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展望与预测
2018-01-25
行业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布局占位时代到来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给业内单位的发展定位确定带来诸多的困扰与挑战。随着国家对于设计行业监管思路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晰,再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尤其是投资体制改变带来的资本力量深入影响工程建设产业链,国内外市场的开放,设计行业的格局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市场竞争环境发生改变
过去谈竞争格局,更多的是提及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新的商业模式的涌现,尤其是商业生态环境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新技术层出不穷,行业内竞争的层次更加丰富,过去是同行业、同区域之间的企业竞争,未来,涉及到不同行业之间,甚至是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之间的竞争,跨界竞争加剧,行业内的人员面临来自行业外的颠覆。例如,华为成立交通事业部,阿里成立城市交通研究院,带来行业内游戏规则的改变,也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来行业内企业要做的是如何找到自身的优势,把握机遇,利用核心竞争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与发展。
竞争密度升级,竞争带来的更新迭代的速度在加快,行业的发展呈现梯队式架构,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规模化的增长下,一直处于平稳的地步,然而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行业内企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竞争的密度升级,打破了过去行业内稳固的竞争格局。新时代竞争下的企业更新迭代的变化周期加速,过去3年的变化比传统竞争下的企业数十年的进程还要大,行业的发展格局呈现每两年就刷新的态势。
竞争影响深远,行业间融合加快,行业格局发生改变。设计单位传统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封闭的、静态的行业思维,过去是以项目的经营运作为主线的任务导向性工作逻辑,过去单打独斗的项目式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随着竞争要素的改变,从规模、资质竞争走向全面竞争。过去设计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封闭的、静态的发展,凭借区域和资质壁垒,在高速投资下实现了普遍式、快速的发展。当前面临市场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从适应到创造,新兴市场崛起,市场需求层次更加多元化,从适应市场走向创造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要素也全面升级,未来的竞争是价值的竞争,从理念、资本、产品到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行业内外资源整合合作加强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有些业务靠一家单位来做很难,需要思考如何真正建立互生共赢的协作网络。行业的边界模糊,企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从单个行业的发展走向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与行业内外的企业构建了新的生态系统,彼此也从竞争关系走向了竞合关系。
商业生态在改变,企业间资源整合步伐加快,过去很多单位面对下滑的市场,提出了联合其他单位开发市场的思路,这更多的是面对冬天的抱团取暖。而现在大家更多提到的是构建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前者是联合合作,后者是基于价值创造而进行的融合发展,合作共赢。针对现有市场跨区域、跨专业、综合型、一体化的项目特征,很多单位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已经协同其他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其中包括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其他专业设计院甚至是竞争对手,企业边界日渐逐渐模糊,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共目标,将形成一个开放、灵活的平台,各方资源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共赢的生态系统。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设计院的服务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里明确提出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的业务创新发展需要覆盖规划咨询、设计、建设、运营等各环节资源的协同配合。未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竞争格局会更加呈现两极化,具备整合能力的价值集成者、具备某方面特长的精专服务者。任何一家单位都要更好地考虑合作、共赢,而非独占利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建设与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在这之中存在着产业化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巨大机遇。从提供单个项目的设计服务到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也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垂直化的发展整合服务。这种新的服务方式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个竞合时代和社群经济时代,企业会通过强强联合或者优势互补构建企业联盟的形式来实现一体化的服务需求。
未来设计企业需构建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多方群体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实现共赢的局面。跨界整合,建立共赢机制协同工程建设产业链或相关产品的上下游资源甚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一起设计生态圈新规则,提供用户整体解决方案,创造更大的价值。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开放持续推进
