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结一挤地铁,为什么火了

2018-01-25李洪兴

环球人物 2018年1期
关键词:平民化普通人身份

李洪兴

岁末年初,一组“中央委员刘结一与妻子坐地铁”的照片火了。照片里那个光着脑门,穿得就像隔壁老大爷,脸上带着一点疲惫,手里刷着手机的普通人,那个满车厢年轻人都没认出来的普通人,竟然是电视上那个在联合国“怒怼”英国、舌战群雄的外交官。网友沸腾,一片叫好。

但是反过来想,这难道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吗?对,本应平常事,但从来少见,所以成了稀罕事。在稀罕事中爆发出来的网络热情,恰恰是民意民心的一种——高官固然有指点江山的工作场景,但是他们的生活场景应该与普罗大众相通,级别再高也有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当然,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社会身份在生活。领导干部的确有职务身份,但也千万别忘了个人身份——普通人而已。唯有如此,领导干部在公众眼里才有人情味,整个社会也才能完成权力的“祛魅”。

从“刘结一坐地铁”走红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公众对于官员如何定位自身,进而如何理解权力,可谓高度敏感。公众最担心的莫过于一些官员的“跌份心理”——自以为坐地铁、买菜等日常行为“不合身份”,甚至有点掉价。现实中,确有官员摆不正位置,认为就要有人拎包、被人服务。时间长了,当官的意识越来越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初心为何、宗旨为何,早忘得一干二净。

地铁是现代社会市民生活的一个典型空间,有段子说,北京的地铁是“白领与民工同挤,法国包与义乌包同过安检”。在这个公共空间里,上一个如此走红的人是“局座”张召忠。他的职务身份也不低,海军少将。拎着布袋站在地铁车厢一角的张召忠,显然比从前只在电视上露面的张召忠更受欢迎了。

官员和民众近一些、亲一些,理应成为常态。换句话说,官员坐地铁、买菜、进普通餐馆、骑车上下班等现象,不仅不应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要视之为应然。其实,过去5年正是在向着这个方向改变。官员在外应酬喝酒的少了,回家陪同家人的时间多了;坐在小车里四处“跑部”“送礼”的少了,骑共享单车的机会多了;藏在会所里吃饭的少了,吃家常饭的多了……所以官员坐地铁,虽然只是清清爽爽的作风一角,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从严治党的效果,也在细微中改变着一个政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更值得深思的是,人们为何称赞“平民化的官员”?又为何渴望“官员的平民化”?因为把自己当平民的官员,才会真正为平民着想。这不禁令人想起一段对话。在湖南十八洞村,不识字的苗族大妈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习近平自我介绍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員。”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常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才能不忘自己是公仆。

说两张很有深意的照片:一张是2013年,习近平冒雨考察武汉新港,他卷起裤腿,自己撑着伞;另一张是2015年,习近平雨中参观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一边和Alice教授交谈,一边为她打伞挡雨。这些日常举止,不仅没有让习近平“跌份”,反而彰显了他的魅力。由此说来,什么才是领导干部该有的“范儿”,大家就不难理解了。

猜你喜欢

平民化普通人身份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拜登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信息化技术的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的影响分析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