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照护“未来”?

2018-01-25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未来育儿家长

姜浩峰

由上海市教委和新闻媒体、相关专业机构共同策划联合推出的“幼有所育——16区16讲”,不是科学育儿知识传播的起点,更不是终点。未来,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将会把更多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同时,上海各相关委办局和工青妇等组织将进一步形成合力,合力破解“幼有所育”的难题。

“3岁以下的小孩,到底该怎么教?要不要多学点汉字和算术啥?”

“我觉得0岁到3岁小孩的家长,还是该更多学习科学育儿经。这么小的小孩,能懂点啥?教点啥?‘育比‘教重要。”

在幼有所育“16区16讲”巡讲活动现场,常听到家长间这样的对话。巡讲活动,不仅是专家传授科学育儿之道的载体,也成为家长们共享经验、凝聚共识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一代“80后”“90后”为人父母,特别是二孩政策实施以来,中国0-3岁人口的抚育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3岁以上的小朋友可以进幼儿园,那么0-3岁的婴幼儿到底该怎么科学养育?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0-3岁的幼儿培养能力、习惯养成正当其时,科学、系统的早期家庭养育会让孩子终生受益。问题是,“双职工”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祖辈们的“隔代教育”又似乎显得不够科学。一些年轻的父母们盲信各种微信公众号的“育儿鸡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进形形色色的早教机构、英语奥数培训班,将所谓的学业竞争压力提前至0-3岁的婴幼儿阶段,将育儿焦虑无形传导给懵懂无知的幼儿。

现在0-3岁的娃,是中国的未来。是否能抚育好他们,某种程度上说,代表着中国有没有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未来中国一定更美好。

继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幼有所育”放入增进民生福祉选项中,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特别指出,要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那么,祖国的“未来”该如何照护呢?社会各方,在哪些方面能更好达成共识呢?

家,甜蜜的家

2017年12月26日上午9点半,位于上海市合肥路406号的思南新天地幼儿园里,济济一堂。《新民周刊》记者目测,大约80多名家长来到了这所幼儿园的多功能厅,若非场地有限,希望来听课的人更多。课前讨论,就很热烈。

这是由上海市教委和新闻媒体、相关专业机构共同策划联合推出的“幼有所育——16区16讲”科学育儿巡讲活动的第一讲。“过度的屏幕暴露对孩子有很大危害!”随着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江帆开讲,台下的家长们顿时鸦雀无声了。作为儿科学教授、主任医师,江帆娓娓道来。不仅台下听众受教,还有电台直播、App平台等形式,将讲课内容传递给市民。

从2017年12月到今年1月9日,“16区16讲”诚邀上海市教育、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养育问题答疑解惑。讲课地点遍及上海所有行政区——从黄浦区开讲,及至浦东新区、普陀、宝山、奉贤等区,1月9日于金山结束这次巡讲。

一位现场听众告诉记者:“我本人是上世纪80年代做母亲的,那时候是独生子女政策。由于工作原因,当年更多时候是我的母亲在帮我带孩子。现在我的孩子当了妈妈,说老实话,连抱孩子我都不是太懂,即使当年有些育儿经验,也快忘得差不多了。我想,如果我生过几个娃,也许记忆会深刻些。我非常明白,0-3岁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此我也有焦虑——怕带不好娃。”

这位母亲的观点,具有一定普遍性。初为人父母的“80后”“90后”一方面需要长辈帮助带娃,另一方面也对岳父母公婆时时挑剔,在长辈面前显得更有理,家庭矛盾由此产生。

“从科学概念上讲,人生的早期教育在0-8岁之间完成。这也是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相关工作负责人颜慧芬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其中,0-3岁是人生的婴幼儿阶段。有科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如果有固定的养育者,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好处。如果能给孩子提供有安全感、依恋感的养育场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更有好处。”这也是目前国家提倡0-3岁娃娃以家庭养育为主的重要原因。

“80后”“90后”,许多人已经成为职场中坚,或者创业先锋。做爸爸的早出晚归打拼在外本不鲜见,做妈妈的自行缩短产假出门竞争者亦大有人在。由此,许多家庭请老人照料小孩,形成了隔代抚养的局面。