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13万亿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新签合同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15个,合计206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4.7%。亚吉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成功实施,表明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强劲。
2016年以来,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进程也在明显加快,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5%。2016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同比增长3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同比增长9.7%。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未来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未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将会有更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等领域。
在加快海外步伐的同时,我国也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放宽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商投资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推出积极主动对外开放,工程设计企业无须恐慌,应客观理性应对,在开放中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迎接新一轮机遇。
强化谋篇布局,加快业务模式探索与创新
总体业务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面临的商业生态调整、商业环境的改变,实际上面对新的游戏规则,经济发展逻辑必然发生改变,过去企业的经济逻辑是索取法则,未来是给予的逻辑。过去工业化的思路支撑不了未来创新要求,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支撑不了创新业务,传统的组织体系支撑不了新业务培育,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未来需要思考盈利模式的革新。争取项目转向创造项目,从内生发展转向资源集成。
服务方式从项目竞争走向价值竞争
过去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行业的社会地位在下降。在供给需求关系中,行业主导地位在下滑,基础创新能力在下降,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虽然行业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利润率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未来行业面临的是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互联网、产业转型、人文变化等一系列调整,将来客户和用户他们的观念会改变。未来行业内企业市场开拓不再是聚焦在项目式开拓思路,而是应真正有效地去反思,作为专业性服务机构,能够创造的价值在哪里,价值如何能体现和实现,如何去衡量企业的价值,服务内涵从任务导向走向价值导向。
探索存量市场空间布局加强
过去,行业在高速增长的固定投资下,更多的是在增量市场空间进行布局和开拓,未来在服务升级中,需要考虑如何在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布局。过去企业的能力主要服务于增量市场,思维逻辑都是在新建领域,对于存量市场,如既有建筑改造、现代工厂化运营服务、低碳节能、建成后的基础设施改造维护等可能是将来需要关注的。未来存量市场空间可能更大,呼应了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已经不复存在,消费升级将成为未来新的驱动力,存量市场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企业与未来应积极布局在存量市场上发展,探索新的业务逻辑。
创新探索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
国务院提倡建筑业大力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鼓励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开展,投融资体制模式改变下鼓励PPP服务模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强化一体化服务,表明我国工程建设模式从过去的分段式管理向逐步探索全产业链模式转变。行业内的企业也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摸索,朝着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发展。例如,在EPC基础上进一步向产业链前端规划、咨询环节延伸,抢占高控制环节,发挥引领效应;依托数字化工具向后端运营维护环节延伸,提升高附加值,发挥增值效应;并以规模适度项目为试点,尝试与资本结合,形成面向市场先发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多商业创新可能性
技术创新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双向促进的作用。行业企业处在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再到商业模式创新交互的过程中,亟须不断提升服务价值。经济发展转型深入,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提出节能绿色环保新要求,促进了设计技术的升级;新技术的兴起,智能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对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设计服务的改变,过去通常会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是有技术的,而未来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技术如何与原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式,形成企业新的竞争力。对设计而言,技术进步还会改变企业的组织模式以及对客户的再定位,设计单位将从“B2B”转向“B2B2C”,需要关注最终的用户,对业务的逻辑产生巨大的改变。
建筑设计行业
发展进一步分化,呈现规模化、综合化、专业化趋势
未来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分化,一是提倡精品设计、专项设计,打造细分领域的专业品牌,一批有特色的建筑设计企业将会得到成长;另外,部分建筑设计单位综合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工程总承包业务,探索全生命周期业务。建筑设计企业开展总承包业务,也不是简单的EPC,追求体量的规模化,而是要做专项总承包,追求全过程把控的能力。
