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及其对策探究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大学生

许 燕 邱 超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及其对策探究

许 燕*邱 超*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经济问题一直是贫困大学生求学的难题,而这个情况已经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对此,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助学策略,例如助学贷款、助学金以及绿色通道等。不过,在解决资金问题后,贫困大学生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心理贫困。现今,高校工作人员都没有找出切实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一情况。笔者将会重点分析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并提出一定的建议,以期有利于学生更好成长,同时让高校长久发展。

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心理辅导

在贫困生方面,我国各大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策略解决其经济问题,然而却未能注意到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通常,心理问题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性格,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这种问题又不容易被发现,进而长期被忽视。然而,若不及时解决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对其今后的成长还是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一、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学生其心理贫困问题也有所不同。多个事例以及相关数据显示: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是贫困大学生获取资助的主要形式,它们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斗志,树立其努力奋斗的信心。不过,也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会因为这些资助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玩物丧志。笔者通过分析整理贫困生的心理活动与存在的问题,努力找寻其中缘由并给出一定提议。

(一)社会因素

从表面来看,心理贫困问题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其实它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我国有待健全的资金资助系统。诚然,我国众多贫困学生都通过资金资助系统顺利毕业,然而该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学校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人格培养与健全的重要之地。我国中小学教育受以往教育模式影响,其教育形式主要为应试教育,比较偏重于学习成就,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此外,心理问题都不易被发现,因此高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心理教育工作,进而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与健康的人格。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贫困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态度都比较简单、粗暴,进而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例如焦虑、敏感、自卑、易怒、偏执多疑等。显然,这些不健康心理不利于孩子与他人沟通和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其学习与生活。

二、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常见类型

(一)专业及其愿望

通常,贫困生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满意度普遍不高,再加上某些人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才察觉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还有些同学甚至厌恶自己的专业,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可见,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一些贫困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长此以往,这种落差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就会形成心理问题。

(二)身心健康方面

进入大学后,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都会处于一个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属于比较积极的状态。所以,心理贫困情况在大学生中很常见。尤其是家境困难的一些学生,基本都很消极、悲观,性格多懦弱、自卑、孤僻或者多疑,意志力不坚定,不会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努力。例如,新生B是一个性格内向、懦弱且不和群的人,他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境贫困,经常喜欢独处,在人群中容易紧张、害怕同他人交流。久而久之,他逐渐对自己的未来以及人生感到迷茫、悲观,最终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三)仇富心理与拜金主义

这类型学生多数为家庭贫困省。他们有时候会对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过分嫉妒,严重者的心理状态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产生仇富心理,表现为玩世不恭,愤世嫉俗,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思想和行为偏激,看待事物往往以偏概全,有时还会背离社会道德标准,作出反社会的行为。二是崇尚拜金主义,认为金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有的“心理贫困生”干脆放弃学业,向社会寻求“一夜暴富”的捷径,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在“快速致富”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家庭经济困难会导致困惑心理,而困惑的对象则是艰苦的生活条件。在这种外在条件下往往会出现一种无助和无望的感觉,会导致无心做任何事情,反应迟钝,情绪低落,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无奈,对自己的成长以及教师的要求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缺乏竞争意识,显得人穷志短,得过且过。

三、针对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对策分析

如今,虽然不少贫困生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但是极少有学生去找老师求助。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努力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第一,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可向贫困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心思,有助于他们认识自身心理情况,并进行心理自助,进而改善其心理情况。第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安抚其心中的焦躁、不安等,对其思想进行引导,让其改善以往观念,实现心理他助。第三,组建心理互助小组。对于学生而言,共同学习、生活且年龄差不多的同班人更容易找到交流的话题,因此成立一个小组,让成员之间深入交流,彼此帮助,这样也比较容易解决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困扰。第四,社会实践,让贫困生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有利于其了解人生意义,培养自信、乐观的态度,同时还能让他们懂得坚强与感恩。第五,设立专门的心理帮扶基金会,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防止其心理情况越发严重。第六,提高高校心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心理工作人员而言,其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沟通技巧,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内心需求,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向其传达健康、正确的想法。第七,制定心理预警机制并做好相应工作。学校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做事,落实工作。可见,对于贫困生的成长而言,心理援助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笔者建议心理扶贫要从四点开展。第一,自信教育。由于经济问题,贫困生活的自信心不足,这对其生活和学习都有不好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是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信心。第二,规划教育。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动力,因此帮助扶贫工作要重视对学生目标规划的工作,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形式激发其动力,感受人生的意义。第三,能力教育。培养贫困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相应技能,提高其综合成绩,这对其心理问题的改善也有一定帮助。第四,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强,而且有利于贫困生更好与他人沟通,克服心理问题。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想要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在进行贫困生资助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问题还要重视其心理的渴求,对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且,所有高校工作人员也应将做好学生帮扶工作当作自身责任,努力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心理情况。与此同时,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以学生为基础,从心理方面和经济方面加大力度,争取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1]刘海明.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透析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7(8):87-89.

[2]张春晓.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教育策略探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辽宁高职学报,2017(1):102-104.

[3]吕晓飞.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基于辅导员的工作视角[J].科教文汇,2017(5):149-151.

许燕(1991-),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及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邱超(1987-),男,汉族,四川内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及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工作。

B844.2

A

1006-0049-(2018)01-0092-02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