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司法关系
2018-01-25唐毓聪
唐毓聪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司法关系
唐毓聪*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如今互联网及新媒体移动平台等逐步取代传统媒介成为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新载体,给司法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必然要求司法工作进行方式上的转变。如何使用互联网提高司法工作水平、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和透明化,是司法关系正确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新媒体;司法公开;舆论
新媒体的崛起和迅猛发展,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现在,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发消息,执法司法活动时刻处在公众视野里、媒体聚光灯下。……政法机关要自觉接受媒体监督,以正确方式及时告知公众执法司法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舆论引导。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但对执法司法部门的正确行动,要予以支持,加强解疑释惑,进行理性引导……”[1]公众对公权力监督的重要形式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具体方式之一就是舆论监督。[2]我国司法单位要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既要完成好本职工作,也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特点,让传统的工作模式向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的工作模式转变。
一、新媒体时代与司法的关系分析
(一)概念界定
媒体或称传媒,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方式。新媒体通常被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这种传播方式的重要突破在于用户的愿望和要求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并最终实现在信息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同时还参与到内容的制作和发布中来。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以及司法人员按照法定职权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涉法性案件的专门活动。而司法独立一般包含两个方面涵义:一是法官独立,即法官在个案的审理过程中,在遵循其法律和职业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理性的自主判断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预和影响。二是法院独立,法院独立于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之外,不受二者的干涉和制约,是一种“国家权力的结构原则”;法院在司法审判中可以自由地根据法律作出判决,而不受外在的先决条件束缚,即“技术性的司法规则”。
(二)新媒体对于司法的作用机制
法律业界将网络监督定义为社会监督的一种,在欧美国家甚至称之为“第四种权利”。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得益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对于司法的关注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公民意识,更加能实现公民的表达自由,对司法公正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司法的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司法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司法工作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社会公众能够即时便捷地了解司法工作信息,并可以更加自由、更加直接、多角度地评判司法工作。现如今,一个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意,将对司法工作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当根据法律作出判决,而不受到外界的干预和影响。一件普通的案件经过网络的发酵,将成为网络热点,极有可能直接影响法官的最终审判。
社会各界通常将目光聚焦于涉及政治、道德等问题,当人们的关注经过新媒体放大,社会舆论有时将超越法律的界限,将程度上升为政治或道德的问题,就将法律问题政治化或道德化。
(二)新媒体时代司法的机遇
法院独立审判是我国一项重要宪法原则。虽然新媒体对法院形成舆论压力,也给法院的独立审判设置了一道防火墙,新媒体增加了了个人干预司法的成本和危险程度,从而为法院提供了一个独立公正的审判空间。
司法工作既应该具有其专业性的一面,也应该有亲近民众的一面。一方面,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有着比传统媒体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深度,新媒体媒体对于司法活动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对于群众而言是一种更加生动和深刻的普法宣传,而且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成为解释法学、解决群众疑虑、争取民众支持的平台。法院审判过程、审判逻辑和法律基础都可以与社会大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当前,我国司法的现实状况是权威不足,公信力不高等。为了促进法治信息的船体,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播”法院审判,让社会大众更加直观的看到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全程跟进案件的审判活动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的权威的树立。
三、新媒体时代司法关系应如何调整
现如今,媒体有充分报道司法体系的权利和机制。媒体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谨慎客观公正地报道案件真实情况,不做影响公正裁判的“舆论审判”,遵守职业准则、规范和自律,找准司法案件媒体报道的界限。
司法机关应该同时练好“内功”和“外功”。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诸多挑战,首要的任务是做好自身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依法办事,公正办事。对于社会热点案件,司法机关应主动及时通过新媒体公布案情,引导舆论,对于社会大众通过新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及时回应。保持新媒体沟通的频率,提升新媒体沟通的技能。建立健全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突发事件网络首发机制和新媒体日常回复机制。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宪法[Z].第41条.
唐毓聪(1996),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
D926;G206
A
1006-0049-(2018)01-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