案例: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各类研究中心共有17个,涵盖各类建筑工程、信息化、能源利用多门类专业,北京院基于其对过去市场的总结、当前客户需求分析及未来细分业务拓展,以研究中心为载体,对绿色建筑、BIM技术进行研发。在多数设计单位不断进行规模化扩张经营思路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坚持以建筑设计业务为主业,围绕主业进行价值提升,服务模式再造。同时,强化专项研究,强化客户需求分析,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行业务提供,有效发挥出技术服务单位的专业力量。
案例:江苏筑森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关注细分市场,面对越来越细碎、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培育小型专项特种部队,大力挖掘小微业务,专业对接客户拓展长尾业务。多元化的业务模块也适应现在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类综合体业务。围绕客户需求,积极进行变革转型,从单一设计到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界入到产业端,创新了盈利模式。
案例:中信工程目前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设计,根据“设计引领”的策略,中信工程依靠设计业务的技术和品牌优势积极争取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战略市场。采取多方整合资源的方式,尤其是加强和政府、国有投资平台、大型工程公司以及上市企业的合作,覆盖工程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投资带动”。利用集团内部金融优势,积极探索资本化运作,运作PPP,化乙方为甲方,掌握主动权,提升了对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掌握了价值链的高端。
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加强设计服务领域延伸
云计算、物联网、VR、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行业内企业进行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发展实现客户体验的全面创新;通过BIM信息服务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建设各环节的业务,同时可以实现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案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在BIM的基础上,引入财务及时间管理视角,开发对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五维管理的平台管理系统,在项目初期策划阶段可以以可视化的方式精准帮助客户进行分析和策划,帮助客户进行投资决策,在项目实施过程,可以实现多专业监控和协作,将价值创造的过程可视化,将价值创造的成效量化,提升客户满意度。这种以设计为龙头,基于BIM和P6软件技术基础上绿色化、精益化管理的“双全一站式”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聚集、整合、管理工程全产业链的资源,通过关注工程全生命周期,从根本上避免了窝工、返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确保了质量,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价值和地位的跃升,实现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典型案例。
案例: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华建数创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虚拟设计院平台产品“云华建”, 提出虚拟设计院,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打造建筑设计行业新生产模式,向“跨组织、跨地域、全资源”平台化发展转型。虚拟设计院模式通过云协同、云管理、云专家、云软件、云规格、云市场和未来的智慧共享办公板块提供服务,目标是寻共享、自由,塑造未来行业“虚拟、共享、自由”的新工作模式。
借助资本力量,完成商业模式创新转型——从技术到产品
行业内上市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PPP模式的加速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广,并购重组浪潮的兴起表明行业走进了资本运作的时代。如果过去行业内企业主要是利用资本扩大产能、争取项目,未来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利用资本运作的能力,培育新的业务模式。当前面对新的商业生态下业务模式创新,必须要与资本结合,才能够加快进程,更上一个层次。
案例:深建科坚持以绿色为发展主线,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为基础逐步形成了涵盖以科研、规划、设计、咨询、公信服务、项目管理以及运营等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多业务协同的产业链布局。目前正在积极尝试创新发展绿色综合运营(DOT)模式,以及培育绿色人居环境B2C技术服务(HOME+)等新产品。上市之后,其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绿色综合运营项目以及线上运营平台及乐活系统建设项目。
案例:2016年10月苏州设计控股股东赛德投资将实施增资扩股,启迪(北京)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科技城”)拟认缴1000万注册资本,持股权比例达到26.96%,将成为赛德投资第二大股东。2017年1月,“苏州设计”正式更名为“启迪设计”。苏州设计引入启迪科技城作为战略投资者能实现各取所需,有效达成了资源协同互补。业务范围从过去单一的区域性设计业务逐步走向全国化的产业链全过程的策划咨询、区域规划、设计总包、项目管理等多元化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升级,未来希望借助启迪科技城这一资源平台,整合多方产业资源进一步推进多元化产业链模式转型升级。
土木工程设计行业
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服务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明确提出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行业正在从过去条块式分割式服务走向全过程服务,能够为业主提供可感知、可落地的服务。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向系统化、一体化转变,企业借助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广泛运用,大力探索全过程服务。
案例:中南市政院提出“一核四化”的发展战略,以市政规划为基础,横向实现业务领域的拓展,纵向实现工程一体化产业为延伸。业务领域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与中信环境投资集团、中信银行、中信证券等合作,布局环保产业,参与环保产业建设运营;与中信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中信城市运营PPP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新型城镇化全产业链顾问服务、项目孵化服务。
