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还乡》译本看文学译本的创造性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王守仁译作荒原

孙 丹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乡土小说家,《还乡》是他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英国西南部威赛克斯的“埃格顿荒原”为背景,文笔生动,语言优美,描写了五个青年男女的不同命运。书中人物的活动空间就在方圆不过几里的埃格顿荒原,这里安静神秘,绚丽多彩。作者在第一章给读者展现了威赛克斯风情,为小说的氛围做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在埃格顿荒原,文恩,是一个红土贩子,他未能得到朵荪的爱,便在暗中守护她。朵荪的未婚夫韦狄却和游苔莎纠缠在一起。朵荪的堂兄克林从巴黎回来后,想要服务于荒原,但是游苔莎渴望大都市的生活,希望克林能带她远走高飞。最后,韦狄娶了朵荪,游苔莎与克林结婚后不久,婚姻便出现危机,她与克林母亲之间也是冲突不断,最终一切矛盾激化,游苔莎和韦狄逃离荒原,朵荪与文恩终成眷属。众所周知,哈代的小说以他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国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先生在1958年和1991年曾两度出版《还乡》的中文译作,王守仁教授也于1998年出版了该书译作。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原小说进行了再创造。下面作者将以他们两个人的译本为例,对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再创造进行具体分析。

二、文学译本的创造性

文学翻译在本质上是一个充满主观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文学译本的产生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再现,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有四个因素决定文学译本创造的必然性:一是译者作为读者解读原作的主观性。二是译者在采取具体翻译策略时的主观性。三是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创造性。四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创造”[2]。文学翻译中的基本要素有作家、原作、译者和译作。胡庚申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译者就可以高于作者和读者”[1]。其实,译者是处于一种中间地位,起到桥梁的作用,译者在自我地位和作用的定位问题上,必须兼顾作者和读者的因素,即译者可以积极地发挥主动性,但与此同时又要忠实于原作,即有限度地发挥。原作和译文应该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平共生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翻译必然与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文化策略的选择问题就是归化与异化的问题。胡庚申认为:“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也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可以看作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1]。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译者在翻译时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达到一种交流转换的目的,又要保留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高级文学翻译》一书中提到,本着和谐共生和艺术对等的原则,开始进行文学译本的创作。三个基本方法:“发挥语言创造力,弥补语言文化的空缺;发挥文学创造力,创新文学形式;发挥艺术想象力,创新文学形象、意境”[2]。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多多少少都会进行一些艺术再创造,但是所谓的这种再创造并不是自由随意的,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会考虑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因此,译者需要对原作和其作者进行全面的研究,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具体情况等。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就认为只有对原著进行恰当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翻译。因此,一定要尊重原作。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基本风格。其次,除了原作的影响以外,读者也会影响到译者翻译艺术的再创造。译者需要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让读者接受译作,并且能够恰当地理解译著,从而是使译著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这就需要译作应该符合读者的审美和心理需求,要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的作品,然后才能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充分了解读者所在国家的的语言习惯,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法,既让读者与原作作者产生共鸣,又能进一步了解异域文化。可以看出,张谷若和王守仁都考虑了中国读者的语言运用习惯和接受度,所以他们译的《还乡》能够符合汉语读者的需要,从而在中国广泛地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还乡》译作分析

译著的风格是由语言特色集中体现的,《还乡》中有许多人物对白,非常生动和口语化,与每个人的身份、文化素养以及性格息息相关。下面以游苔莎的对白为例。

1.How I should chime in with their manners over there![4]

译文:我要是能到巴黎,那我跟他们的过法可就太能东钟西应了!