记者在调查走访期间,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夫妇俩在市区上班,周一至周五将娃交到家住外环线外的外公外婆家,到了周末才去接回的;亦有新上海人夫妇,生了二胎,大娃带在身边上幼儿园,二娃因为还没到入园年龄,被送往位于武汉的爷爷家,当爹当妈的每月坐高铁去那边看娃;还有一些情况,似乎比前两者略好——家里住房也宽敞,索性请祖父祖母来家照看小孩,自己下班早,则顺带看看孩子,如果有应酬或者有的新爸新妈玩心重,则说不定还是每个礼拜与娃团聚一两个晚上。

“自从小囡生下来,全是跟我睡。搞得这个囡囡变成我养的小女儿了,她妈妈简直像姐姐一般。”一位刚满50岁的新外婆曾经如此向记者抱怨。

今年1月2日,作为“16区16讲”的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念丽来到长宁实验幼儿园开讲。她的题目是——《父母的养育责任》。在讲课现场进行的调查中,到场的数十位家长中,有50%的人举手表示——自家帶娃形式是“白天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来带,晚上由父母带”。endprint

在周念丽看来,无论祖父母外祖父母来带娃,还是父母亲自带娃履行责任,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爱大多不缺。然而,爱,是需要适宜温度的,过热过凉都不好。这一点,未必所有家庭所有人都明了。“在育儿关系当中,适宜的温度,就是让人如沐春风,然后感到一种春日的温暖,这样的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是最有利的。”周念丽说道,“父母陪伴时间过少,这温度就显得过冷。现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爹妈和孩子黏在一起,毫无约束,毫无规则,娃要干嘛就干嘛,这样的温度我认为会烫得孩子受不了!”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一位不满3岁男孩,白天由外公外婆照看。外公负责烧饭给娃娃吃。为了孩子能吃得饱吃得好,外公动足脑筋。譬如每天到菜市场买来牛骨熬汤,然后到固定的一家摊位买精轧面条,又选取菜心剁碎了。每天中饭就是软烂的牛骨汤炖菜心面条,一勺一勺喂个把小时才吃光,其间为了孩子能安静吃饭,则打开智能电视选看《熊出没》之类的动画片,还特地把宝宝椅调节到正面看电视的方位。吃完了面条,外公去洗碗,娃娃继续看电视。也不睡午觉。当外婆的去跟娃娃说话,娃回说:“哎呀,你烦我啦!”接着对外婆不理不睬。外婆左言右语只是无奈,还感叹这娃太会说话了,像个小大人。到晚上,爹妈回到家,不许娃看电视。娃大怒大哭在地上滚爬。外公开始数落“90后”父母的不是,两代人开始争执。当娃的最终绝不妥协,伴随着长辈的争吵,依旧看他的动画片……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王菁则把类似的场面形容为——“你和孩子的‘战争”。战争,当然需要军事专家去研究,但“和孩子的‘战争”,则需要幼教专家去研究。2017年12月8日,王菁就“战争形势”,在静安区早教指导研究中心与听众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

王菁称,0-3岁的孩子与家长的冲突会比更高年龄段者为多。“这样的冲突,我认为责任主要在家长。”王菁表示,“家长比较多碰到青春期、更年期的问题。事实上孩子第一个逆反期或者反抗期,都是发生在2岁左右。”一般家长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宽容一些,特别是祖父母辈,很多会宠溺孩子。

王菁認为,不能因为孩子采取哭闹的形式,就满足他们的各种条件,也不能因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而采取大声呵斥甚至责打的方式。有的孩子哭闹,是一种发泄,可以随他去发泄一会儿,还有些孩子,则要耐心沟通。至于家里大人方面的争执,王菁指出——因为孩子是父母生的,为人父母者是第一责任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是帮你搭一把手而已。”王菁说,“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光生下来你给他的爱还不够。要学会照护小孩。同时,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上,夫妻内部一定要达成一致,同时将这个意见影响到祖父母辈。由此形成一个能够适合孩子的温暖的、甜蜜的家。”

高科技时代的屏幕诱惑

一位“90后”新爸告诉记者,他请自己的妈妈和丈母娘来家帮忙带孩子。白天,小夫妻俩都要上班。为了了解长辈带娃时是否犯常识性错误,他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随时监控。他的妻子比他大两岁,是个“85后”女生。在妻子眼里,这位弟弟型丈夫实在有点幼稚。但拗不过他的意思,最终家里还是装了摄像头。

