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2018-01-25李敏
李 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正在影响着高职专业建设以及专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变化都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产生着全面的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这也是迎接和应对的“互联网+”的必然要求。全面分析“互联网+”对国际金融专业产生的影响,以及传统专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互联网+”国际金融专业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影响冲击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面向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在全面改变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和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服务等,进而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影响专业所在金融行业发生变化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正在对金融生态体系产生全面影响,传统的金融生态体系正在发生着演变和重构。在传统金融生态中,金融供给的主体只有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核批准才能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即金融机构的进入具有法定的行业壁垒。互联网金融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场景中得以应用和发展的,由于其使用便捷灵活、准入门槛低、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很快成为了新兴的金融供给主体。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成为金融业务的供给方。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两者之间不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依附,而是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合作共生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竞争,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加快业务创新,从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监管制度等方面全面影响和改变着金融运行的环境。因此,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面向金融业态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优化。
2.影响就业岗位发生变化
由于电商企业提供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更加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体验感更好,这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流程再造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金融机构在加速进行业务互联网创新、用客户喜欢的互联网消费模式来创新业务是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着力点。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业务流程更加电子化、便捷化。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一些柜员等传统就业岗位的从业人员会被机器和互联网替代,岗位需求会下降,但互联网金融业务研发等新的岗位需求会有所增加;同时,一些新兴的电商金融企业会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岗位。
3.影响职业能力、素质发生变化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金融机构原有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加速整合重构,这就需要大量具有相应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金融人才与之匹配。以银行的国际业务为例,互联网+背景下国际业务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和银行之间主要运用电子银行技术进行信息传输,实现无纸化传输;在跨境贸易信息传输方式上,通过提高单据流转速度,加快物流周转速度。岗位工作内容的互联网化要求从业人员要用互联网思维开展业务再学习以及进行业务创新,这就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金融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1.泛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学生需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终端进行泛在学习活动,实现更加灵活、自主、个性化学习。另外,随着互联网应用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信息获取模式等都在逐步互联网化,进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互联网化。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管理时要更多地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手段,以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2.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成为新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时要达到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目的,就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利于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学习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变过去仅仅在课堂上的单点沟通为用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建立与学生的多点接触,建立多维度的接触点网络,以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运用在线课程平台开展教学,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线课程平台的应用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提供的学习大数据,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提升教学管理的精准度。
三、“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国际金融专业存在的问题
1.职业岗位主要面向传统银行业,尚未充分体现新金融业态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际金融专业的职业岗位以面向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临柜业务、客户经理、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理财顾问等岗位较多,而面向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岗位较少。这与新金融业态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学生从思想意识到专业能力方面局限于银行就业,不愿接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工作。这需要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育不断予以引导,鼓励学生适应新金融业态的发展,拓宽就业岗位。
2.职业技能培养以传统银行技能为主,面向新金融业态的综合性技能培养不足
目前国际金融专业的职业技能教学与提升仍然是以传统的银行技能为主,包括点钞、电脑传票、五笔输入等,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后花大量时间练习技能以达到技能认证以及银行工作要求。而在“互联网+”冲击下银行传统操作类岗位已经日趋减少,岗位人员需求呈下降趋势。这表明现有的技能培养方向与新型金融业态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技能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不断予以优化。
3.校企合作单位主要以传统银行为主,与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不足
目前国际金融专业的校外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以传统银行为主,与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较少。教师到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实习锻炼较少,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发展动态跟踪研究尚显不足。同时,学生到新金融企业开展校外实习或实践相对较少,对新型金融机构的工作岗位缺少感性认知,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拓宽就业岗位的意识和形成综合性的就业能力。
4.引入的外方课程与新金融业态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国际金融专业是中外合作专业,根据中外合作项目办学要求,要从合作院校引入一定数量的外方课程。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而在国外并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国内外金融行业发展存在较明显差异。相应的,国外院校金融类专业与国内专业在就业岗位定位上有明显差异,引入国外的课程内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的需求。
四、“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国际金融专业的对策建议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在保持原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的基础上,瞄准新的金融供给主体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银行为主并能适应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拓宽就业的适应面。专业就业岗位面向应在原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一线岗位的基础上,还包括能够从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关岗位,如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等岗位,进一步拓宽就业岗位群。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要逐步转向能满足更宽泛岗位从业要求的课程。一是针对银行操作类岗位人员需求会逐步下降的趋势,适当削减操作岗位相关的课程内容,如银行柜面操作、银行操作技能等。二是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会人员的需求逐步上升的趋势,适当增加互联网金融相关课程内容,如互联网金融基础、大数据分析及应用、互联网金融综合技能等,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引导学生将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就业岗位来考虑。三是要加快对引入外方课程的本土化二次开发,在引入的外方课程中增加符合国内新金融业态的内容。
3.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内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处于初创期,其发展暂无定性的行业标准明确的从业资格要求等,因此,短期内大量增加开设有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课程尚存在一定困难。基于这种现状,比较可行的方案是教师在原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关的专题或热点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关注力和分析能力。二是加大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和应用力度。任课教师要以资源库课程平台、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平台等为载体,加大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和应用力度,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应用,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借助在线平台,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要加大借助在线平台进行专业知识研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无边界的讨论。
4.加强行业市场调研
在“互联网+”背景下,专业主任要了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态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动态,就要加强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调研,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制订反映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充分依据。作为任课教师,要掌握和了解金融业务创新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必须要加强行业调研力度,既要到传统机构调研了解业务创新情况,也要到新兴电子商务企业调研金融业务供给情况,了解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为积累企业案例以及把握业务前沿做好准备。
5.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前沿研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不长,很多方面的内容尚处于探讨阶段、尚无定论。作为教师要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沿,开展对互联网金融前沿的研究。只有教师自己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视角、培养对互联网金融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