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耶路撒冷,美国总统纠结了70年

2018-01-25张弛

环球人物 2018年1期
关键词:杜鲁门耶路撒冷巴勒斯坦

张弛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对圣城归属很谨慎;克林顿开启拖延“迁馆”的惯例;特朗普却改变了游戏规则。

在耶路撒冷,历史与未来、仇恨与救赎彼此交错。那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犹太人在西墙祈祷,基督徒在苦路祈行,穆斯林在阿克萨清真寺敬拜。那里也沉淀着复杂的宗教、地域、民族矛盾,体现着脆弱的力量平衡。从杜鲁门时代开始,白宫在耶路撒冷问题上谨慎出招。但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却打破了这种平衡。

2017年12月6日,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把美驻以使馆迁往耶路撒冷。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案,称“任何旨在改变圣城耶路撒冷的性质、地位或人口构成的决定和行动都没有法律效力,是无效的,必须根据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予以取消”。12月25日,美国宣布削减2.85亿美元联合国预算。

现实纷扰,历史沉静。要理解这场纷争,或许该把眼光投向1947年。那也是一个冬天,也是一个联大决议,揭开了当代世界历史的重要一页。

以色列建国,杜鲁门的算盘

1947年11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也就是联大第181(二)号决议,规定英国在1948年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建立阿拉伯独立国和犹太独立国,耶路撒冷作为单独的实体由联合国管理。

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心情复杂。他是这个方案的重要支持者,并为此与英国首相艾德礼展开了博弈。而这,又是美英在中东博弈的必然结果。

巴勒斯坦地区曾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了400多年。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1922年,英国开始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计划将巴勒斯坦逐步过渡到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自然遭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剧增。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决定向巴勒斯坦大规模移民。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考虑到美国取代英国主宰中东等多种因素,决定支持犹太人。美国两党在1944年分别决定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

1945年,美英领导人分别由罗斯福和丘吉尔换成了杜鲁门和艾德礼。艾德礼希望继续在巴勒斯坦保持英国势力,建立一个与英国结盟的阿拉伯—犹太联邦国家。但杜鲁门拒绝了这个方案,阿拉伯方面也不接受英国的计划,英国最终选择把问题递交联合国解决。这才有了杜鲁门支持的联大第181(二)号决议。

决议通过后,阿拉伯世界一片反对。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组建武装,摩擦不断。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赖伊请求美国牵头组建联合国部队监督协议执行,杜鲁门同意了,但美国国务院表示反对。到1948年3月,美驻联合国代表公开表示美国要放弃分治方案,对巴勒斯坦实行联合国托管。在犹太势力的游说下,杜鲁门表示对原方案的支持没有改变。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16分钟后,美国就承认了以色列。

1953年,杜鲁门卸任总统后到纽约出席一个犹太组织的活动,被主持人称为“帮助建立以色列国的人”。1956年,他在自传中称,自己一直支持犹太人建国。1961年,时任以色列总理古里安在纽约与杜鲁门会面,称赞他“对以色列的同情”。杜鲁门热泪盈眶。

杜鲁门当过神职人员,对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命运确实很同情。他对以色列的支持也可能有某种宗教情结在内——据说,《圣经》是他晚年最喜欢看的书。多年以来,杜鲁门的名字已经成为“亲以色列”的代名词。1982年,尼克松将里根称为“杜鲁门之后最亲以色列的总统”,1998年和2003年,克林顿、小布什又分别被美国媒体和知名人士冠以同样的头衔。2012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说,“自从杜鲁门以来,没有人比奥巴马为以色列的安全做得更多”。

但杜鲁门对犹太人的支持也是有保留的。在承认以色列国之后,他曾向以色列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与阿拉伯人谈判边界和难民问题。说到底,他的所作所为仍是基于美国插足中东的利益考量。

耶路撒冷归属,美总统们的顾虑

以色列建国,是以美国支持的联大决议为依据。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没能按决议建国,与复杂的历史情势,特别是周围阿拉伯国家反对决议的态度有关。而依照联大决议,耶路撒冷应该是一个国际城市,处在联合国管理下,因此在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上,白宫的态度要更谨慎一些。

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就爆发了与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以色列打赢了这一仗,占领了原本分配给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国的大片土地。而“阿拉伯国”剩余领土或被约旦兼并,或处在埃及军事统治下。以色列还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包括耶路撒冷古城在内的东耶路撒冷则被约旦占领。当时,双方都驱赶对方居民,并在分界線上建起隔离带,拉起铁丝网。

