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化”与“去稻草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角色式微及其矫正
2018-01-25孙琳琳
孙琳琳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稻草人化”与“去稻草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角色式微及其矫正
孙琳琳*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科学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的困境,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
研究生;主体角色;困境;对策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稻草人化”的角色困境
在教育综合改革逐渐推进的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自身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陷入了“稻草人化”的角色困境。
(一)研究生导师“思想引路人”角色式微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这一指导体现在学术和思想两方面,即导师既要引导学生做事又要引导学生做人。但现实中科研成果是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因而存在重科研,轻思想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导师忽视了“思想引路人”这一角色义务,导致了角色冲突的产生,出现研究生导师思想引路人这一角色式微的现象。
(二)研究生辅导员“思想引路人”角色缺位
在现实中,辅导员主要负责行政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辅导员与研究生被理解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间教与学的关系被忽视,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引导缺失。另外辅导员承载着来自学校、老师、学生等不同方向的角色期待,导致辅导员难以权衡自身职责,角色冲突产生,出现角色缺位现象。
(三)研究生教师角色领悟错位
从专业课教师方面来说,老师更注重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培训,专业知识的储备,从而就忽略了自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一角色。从公共课教师方面来说,他们经常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陷入困境。公共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少,教师难以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其工作难度。尤其是教师关注重点是本科生,忽略研究生,造成了教师角色领悟错位。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角色失位
现型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并未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作体系,一般来说,校级层面的制度比较完善,基层政治工作组织空缺,没有一个系统的部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都由学校的政治公共课老师来负责,研究生所在学院缺少相关工作部门,这样在各种思想要求等的上传下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偏差。
(五)研究生自我教育缺失
现阶段研究生生源复杂,存在有考研动机不纯的现象,同时由于研究生的年龄偏大,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科研、就业、生活等压力,研究生的生活很多情况下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兼职,从而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自我教育,导致研究生自身主体角色扮演的失败。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稻草人化”的矫正
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稻草人化”的角色困境已然出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最重要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提出以下解决路径。
(一)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强对各种大众媒体的管理,优化社会舆论环境,降低功利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让人们自觉地摒弃“无用论”和“轻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其次,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基层的政治工作组织,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依托。同时建立校院联合办公机制,各部门相互配合,互为依托,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改变重科研,轻思想的观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减轻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优化校园环境。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明确自身责任,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学校可以细化导师的职责,把教书和育人明确纳入导师的职责范围内,同时完善导师管理评价机制,而不是把科研成果作为单一考评标准,督促导师们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可增加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分担个人压力,减少角色内冲突。同时,提高辅导员的质量,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并且建立长效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最后,提升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其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的反思与总结,是思想内化的过程,也是外化的前提,只有完成这一步骤,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主体作用。
(三)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因此,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合力有助于解决“稻草人化”的困境。如学校和家长加强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鼓励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社会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认识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得到提升,情感得以升华。总之,要实现主体“去稻草人化”三者应当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用,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环”。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许广玉,侯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角色式微及其调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
[4]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5]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孙琳琳(1992-),女,汉族,江南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6-0049-(2018)01-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