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良受教于黄石公看受教者应有的素质
2018-01-25李潮纲
李潮纲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 036000)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为兴汉三杰之一。张良能够成功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得益于黄石公赠予的《太公兵法》。《史记·留侯世家》载:“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黄石公可以称得上是张良的良师了。有关黄石公和张良师生之间的故事,《史记·留侯世家》载曰: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中这段文字记载了张良奇遇黄石公,因得《太公兵法》的具体过程。从以上这段叙述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即:礼、忍、信、勤。
礼,就是礼让,就是要懂礼,行礼,尊重长者,尊师而重傅。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可以说,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涉及个人的前途发展。如果张良不懂礼,不理那个老头,甚至“殴”了老头,恐怕就难有封侯拜相名垂千古的张良了。可见“礼”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了。一个受教者,更应该重视“礼”所起的作用。
忍,可以理解为忍受委屈,甚至忍受屈辱。康德说:“忍并不是苟且偷生,忍是胸怀信仰的坚持,忍是积蓄力量的过程。”在受教育过程中,受教者需要忍受种种磨难,如环境的艰苦、经济的困难、失败的挫折、别人的冷眼等等,而施教者和受教者也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受教者受到一些委屈甚至屈辱也在所难免,因而受教者是需要有一定忍性的。张良正是能够忍受得了黄石公“取履”和“长跪履之”的委屈考验,因而才得到《太公兵法》。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忍耐,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长久地忍耐!努力吧!”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欲望、诱惑层出不穷,受教者的忍性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如果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太过放纵个人欲望、情感和情绪,势必影响正道。忍,是理性和情感、情绪矛盾冲突中理性战胜情感、情绪的反映,而理性则是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前提。能忍难忍之事,往往也能成就难成之事。当然,忍,应该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施教者和受教者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不能超越国家法律红线。
信,就是守信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张良因为能守信,重承诺,黄石公才送给他《太公兵法》。可见“信”对一个受教育者的重要性了。
勤,就是勤奋。受教者不勤奋是不可能有大的收益的。黄石公率先垂范,对张良也严格要求。张良“平明”﹙现在一般指早晨3-5点﹚和“鸡鸣”﹙现在一般指午夜过后1-3点﹚起见黄石公,黄石公嫌他迟而“怒”,直到“良夜未半往”﹙“夜半”,现在一般指午夜23-1点﹚,早于老师到约会地,黄石公才“喜”并送与张良《太公兵法》,这是黄石公要求他的弟子要勤,只有勤才能事成。
以上涉及受教者品质的四个方面中,“礼”和“忍”是受教者的前提,张良做到了,因此被黄石公赞曰:“孺子可教矣。”“礼”和“忍”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信”和“勤”是受教的过程,是受教者成功的关键要素。
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虽然带有传奇和神秘色彩,但反映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汉代教育思想。故事反映出的对受教者的“礼、忍、信、勤”要求,这些品质应该值得我们当今受教育者学习借鉴。
今天的受教者,社会觉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个人主义,极端自私主义,尔虞我诈等不良社会现象也严重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因此,我们在继承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汲取传统教育的营养,养成“礼、忍、信、勤”这样的品质,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1]鲍苗苗.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误区及其超越[J].科教导刊,2016(3):9-10.
[2]李建伟.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