“90后”新爸的母亲嘴上表示同意,可做起事来总感到别扭。比如喂饭,她习惯每一口都吹一吹凉。可在监控视频上,新爸看了后,好几次当场打电话来说:“老娘你犯了错误。万一你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口气是可以传播的!”奶奶当时就不乐意了:“我上个月刚去医院检查过,凭什么说我有问题?我只是吹口气,你小子小时候,你爷爷还从嘴里喂你东西吃呢!”至于丈母娘,更是没好气,逢人就数落这个女婿把自己当保姆。

1月4日上午,华东师大心理健康和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来到青浦区忆华里幼儿园讲课。陈默的题目是——《“双职工”父母没时间、父亲角色缺位、祖辈“隔代教育”不科学,怎么办?》

陈默指出,年轻人跟老人在孩子的养育上面有不同看法,根本的冲突在于年轻人在意的事情,老人不在意,老人觉得根本不像年轻人说的结果。老人觉得年轻人没经验,年轻人觉得老人缺理论。陈默认为,如果年轻人改变不了老人的观念,就要动脑筋,想办法。譬如别家外公带孩子晒太阳,自家外公却总是让娃在家看电视。如果外公实在不愿意出门,那是否可以让娃在室内多动动,双休日父母多带娃去晒太阳?

每个人长大到二三十岁,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基本观念的改变已经很难,何况五六十岁甚至更年长的老人?新晋爹妈请老人搭把手照护孩子,不是不可以,然而要让老人帮忙带娃的同时,又要老人彻底改变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确实难上加难。用摄像头的方式,在家庭请保姆带娃的情况下是否合适,都有许多解读,许多专家学者反对,何况针对自家老人?这一点,确实不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机不离手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显著特征。作为“80后”“90后”父母,下班回家“人机一体”更是一种常态。本来这该是一天之中最好的亲子时段,可许多年轻父母却只是形式上和孩子同居一室,却各自对着电子屏幕发痴发笑。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电子设备上学到了很多英语单词和数学知识,整个人又安静又专注,简直不要太棒了!

“伊拉好像天生的屏幕一代。侬看我60多岁的人,手机屏幕点击什么的,学了半天也玩不来,还要女儿画张示意图,我一步步学,学了半天也没学会啥。但侬看,小囡囡闲话都讲不大来的辰光,就会白相手机!”一位“50后”外婆如是说。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江帆认为,0-3岁的婴幼儿之屏幕暴露,已经是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了。如果屏幕暴露时间过长,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还会逐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位3岁多孩子的家长半忧半喜地告诉记者:“我家娃有手机病。吃饭必须在饭桌上支一个手机支架,然后看《奥特曼》。平时每天看《奥特曼》的时间要好几个小时,也不知怎么的,在手机里,他自己会去找《奥特曼》的视频,还是原版的。然后,现在他满嘴叽里呱啦,我根本听不懂讲的是啥东西。然后我有个懂日文的朋友一听,这是日语,口音还挺标准。”endprint

尽管她家娃嘴巴里会说日语发音,可完全不懂这些话的意思。娃娃一边说,一边伴随着奥特曼的动作,煞有介事。

在江帆看来,这就是屏幕暴露时间过长的表现。江帆甚至表示:“我们不能仅仅将孩子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做一个统计。事实上,孩子每天接触电视、手机、Pad等等电子产品屏幕的时间相加,才是每天接触屏幕的总时间。”

小奥特曼迷的妈妈认为,当把自家娃交给屏幕以后,家长省心不少。“不然,这家伙整天缠着我,做什么事都不老实——在家饭不好好吃,出门,比如说我和闺蜜喝个下午茶,带上他,我肯定得下载几集《奥特曼》,让他定定心心在那看。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就学日语了,反正起码他太平了。”当妈的如此说道。

不仅如此,在江帆的调查中显示,有的家长认为手机中有“益智类”的游戏,能让宝宝越来越聪明。“特别是上海,因为手机普及率太高了,随处可得,许多家长持以这样的态度。”江帆说。