以色列于1950年在宪法中规定耶路撒冷为首都,约旦也在1953年宣布东耶路撒冷为“第二首都”。但杜鲁门没有承认以色列和约旦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安排。以色列宣布在西耶路撒冷召开国会第一次会议时,杜鲁门拒绝派代表参加。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美国总统们曾努力避免中东战争再度爆发,并为此施压以色列从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撤军。但到约翰逊入主白宫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苏联对埃及等国的军售,让约翰逊决定通过出售武器等加强对以色列的支持,以保持平衡。

1967年,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再度爆发战争。当时,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把黑海舰队大部分舰艇开进了地中海,甚至准备在以色列即将全面取胜时出兵登陆,干预战局。约翰逊接到苏方热线通报后,大吃一惊——此举有可能引爆美苏战争。他立刻向以色列施压,同时又把第六舰队主力派往冲突地区。获胜的以色列接受了停火。此战,它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东部,以及叙利亚控制的戈兰高地。

约翰逊并不支持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全境。他担心过分激怒阿拉伯国家,会将这些国家推向苏联。1967年6月,他在华盛顿接待约旦国王侯赛因时表示,美国不认可以色列对耶路撒冷东部的控制。

在以色列控制整个耶路撒冷后,这个城市扩大了3倍。1980年,以色列通过题为《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的法律,认定“完整而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但联合国安理会宣布该法律无效,要求成员国从耶路撒冷撤出外交代表。到2006年,所有外国大使馆都撤出了耶路撒冷,但美国一直保留着总领事馆。

从建国开始,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战事不断。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包围了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巴解组织总部,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公开表示,愿意接受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所有决议。1993年9月13日,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斡旋下,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正式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建议设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但对边界、难民、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未达成协议。

巴解选择了通过谈判建国的道路,但耶路撒冷仍是最敏感的问题。以色列固然态度强硬,巴方也坚持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首都。耶路撒冷东部的很多阿拉伯居民不参加市政选举,也不认可以色列的统治。阿拉法特曾告诉克林顿,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动摇,自己“可能会被刺杀”。

克林顿时期,美国国会亲以势力强大。1995年,国会通过了《耶路撒冷使馆法》,要求美国政府将使馆迁往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克林顿虽然签署了法案,但深知问题的敏感性。他利用法案中的豁免条款,每半年推迟一次搬迁使馆。

2000年,以色列政治家沙龙访问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山,那里被穆斯林称为神圣禁地。此举激化了巴以矛盾,此后5年造成双方数千人死亡。这对后来执掌白宫的小布什和奥巴马也是个反面提醒。在他们任上,继续推迟搬迁使馆。

特朗普打破了老规矩

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是得到包括中国在内国际社会支持的。美国搬迁使馆,是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打破了耶路撒冷现状,无疑是危险的。而且,特朗普只提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不提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首都,从起码的公平角度说,也是不对的。

特朗普并非不知阿拉伯世界反应强烈。在正式宣布这一决定前,他和相关国家领导人通了电话。沙特国王萨勒曼警告,此举将构成“对全世界穆斯林的公然挑衅”;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说,“此举将带来危险的后果,破坏中东和平进程、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形势”;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说,此举会挑衅穆斯林;埃及总统塞西敦促特朗普不要使地区形势复杂化;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则警告,美国这样做,土耳其会考虑与以色列断交。

那么,为何特朗普会突然打破白宫20多年的老规矩?原因之一可能是想兑现选举承诺,着眼于国内政治。选举期间,他确实向支持以色列的保守选民做出了相关承诺。他的女儿伊万卡也曾向佛罗里达州选民保证,特朗普“百分之百”会将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2018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特朗普此举多少有选战因素。

特朗普的身边人对他无疑也有影響。他的女婿、白宫顾问库什纳是犹太集团精英,商务部长罗斯则是美国首位犹太裔商务部长。参议员赛辛斯认为,特朗普对大使馆迁馆是深思熟虑的,伊万卡以及他团队的意见都会影响到他的决定。

此外,政策上处处和奥巴马“拧着来”的特朗普,也把缓解奥巴马时期紧张的美以关系作为施政目标之一。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赞特朗普的决定是“历史性里程碑”。早在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初,内塔尼亚胡就表示,美以关系是以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未来为基础的。耶路撒冷市长巴拉卡特曾在贺信中要求特朗普履行搬迁大使馆的承诺。不过,以色列安全部门表示,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后,以色列安全形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至于情况会演变到多严重,是否会如一些评论人士所担忧的,引爆巴勒斯坦人又一次大起义,还得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杜鲁门耶路撒冷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最后的机会
天下
最后的机会
巴勒斯坦 女孩
巴勒斯坦冲突再起
缺乏魅力者的竞选逆袭
巴勒斯坦发生校车事故
美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