案例: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坚持找准位、定好位,围绕核心业务发展产品线,对于战略性业务,高度投入,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在轨交项目上,与央企合作拿下了空中快轨(Airbus)的项目,整个项目是PPP+EPC模式,为业主单位提供设计+项目管理服务;从外部引进智慧停车管理团队,结合互联网思维,成立了智慧停车公司,为政府解决公共停车问题发展城市交通一体化产品。
借助“一带一路”加大国际业务开拓力度加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推进,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得到落实,多个重点项目都已开工建设。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建造合同总额为474.9亿美元,较2015上升16.75个百分点,同时主要是以能源和交通运输工程行业为主,两项投资总额占比在53%以上。借助一带一路带来的基建发展东风土木工程类设计企业也在加快海外业务拓展的步伐。与过去的借船出海不一样,当前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竞争更加主动化,服务方式也更加创新。
案例: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针对走去出的需求和国开行中国基金、葛洲坝集团、中国电信组建了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这些在海外做孵化的平台,针对一带一路的需求,从平台上去孵化和发现一些有希望的项目,同时也希望与设计院共同合作去开拓项目,作为项目孵化器投资做项目的前期研究,提供给相应的开发商。
提升资本运作能力,积极参与PPP业务创新探索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PPP模式的发展,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增长势头明显,设计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设计企业发挥咨询设计的专业力量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业主和投资人之前的沟通交流,同时,能够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负责,在前期能够对项目的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后续的项目推进能够提升项目效率,保证项目更好的实施落地。
案例:在PPP模式的兴起以及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情况下,苏交科积极发展PPP业务,参股杭州大江东聚集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公司,获得贵阳市观山湖区小湾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并被列入第三批PPP示范项目。
工业工程设计行业
拓展相关多元化市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思路下,去产能持续深入推进,淘汰过剩的传统工业产能,工业工程设计企业面临传统业务的下滑,积极开展相关多元化业务拓展。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节能环保领域、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呼应供给侧改革的高端制造领域成为工业工程设计类企业横向拓展领域首选。
案例:面对钢铁主业萎缩,中冶南方虽然进行业务拓展,但是进入思路是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入手,通过总承包能力进入市政、环保领域,形成业务的三足鼎立态势。同时,对钢铁、市政、环保三大业务板块结合客户需求以及自身核心能力进行转型发展,围绕新工艺、新技术,加强技术研发以及管理,提升服务能力,从业务、管理、技术等方面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案例:广东省电力设计院电力行业供给端在下降,面临较大的挑战,在探索新的业务领域:第一,发展智慧能源,率先在广东省内尝试建立一个小的分布式能源试点,正在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一起共同研制这块自动控制的系统,计划到2018年形成一个智慧能源区。第二,发展非电领域,借助PPP的市场机遇,在污水处理领域发展PPP业务。
在增量与存量市场空间内积极进行业务布局
新常态发展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传统的工业产能面临转型升级改造的机遇,同时,加大了新型工业领域的投资力度,未来工业工程设计领域面临着增量与存量市场机遇并行的局面,应当把握住市场焦点,平衡协调好存量与增量市场的业务发展,积极布局,创新服务模式,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案例:在电力行业增速放缓,国内市场萎缩,光靠电力设计无法继续形成规模效应的前提下,河南电力勘测设计院精准定位,结合自身的优势迅速进入潜力细分市场——存量发电厂改造,为存量电厂改造提供一揽子方案。战略布局明确,通过改造方案流程化、规范化达到规模效应,以此建立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有望在存量电厂改造这个细分市场里形成一枝独大的局面。建立了改造一揽子方案模型,将改造方案分为5个模块:一是对火力发电厂的模型建造;二是对数据监控;三是数据做诊断;四是改造方案建议;五是改造实施。借助老牌设计院的人才优势和数据整合优势,能够有效的将改造方案模型打造成可广泛适用的通用模型,以此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形成核心竞争力。
技术产品化、装置化
加强技术创新研发,利用在工业工程技术领域的优势,在专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技术装置化、产品化,强化垄断性技术壁垒,优化现金流结构。产品系列化、设备成套化、工艺标准化,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服务价值,延长服务链条,从而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案例:中冶南方过去以做“工厂”工程为主,逐步发展到以钢铁生产线的集成和成套为主,角色由技术服务商变成工程承包商。立足钢铁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在产业链上不断寻找和挖掘价值点,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权责调整使价值点凸现出来,促使其放大,形成新的业务或产业,同时将中冶南方的技术和软件固化在自己的产品上,既提升了技术和软件的附加值,还能通过这些产品创造更多的服务机会。将单一的设计模式转型为“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产品制造、技术服务”为主的组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