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月薪5万,还觉得自己是穷人

2018-01-25

大武汉 2018年1期
关键词:有钱人月薪薪水

圆圆3年前刚毕业时月薪3000,最大的愿望是薪水翻倍,觉得只要月薪6000,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当时太天真了。所以我现在努力要把薪水再翻一倍,到一万二就好了。”圆圆说。

我心想,你现在也太天真。

我们认为涨薪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在一个欲望和花销总体不变的角度进行的预判。而实际上,当你的薪水翻了一倍,欲望其实可能已经翻了两倍。

你买得起的东西多了,买不起的东西会更多。以前你对钱的想像,是午餐的番茄炒鸡蛋换成小炒黄牛肉,从一个月买一件衣服升级到一个月买两件。薪水翻一倍以后,你开始琢磨,家常菜怎么都不如日料好。再翻一倍,你又开始琢磨,要能在自己喜欢的厨房里,想吃什么做什么就好了。

年轻人一动房子的念头,工薪翻多少倍,基本都是穷人了。

小时候,总听老人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这句话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逻辑学角度都站不住脚,但这是民间真理,实践出真知。

有钱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说绝对标准,就要向马云、马化腾看齐,一个亿是小目标。

这类人在日常消费中,已经完全跨越了钱的概念,但他们也有苦恼。马云说他最怀念拿几十块钱工资的时候,存几个月钱买辆自行车,高兴得要死。现在除了不能买的,就没他买不起的,这种空虚寂寞,说出来容易被群嘲,不说吧,心里憋得慌。何以解忧?唯有太极。

普通人所能接触到的有钱人,往往仅仅是收入高一点的新中产。新中产最大的特点是钱多了,用钱的地方更多。

你心目中的那些有钱的人,比你更像一头驴。越有钱,越要用钱去买时间、买健康,然后再用时间和健康换钱,如此循环往复。

你心想,月薪5W,该有多爽啊,实际上他不仅跟你一样够不着那根胡萝卜,甚至比你更累,因为人家拉得磨重。

去年暑假,我身边很多朋友带孩子去上海迪斯尼,都在抱怨排一天队玩三个项目不划算。一个“有钱人”发了条朋友圈,说不到6个小时陪家人玩完了全部项目,云淡风轻地进园,高高兴兴地出园。留言一片赞叹,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买了VIP服务。

这个服务不包门票16000人民币。我说你真是有钱人。她说没办法,明天还要开会,没精力陪孩子耗。

她还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不在乎她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就是把兴趣班当托管班用。

孩子今年秋季入学,她已经决定送她去国际学校,从一年级开始住校。“我们公司中高管都是这种教育路数。说得好听点,是精英教育,说得难听还不是没时间管孩子。”

你这么七七八八一算下来,“有钱人”的钱其实也很紧张。

所以财务自由这事儿,普通人根本不用想。你今年刚觉得实现了超市财务自由,明天超市上架一款2000的日本护肩书包,你家孩子小手一指,我要这个,你一夜回到解放前,连超市都逛不起了。

钱似乎成了人的死结。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高薪新中产,拿时间和命换钱的,一旦失去工作,什么产也不是。

甚至新中产的中年危机比别的阶层来得早一些。

每个人能提供的职业价值其实就那么多,到了40岁,你的薪水没封顶,能力和商业价值往往已经到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当用你一个人的薪水,可以请到10个985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如果你是老板也难免不动歪心思。

人情的归人情,商业的归商业,新中产再膨胀也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当你觉得月薪5W的亲戚,却没像你想的那样,豪情万丈地每次请你吃饭;你推销个保险、保健品,他们竟然拒绝,实在太抠门。可能真的冤枉了人家。一方面像你这样的穷亲戚太多,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地主家也真的没多少余粮。甚至他们的安全感可能还不如你。

高薪很容易培养人的欲望,却缩小了人的格局。

一个人的理想格局是能上能下、能伸能缩、宠辱不惊。但如果你一步步从寒门走出来,十几二十年奔波在加薪的路上,一想到四十多岁要失业无收入,转头降薪找工作,可能真的不想活了。

只有钱才能带来的安全感都是虚幻的。你今天刚觉得能买得起三万块的华伦天奴大衣很满足了,明天发现你发小买了件十几万的香奈儿,你心塞得要死:凭什么她能我不能,我又不比她差。

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就是把欲望的膨胀美化成了见识的增长。但凡真正有见识的人,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但你看到几个花钱买见识的人能达到平静?

鸡汤高手冯仑先生说:“心平才能气和,气和才能人顺,人顺才能做事。要心平,就是要把欲望控制在一个自己能够驾驭的领域内。”

但如果月薪5W与月薪5K过一样的日子,你会不会又迷惑:老娘拼了命去涨薪到底为什么?

所以,穷可能是人类这种动物的宿命。

怎样才算“能驾驭自己的欲望”,和人为什么活着一样,是个需要不断求证、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的哲学命题。

猜你喜欢

有钱人月薪薪水
完形填空二则
『有钱人』迷惑行为大赏
为什么日本有钱人开的都是很一般的车
蔡崇信:我为什么敢放弃580万年薪,拿500月薪跟马云创业
定个小目标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死薪水
有钱人的想法不一样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