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艺术化的再实践和再思考
2018-01-25邹碧艳
邹碧艳
尽管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有着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在教学现实中,很多老师不愿意付诸实践。这里存在很多原因,比如费时、费力、低效或受制于教师个人素养等。今年苏教版必修四戏剧单元的《雷雨》篇目,我再一次选择了“课本剧表演”形式实施教学,之所以说“再一次”,是因为我确实已经很久没有采用课本剧这一艺术化教学形式了。然而就这一次,让我有了更深地体会和感悟。我以为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大有可为。
一、活动之前教学铺垫
(一)明确课本剧的目的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一部经典的戏剧,教材中节选只是取弱水一瓢。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使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对于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最多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化的认识,很难达到“深入领会”和“审美鉴赏”的高度。让学生放开课本的束缚,将《雷雨》中最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搬上舞台,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呈现,从而加深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激烈冲突认识,也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到戏剧语言独有的魅力。我以为课本剧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拓展文本的资源,增加教学趣味性。
(二)必要的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组织这一次课本剧表演教学,我有意识地做了两方面工作:
1.对学生创新意识纠偏,避免“泛娱乐化”态度
在布置课本剧表演任务之前我专门给同学们讲了如何对待艺术的创新。告诫他们,创新的目的在于突破旧有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局限,增强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无论是形式翻新还是解读出新,都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只为了创新而创新,轻浮的、泛娱乐化、不尊重艺术的翻新,除了产生一些笑声的泡沫,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2.引领学生走进戏剧文本,激发学生演绎热情
从以往的教学观察来看,大部分同学对戏剧里面的人物情感,表现出不解或排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戏剧的经典性,体会“雷雨”这个意象的典型意义,还有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创伤,感受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世界?我决定抓住“戏剧冲突的本质”“人物的形象特点”“戏剧语言中的鲜明个性”三个要点,引领学生走进戏剧节选,用两课时进行文本教学。
在体会戏剧语言这一要点上,我抓住了戏剧“潜台词”这一要素,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到那些“你认为有背后的内容却未曾说出全部”的台词,将潜台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大部分潜台词的内容,是需要结合人物的语调、眼神和动作等要素来共同演绎的,所以既体会到戏剧语言潜台词的特殊性,又激发起深入阅读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用心参与
(一)创设特殊活动环境
那天下午,我带领学生把课本剧演出的舞台搬离了相对逼仄的教室,我们一起选择了学校的一个比较大的走廊空间作为舞台,雕花的铁栏杆和高大的窗户,无意中成了不错的周公馆的背景。同学们带着椅子围成一个半圆,就这样,开始了《雷雨》经典话剧片段表演。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这次课本剧表演分四组,每组确认一个总导演,诸如剧本选择、人物编排、角色分配、表演细节、排练时间,所有的落实,全都交给学生了。我留给了学生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准备。正如我所期待的,带着对语文的热爱,大家对这部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对剧本的反复诵读到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琢磨,從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和对道具的认真制作。等登台时,他们已经能基本脱稿,看得出这是下了功夫的。除了演员,还有几个同学做着幕后工作,配乐、音效、提词等,全组同学人人有分工。舞台等待着他们展现才情。
(三)全程做好观察记录
演出全程,我不断地为他们用心的演出而点赞:观看、拍照、记录、打分、点评。学生精心准备的活动,需要有老师这个热情而专注的观众。
潜入名著的海底,让名著人物从文字的深处走到学生的面前,而我们学生也用另外一种课堂,释放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潜力,让我们看到他们和平时不一样的形象,看到他们对经典人物的自我解读。舞台有多大,他们的才华就有多高!那天下午两节课,我看到每一个登上“舞台”的孩子都像是插上了一双翅膀,在飞!
三、活动之后交流内化
(一)引入互评写作
课本剧结束后匆匆散场,往往会使活动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学生通过认真的参与和观看表演,已经很深地体会到了《雷雨》的戏剧特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于此,这里包括对戏剧中的人物情感的独特体验,包括在独特的个人体验中获得的精神成长。在一场全心投入的语文艺术化教学活动之后,学生的内心是有所触动的。之后引入写作环节,让每位同学写下这样一次特殊的经历,皆是“我手写我心”。
(二)教后反思提炼
1.活动要体现教师引导作用
千万不要认为组织一场课本剧,是给老师一个“偷懒”的机会。这次课本剧活动的成功,和两个很有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关:第一是对当下娱乐化的剧本改编予以纠偏;第二是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戏剧文本。
2.教师要有更高的艺术素养准备
虽然我对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活动引入非常感兴趣,但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终究有限,特别在对他们表演的环节进行点评和总结时,常感乏力。这确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幸好,学生表现得比教师更出色,教师大概也算是起到了“助产士”的作用。
3.呼唤深入型研讨型主题学习
假以时间,我们可以引入更为丰富的《雷雨》艺术类型,让学生观摩体会,比如观看电影、电视剧版等。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深入解读和演绎体验之后,通过多种艺术途径,加以补充、借鉴和深化。这种深入型研讨型学习,才有可能全面形成学生对艺术化语文的理解。我们呼唤语文课堂能得到更多的解放,到那时,才算是真正在他们的生命里下了一场痛快的《雷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