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热点事件的后真相
2018-01-25陈显玲
陈显玲
新媒体时代,又被称为后真相时代。
2017年的多个社会聚焦事件,恰巧印证着2016年被牛津大学定义的新词“后真相”:在一些特定状况下,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通俗解释就如调侃所说:“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
从“自宫少年”、李文星案,到“豫章书院”“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事件……2017年,社会多个领域爆出焦点事件,如深海浮冰,如草蛇灰线,成为我们认知过去一年的重墨节点。
可惜未及深窥细探,等不及新闻的真相完整披露,全民情绪席卷而来覆盖全网,或激愤昂扬,或骂声一片,或辛辣嘲讽,或歌颂咏叹……
新媒体时代的关注度切换迅疾,热点一过,曾经铺天盖地的情绪如海水退潮,很快烟消云散。下一个事件救场,未被追究的,无人理会。未及表达的,再难聚焦。受众如赶场,倏忽涌至,又集体散去。
真相,不再是事件引起翻转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和观点一步步成为事件报道的主导,甚至牵引着事件完成反转,再反转……
当受众被事件中的情感和立场所支配,深陷热点的情感冲击和轰动效应之中,一味地凭借感性的判断而非理性的思考为事件下定论,那么,新闻是否真实,报道是否客观,都已失去在意的重心,赶不上两三日热点的迟到新闻,就是一碗炒糊的冷饭。
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声,新闻业态发生巨变,若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受众心理,与倾向情感和观点的输出报道合谋,受伤的唯有瞬间被情绪潮流淹没的新闻当事人,再转瞬被抛出关注的新闻池,事实及其背后的真相,亦同样成为时代舆论场下的牺牲品。
后真相时代,真相和客观性真的终结了吗?在乏人围观的下半场,南都周刊重回新闻发生地,重访新闻当事人,从当时喧嚣的新聞切片,还原为一段完整事实,试图给2017年的热点事件,画一个句点。
而这些,也远不是事件的全貌和终结,太多的新闻当事人,在热闹过后,仍旧在孤独地挣扎着寻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