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问和好奇:儿童科学素养的两个关键词

2018-01-25杨庆余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疑问那就是好奇

◎ 杨庆余

有学者认为,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如果具体要问什么是科学素养,大多数教师(甚至是一般的人群)可能都会报出一大堆的概念,诸如“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科学能力”等。

也有学者将科学素养概括为四大要素,即科学兴趣(求知本能)、科学方法(探究核心)、科学知识(概念核心)和科学精神(理念行为)。

一般来说,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综上各种说法,笔者认为,单就儿童的科学启蒙角度而言,科学素养中有两个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疑问”和“好奇”。

一、疑问

疑问,是指有怀疑或不理解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表征,就是对一些日常的现象、间接经验(包括一些所谓的文本知识)、活动的结果(包括自己的或者他人的)等非理性(或称为不思考的)的质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究、去实验,从而排除我们的疑问。这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不少信息并不是真实的。有些人会因为大量信息的涌入导致对生活的不知所措或者盲从,甚至还会有人因此受骗。实际上,所有接触信息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生活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面对这些信息,难道我们就从来没有产生过疑问吗?难道我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它们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吗?我们要学会怀疑。足以可见,从小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我们时常将“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挂在嘴边,但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到培养学生学会怀疑的能力?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听几节关于小学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声音传播”为主题的教学课。在涉及“哪一类物态的介质传播声音的能力强”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几乎都会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严格地讲,这只能算是一种体验活动,因为一些非常重要的变量都没有被控制):用同等大小的塑料袋,分别装入空气、水、沙子,然后分别依次将它们压在一个电子发声器上面,再将耳朵紧贴在塑料袋的另一侧去听,最后分辨哪一种物态的介质传导出来的声音最响,哪一种物态的介质传导出来的声音最轻。在教学现场,我常常会听到学生说,从装水的袋子的另一侧听到的声音最响;也有不少学生说,从装空气的袋子的另一侧听到的声音最响;还有学生说从装沙子的袋子的另一侧听到的声音最响。由此可见,答案并不统一。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不够规范,属于一种体验活动,每一个人的体验结果不可能一致。但问题是,教师早就有了一个所谓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固态物体传导声音的能力最强,液体次之,空气最差。于是,教师就会尽可能地采用一切教学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例如,有的教师就会直接告诉学生:科学家告诉我们……还有教师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哪一个组听到沙袋一侧传来的声音最响?请其他组同学再听听看。这种感觉本来就不精准,最终全班的答案就这样“统一”了。

此时,我们难道真的不会去想:那些明明听到水袋另一侧传来的声音更响的学生,真的会没有疑问吗?真的会认为自己的感觉有问题吗?既然科学家已经有结论了,那还要我们去体验干什么?为什么我听到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不一样呢?既然说水传导声音的能力比空气的强,为什么刚才教师举在手上的电子发声器,当他将它放在水中时,我们明显就听到声音变轻了呢?学生真的没有上述疑问吗?应该不会,最大可能是被教师所忽视。于是,这样的体验活动就成了“摆设”。

之前我还听了不少同一主题下关于“声音产生”的小学科学与技术课,许多教师都会做这样一个演示活动:拿一面锣,用鼓槌敲击一下,问学生: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声音一直在响。接着,教师将一只手压在锣的上面,再问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声音没有了。于是,教师就会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常常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振动停止了。接着教师就会给一个肯定的回应。

这里暂且不说教师已经“偷换”了概念(其实涉及的是材料的记忆特性),我想知道的是,学生难道不会有疑问吗?如果学生自己做这样一个体验活动:将一只手压在锣上面,然后用鼓槌去敲击锣,会不会有声音呢?届时,教师又将如何去做解释?我们似乎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因为在经历过的那么多的教学现场中,并没有发现学生有这样的疑问。

二、好奇

对儿童来说,许多的探究活动常常发端于好奇,即便成人也往往如此。就儿童的科学素养的要素来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对日常周围生活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并能以此发现或提出一些问题”。

然而,我们的学生真的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吗?我们的课堂真的去关注培养学生的这种好奇了吗?我曾经听了不少以“探索宇宙的工具”为主题的教学课。现场我观察到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程序:让学生收集(或者是说出),有哪些探索宇宙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的特点和主要用途。教师已经将这样的教学流程程序化,冠以“培养学生探索信息的能力”之美名。

但可惜的是,我观察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产生这样一些好奇: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宇宙?我们需要探索宇宙的什么?为什么探索宇宙的工具有那么多不同的种类?

真的是学生没有产生那些好奇吗?至少我们的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散思考,因而那些好奇也就被教师传授的知识给“淹没”了。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或在教师引导下)这样一些好奇,那么我们给学生呈现这样一个任务:如果将来让你设计一个探索宇宙的工具,你会怎么做?也许真正的创新甚至创造也会离我们不远了。

还有不少以“用粒子模型描述物质三态”为主题的教学课。按照教材的设计,教师们都会让一批学生上来,做一个用拉手的方式来模拟“粒子模型”的游戏。从现场观察看,学生似乎都很兴奋。而每一次课后,我都会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去问一些学生: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感悟到了什么?除了有些学生说“好玩”之外,大多都说“没感觉”。游戏做完后,教师就尝试引导学生:刚才你们在做模拟“粒子模型”的游戏时,当你们分别和其他人牵手时,不管怎么运动,什么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茫然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是不是通过刚才的游戏,体会到了固体的“粒子之间距离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形状也就基本保持不变”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似乎还是一头雾水。

我仔细考虑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能是由于规则并没有交代很仔细、具体,因此,当教师接下来归纳物态的粒子结构特点时,学生根本无法与之前的游戏所得到的体验结合起来。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并没有产生这样的好奇:这个游戏究竟是让我们体验什么?这样一来游戏就会没有意义。我再进一步与更多学生访谈时,几乎没有人表现出这样的好奇:刚才的游戏究竟与教师给出的结论有什么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涉及的案例,都不是一般的“家常课”,理论上是肯定经过充分准备的课。经过充分准备的课都如此,那些所谓的“家常课”又会如何?

课堂,别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标签。我们应该能体会到,至少应该能够意识到,在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些现象时,在向学生做一些演示时,甚至在向学生传授一些结论时,学生一定会产生某些疑问(或好奇):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我没有体验到?为什么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或怎么会这样?换一下会怎样?有没有更简单的?有没有更科学的?)即便学生暂时没有产生这样的一些疑问(或好奇),教师也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或好奇)。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主动去尝试,才会主动去探究。这是教师的课堂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标签,它是实实在在地需要我们在课堂中予以落实的。

猜你喜欢

疑问那就是好奇
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
探疑,让英语阅读教学有“深度”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教师角色的论争的思考
共享共谋共创 实现互利共赢
偷艺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卡萨帝CasartE放大生活之慧,开启创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