“chime in with”,这个英语短语有“与……协调”的意思,张谷若用了“东钟西应”这个词,既可以反映游苔莎的文化素养,还能体现她对克林的婉言相劝。

2.Ah,well;he was looking for the earth some months afore he went.[4]

译文:唉,说的是啊;姚伯老街坊要伸腿以前的头几个月,就病得好像土已经埋到半截儿了。

3.I don't think fifth-of-Novembers ought to be kept up by night except in towns.It should be by day in outstep,ill accounted places like this![4]

译文:俺觉得,除去城里头,别的地方就都不该晚上过十一月五号,像这样山高皇帝远、人少兔子多的地方,更应该白天过才是!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张谷若先生根据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把当年哈代使用的维塞斯方言转译成中国北方乡村土话,从而为小说增添了不少光彩。译者对这些人物对白进行了口语化和个性化的处理后,把土著村民那种的粗狂豪迈性格刻画地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4.Here was a Scyllaeo-charybdean position for a poor boy.[4]

译文:那可怜的孩子,真是前又怕狼,后又怕虎。

作者在此用了加注译法翻译a Scyllaeo-charybdean position,在西西里海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随拉死后化为礁石。克锐布底斯是海里的一个大漩涡,和随拉礁石相对。航行者要从它们中间渡过去,绝非易事,张先生用了“前又怕狼,后又怕虎”对此典故进行翻译是最合适的。

以上是张谷若先生的译文,下面请看王守仁教授的译文。

1.A Face on which time makes but little impression[2]

译文:苍茫荒原,岁月未曾留下几多痕迹

2.A SATURDAY afternoon in November was approaching the time of twilight and the vast tract of unenclosed wild known as Egdon Heath embrowned itself moment by moment.Overhead the stretch of whitish cloud shutting out the sky was as a tent which had the whole heath for its floor.[2]

译文:十一月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时近傍晚。被称之为埃格敦荒原的大片还没有界篱断隔的空旷野地,逐渐变得黑暗。抬头看去,白茫茫一片浮云,遮住了青天,像是一座帐篷,把整个荒原当作了它的毡席。[2]

可以看出王守仁教授是从总体上把握原作,逐句翻译,通过意译和调整语序的办法,再现了原作风格。但是,他的译文在传达原作风格的同时,也不失其创造性。这可以体现在第一个例子上,即本章标题的翻译,王教授意译为“苍茫荒原,岁月未曾留下几多痕迹”。表达了埃格顿荒原在历史长河里亘古不变而又神秘莫测的特质。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尽管译法与原作的语言形式不同。从第二个例子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流畅优美,译风严谨,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文学色彩太浓厚,翻译地太文绉绉了,失去了乡土文学的气息。

四、结语

《还乡》语言朴实,基调凝重沉郁,闻名于世界文坛。张谷若先生坚持“地道的译文”原则,突出了汉语地方方言等归化特点而为中国读者所喜爱,也为译界所称道。而王守仁教授的译作语言平易,流畅自然,文学色彩浓厚,是一种不失艺术的再创造,是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的精品译作。总体说来,在《还乡》的翻译上,张谷若先生更胜一筹,这尤其体现在对话的翻译上,张先生根据英语和汉语表达习惯的不同,灵活地处理语言,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而王守仁教授则倾向于保留原作的语言形式,弱化了再现原作语言的语气,以及频繁使用书面语,使译文变得有些单调,削弱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英国的哈代就如同中国作家贾平凹,他们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把《还乡》译成汉语时,译者的创造艺术就在于再现原著的精神实质和风格韵味,让译语读者享受到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情趣,即感受到埃格顿荒原的地域特征。文学翻译的确不是简单地移植行为,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张谷若和王守仁都对《还乡》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渗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力量。虽然他们的译作不同,但是都值得学习,我们应该领会他们独特优美的翻译风格,学习他们的翻译方法,从他们的译著中,寻找和感悟文学翻译创造性的真谛所在。

[1]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

[2]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托马斯·哈代.还乡[M].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4]托马斯·哈代.还乡[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王守仁译作荒原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书生惹上锦衣卫
漫画
难忘雪漫荒原夜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致冬末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