立严格的人伦关系,并保证这种关系的稳定。如儒家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儒家对于孝悌也是非常的重视,他们认为百善孝为先,同时这也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他们把孝作为法律的依据。他们认为最大的罪行是不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社会对于孝的重视。他们已经将孝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要爱护自己的亲人,同时还要爱护整个社会中的人,以达到孔子所宣扬的大同世界。当然礼中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比如其中的阴沉守旧思想,这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自己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以至于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思进步,采取排外的态度,最终使得这种礼向了极端。
三、日本礼仪的中国借鉴
对于这些因素,日本传统礼仪都有所体现,下面就几个方面的剖析来认识日本传统礼仪中的中国渊源。
(一)思想借鉴
日本对传统礼仪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因素。日本的传统礼仪非常注重对于细致行为的刻画与描写。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有相吻合的地方的。礼仪的呈现体现在各个地方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军事,言语行为,衣冠制度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日本的礼仪制度,在涉及到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从,不断的出现,三纲五常,同辈之礼等概念。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要考虑到三纲五常的概念。在处理同辈关系时,也要遵循同辈之礼。当然同辈之礼不仅仅是局限于同辈之间,也不仅仅局限于向自己辈分高的人行知礼节,这与礼记中的君使臣以礼,是有相同之处的。同时日本传统里也强调诚敬之心。我国传统礼仪讲究修身,注重个人的修养。主张礼节为治世之本。学习礼节就应该从修身开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日本的传统礼仪,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中有《修身论》《体用论》两本书,前者的作用在于修心,后者的作用在于修体,将修心和修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礼仪的最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讲修身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修心和修身是一样的,如果不修身不修心,那么就只能会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也就无法区分道德的高低。礼记中也说,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形体是心的外在表现,故而欲修心,需要通过礼仪来约束自己,要通过礼仪,是自己的言语得体,表情端庄,服饰整洁,容貌端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当然,修习传统礼仪不仅需要注意外在形态,而且还需要注意道德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仪要在外在形态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偏废。道德修养在礼仪中也是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的,这对日本的礼仪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日本的传统礼仪也是非常强调道德修养的,日本强调武士道精神,而这种武士道精神中正蕴含着对于道德修养的诉求,儒家讲求内圣,外王之道,这也是武士道中所体现的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三纲五常,讲求等级制度,这在日本的传统礼节中也是有所体现的。中国的这种礼仪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内在的道德修为,与外在的行为修为相结合,并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这才是礼仪的最高境界。endprint
(二)形式借鉴
礼仪的存在是需要有外在的物质形态的,是需要有表现形式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既没有过分忽视外在的物质形态,也没有忽视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在这一点上来讲,日本的传统礼仪就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日本的传统礼仪也讲究形式的重要,强调,通过不断的去实践,去学习礼仪,从而去体会礼仪的精神与要领,在精神与道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而做到适度。他们对于礼节的理解,也做到了适度的原则,如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过分谦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不忽视,不傲慢。做到举止行为与身份环境恰到好处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做出恰当的行为举止,表达适宜的思想情感,这些都是符合礼的表现,日本的传统礼仪非常注重这些,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传统礼学思想是有相同之处的,这也体现了日本的传统礼仪,对于中国传统理学思想的借鉴与传承。
在具体的行为中,日本的传统里也借鉴了中国的传统礼仪的因素,交往礼仪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那么不可避免的也就会有交际,交际中的礼仪也是传统礼仪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交际礼仪体现了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与民族特色,中国和日本的交际礼节是有相似之处的,在西方社会中,交际礼节的是通过彼此的互相接触而完成的,比如说握手亲吻等等,而在中国和日本,则是没有身体的接触的,日本的敬礼分为坐礼和立礼,并通过身体弯曲的程度,来表示对对方的敬意的程度。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交际行为的完成是讲究作揖和跪拜的。中国在汉代以前是没有椅子的,他们坐的姿势与现代的跪拜是相同的,所以都是先跪坐于地面。而日本也有相似的礼节,日本的坐礼,就是先跪坐于地面,双手触地,以身体弯曲的程度来表达自己的诚意与敬意!当然在行礼的过程中也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说头部必须居中,不要有谄媚之态,要表达出内心的敬意,内心不要自卑,这些都为日本的传统礼仪所吸收做传承,体现着中国的元素。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性的因素,日本的传统礼仪文化也是继承了中国的礼仪传统的,比如說步行行走,面对面的交流,物品的传递等等。
对于物品的传递,也是有着仪态的相似要求,臣子如果给君主呈交物品,则必须表现的物品非常的重,以此来表示对于天子的尊重,而在日本的传统礼仪中,则对此有了形式的继承,但有所改变,呈递重的物品,要表现的物品非常轻,而呈递轻的物品则应表现得非常重,以此来表现对于对方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礼仪在传递物品上的表现,虽然有形式上的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另外,关于步行的禁忌,中日双方也是有相似之处的,传递物品的双方是严禁碰触到对方的手部的。步行,作为言行举止的一个方面,在日本的传统文化礼仪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走路的速度的快慢等,与对一个人的尊敬的程度是有密切的联系的。通常情况下,迈的步幅越大,速度越慢,越能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与中国的礼节是有着相似之处的,《礼记》记载,从天子到平民,会根据地位的高低,步速由快到慢,这其中蕴含着的是处于下位的人,对于处于上位的人的尊重。另外,在步行中也是有禁忌的,中国传统礼仪要求,人们是不能随便踩踏门槛的。如《礼记》中记载,“士大夫出入不践阈。”日本传统礼仪,对步行的要求,也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的,他们认为,在步行中是不能跨过物品的,要在将物品移到一旁后再通过。在这一点上,中日传统礼仪之间也是有共通之处的。
通过对礼仪的历史考察以及理性认识,并以此为着眼点,深入剖析日本传统礼仪中存在的中国因素,与中国之间的渊源,中日传统礼仪之间的联系,最深层次的当属思想领域的传承,日本传统礼仪处处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另外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借鉴与继承。
作者简介:
王敏敏(1994—),女,汉,山东高唐县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在读本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