还有一个问题是,父母在刷微信等的时候,孩子在边上看着。在江帆看来,这也算屏幕暴露。

江帆在门诊过程中,碰到过类似的家长,凡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给予手机或者电视看,家长还口口声声这样能培养小孩的注意力。“这完全是个误区。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孩子平时你让他看绘本、做游戏他都手脚不停坐不住,小屁股粘不到凳子上的,但是一看电视就粘住了,这种孩子反倒是要更加严格控制屏幕时间。为什么?屏幕上的变化非常多,二三十秒变化一次,对孩子来说,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看广告之类,原因就在于画面节奏变化特别快。我认为,这些画面对孩子没有任何意义。”江帆道,“如果家长能在边上陪护着,一边看节目,一边讲解,做到亲子收看,我觉得尚可以施行。但对于0-3岁的娃来说,每天的屏幕暴露时间累计不能超过1小时——这是电视、手机、Pad等屏幕暴露的总计时间哦。”

江帆的研究表明,目前光上海,屏幕暴露每天4小时以上的0-3岁孩子,比例都还不低,有一部分孩子每天的状态竟然是——手機不离手,眼珠黏住屏。“我们比较了每天看屏幕4小时以上的孩子,跟看屏幕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的孩子,都是3岁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是后者的2.5倍。”而长时间一动不动,包括看电视成瘾的“小沙发土豆”们中,肥胖者比例也不低。在江帆看来,解决之道是——家长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对其他事物的兴趣。

“从儿科医生的角度,包括从婴幼儿发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每个孩子特点不一样。譬如现在很多人重视儿童英语学习。我与一些教师一起做医教结合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很早就开始学英语,有的孩子可能对语言比较感兴趣,你不教他,他自己都会开始跟着说了。有的小孩则在语言学习上没那么敏感。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早期,就可以找你孩子的兴趣点,能够把他的兴趣激发出来,而不是强加给他所谓的学习内容。譬如用Pad能够激发他一些对英语的兴趣,那你就把Pad给他用一下。但每天累计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经验主义不可取

如今新“升级”到祖父母辈的国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年轻时,许多也是双职工,当年也是把抚育下一代的工作交给长辈。如今自己“升级”了,却并不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加之时代变迁,当年的“老黄历”如今许多派不上用场,有时候,育儿经验未必有生过二胎的“80后”们多。

而一些育有二宝的“75后”“80后”们自恃有经验,已经好为人师。甚至好为新晋祖父母之师。

在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斌斌看来,尽管在育儿方法上有一些堪称准则的东西,但目前“二孩”时代,拥有二宝的家庭,还需学会处理好大宝和二宝的关系。

1月9日下午,在杨浦区杨浦幼儿园分部,陈斌斌做了专题讲座。陈斌斌认为,如今的新时代二宝爸妈,本身倒是独生子女居多。如何处理好与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当爹妈的并无人生经验。陈斌斌认为,在爹妈准备生二宝的时候,首先要给大宝一个心理预期——“二宝出生之后,你会面临什么样的状态。”还要多给大宝讲一些婴儿的事情。“因为对于大宝来说,他可能已经三四岁了。这个年龄的娃,对婴儿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家长可以陪他看一些纪录片——婴儿出生的纪录片,或者大宝出生之后的作息时间等等,让他提前知道一下家里有了弟弟妹妹之后是怎样的状态。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大宝陪妈妈一起去产检,让他来体验一下二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等等。”陈斌斌还特为提到让大宝参与到布置二宝即将到来的环境,比如说给二宝布置小床等等活动中。“对于3到5岁的孩子来说,他处在自主性的发展阶段,他也希望自己做一个小小的大人。正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他来发展此种能力。”陈斌斌说。

在“16区16讲”中,诸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劲松所做《“边缘人”:“孤独症样”儿童如何早期发现和干预?》等,则对特殊孩子群体有指导性意见。

据了解,本次巡讲活动得到上海市教委、专业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单位大力支持,16位各领域专家经过精心遴选。主办方旨在通过“线下巡讲+线上互动+媒体传播”的方式,传播科学育儿之道,凝聚众智更好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

此前,上海市教委通过“育儿周周看”免费信息推送,教育电视台100期《育儿有招》节目以及电台《教子有方》等节目,多途径传播科学育儿方法,深受欢迎。

“16区16讲”不是科学育儿知识传播的起点,更不是终点。未来,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将会把更多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同时,上海各相关委办局和工青妇等组织,将进一步形成合力,合力破解“幼有所育”的难题。各方联手做好0-3岁孩子的照护问题,何尝不是为“未来”负责的切实举动呢?(图片除署名外,由上海学前教育网提供)endprint

猜你喜欢

未来育儿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偷偷摸摸育儿
我心中的好家长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家长请吃药Ⅱ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