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价值及实现路径

2018-01-25范光民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弘扬马克思主义革命

范光民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0082)

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价值及实现路径

范光民*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0082)

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讲话,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将文化自信概括为一种更加基础、广泛和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蕴含着对中华灿烂文化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信,蕴含着坚定不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正确解读文化自信内涵,探索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培育和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文化自信;价值;路径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基石所在,它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国家的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肯定,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定信念。

二、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屹立不倒,基业长青根基所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优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有底气去大力践行和弘扬文化自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具特色和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一精神食粮孕育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经历了漫长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承载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诸如,"卧薪藏胆"的奋斗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概;"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顽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坚守信念;"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智慧;"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的合作之道。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弘扬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

第二,独特的文化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我们的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批判吸收的特点。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便是在与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通过顺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精华,并赋予中华文化新活力,形成了"三个代表"和"四个全面"等一系列富有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纵观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30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但增强了国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脚步。当前,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极大地鼓舞了社会各界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去践行和弘扬。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价值

(一)明确了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要义

首先,需要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只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肯定,才能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和积极内涵,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文化对比中,产生由衷的自豪,从而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实现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其次,需要抵御劣势文化侵蚀。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不同文化体之间的交融愈发明显,与之伴随的多元文化冲突也愈演愈烈。因此,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培育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要建立起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的中坚力量,抵御劣势文化对我们优秀文化的侵蚀。

最后,需要吸纳优秀外来文化。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前提与保障,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于复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积极吸纳优秀外来文化,在现有文化基础上实现文化创造与创新,打造更具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文化自信。

(二)坚定了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帜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是长期实践的成果。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也必须是文化自信道路需要遵从的指导思想、方法和立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而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也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兼有现实基础与历史渊源。不难发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是我们在文化自信道路上必须要坚守和选择的指导思想。

(三)激发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孕育了无数鼓舞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精神,诸如我们熟知的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神舟精神、匠人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共同激励着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到底,奋发勇为,不断攀登新高度,不断取得新成绩。文化自信将这些精神容纳并升华,凸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以马克思为指导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向心力,铲除了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中的阻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四)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由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文化自信也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文化滋养。换言之,走文化自信道路,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向前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这也是在深入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举措,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实现路径

(一)正视传统文化,支撑文化自信

1.正视和研究传统文化

尽管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在强势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致使其传承发扬受到限制。现如今,我们重塑文化自信,就必须要重新审视和学习,以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2.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建设全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让更多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兴趣,打造文化学习氛围,在长期熏陶中逐渐建立文化自信。通过建设全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可以把文化深入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科学的宣传引导,有力的体系保障,可以让社会各界在明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有助于建立文化自信。

(二)弘扬革命文化,巩固文化自信

1.学习和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一种文化样式,它根植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又饱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是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爱国爱党崇高精神的生动展现。与长征精神一样,其他革命文化也是我们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弘扬革命文化的独特价值,更将有利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2.创新革命文化传承方式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革命文化在制度和资金层面的支持,帮助革命文化突破发展瓶颈。例如,将革命文化和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普及革命文化;建立革命纪念地,红色根据地,烈士纪念馆,抗战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铭记革命文化;制作革命文化影视作品、征集革命文学作品,宣传革命文化。

第二,科学统筹,确保革命文化可持续发展。当前,一些革命文化纪念地为了打造红色旅游资源,陷入了过度开发,盲目开发的境地,不仅损害了革命文化的神圣,也使得革命教育意义失真。寓教于游,寓教于学是红色旅游的主旨所在,因此,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时,避免盲目开发建设,而是要结合地区革命文化的特色,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与此同时,为了让革命文化能永葆青春,也应当加快开发革命文化衍生产品,不断拉长红色文化产业链;构建多元化革命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开放并富有活力的革命文化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革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1.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旨在培育四有公民,创造更加全面、开放、科学、大众化的文化样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我们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促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

2.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观的重要举措之一。具体来说,通过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活跃区域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和外汇收入,还能够开展较为深入的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并在当地成立了文化交流的窗口——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为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门户,提升了国家形象和认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名片,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了解。因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以包容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去传播中国文化,并博采众长,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五、结束语

总之,从内在来看,文化自信体现了认可与传承,从外在来看,文化自信体现了开放与包容。只有正确认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掌握文化自信实现的路径,才能真正服务文化自信的建设,为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1]沙良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

[2]胡雪梅.再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改革与开放,2016(12).

[3]卜莲玉.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7).

范光民(1981-),男,汉族,河北新河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G120

A

1006-0049-(2018)01-0064-02

猜你喜欢

弘扬马克思主义革命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