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走出西方音乐思维定式

2018-01-25刘尚东

北方音乐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定式民族音乐传统

刘尚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要不要走出西方音乐思维的定式,之前国内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也有过很多对策方针、处理方式,这个问题其实是主要针对我们本国的传统音乐,因为在西方音乐思维定式下,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传统音乐比起过去来讲,不能算作真正的传统音乐,很多韵味、那个精气神儿的东西,很多已经没有了,因而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传统音乐来讲,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未来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导向问题,因而对于它的讨论是至关重要的。

一、什么是西方音乐思维定式

西方音乐思维定式,就是指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使用了西方音乐学习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像西方音乐基础理论、西方和声,曲式、配器法等教材,最终培养出来的使用西方音乐理论、使用西方音乐技法的人才。但是这种人才在演奏、阐释本国作品的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了西方音乐的这种理论和技法,使得中国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似乎有些不伦不类。想想我们这些学习音乐的人,大部分人在听到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作品是几几拍,是什么调式,是什么曲式,伴奏乐器用的是什么,是钢琴,是手风琴,交响乐,配器法如何如何。所以,这种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地用西方音乐的思维和角度看待我们身边的音乐,它已成为我们对音乐思考的一种习惯。这就是西方音乐思维定式。

二、为什么会提出走出西方音乐思维定式的命题

要不要走出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这个论点的提出,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之一,是因为我国音乐从建国到今天,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但是对自己的研究则相对少了许多,而且,当前我们的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我们本国的传统音乐正在逐渐流失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发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确实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国土面积广大,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东西,单单从戏曲音乐来看,就有几百种,而且每种戏曲之间的唱腔、身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单纯说京剧中的旦角,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并且流派很多,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梅兰芳,这四派系也是京剧中旦角艺术最著名的四大派系,更不要说其他的,这还只是京剧,其他地方戏种像山西的晋剧、山西内蒙等地的二人台、安徽的黄梅戏等,体系庞大,种类繁多而复杂,每种音乐其内部要求更是烦琐,且分散各地,这确实给这种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力度,确实还做得不够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每天听着周杰伦、刘德华这种音乐的环境下长大,并不是我不想听,确实那时候能听到其他音乐的机会很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天看电视上播放的都是像湖南卫视的汪涵歌友会。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这里只是单纯地讲,从电视节目来说,这可是大众每天经常会看的东西,虽然确实过去也有很多歌曲大赛,像过去的青歌赛,但是确实这些相比起娱乐、流行音乐来讲,节目的数量真的是寥寥无几,那就更不要说还能从电视上看到什么京剧、戏曲、京韵大鼓之类的。当然,后来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戏曲音乐频道,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比起我们国家所真正拥有的音乐,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也就算不上多少了。由此看来,相比起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我们对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的宣传力度真的还是不够。

(三)现代化文明的冲击

我们知道,民间传统音乐的产生,是由于它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背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像民歌,它就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中孕育而生的,它所表现的是那个年代的生活,充满了历史感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精气神儿。但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大量传入国内,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讲,就传统音乐方面来说,城市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过去的传统音乐,比如说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什么是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促进劳动,统一力量、调节情绪等产生的类似于口号效果的民歌,但是在现代西式化的情境下,试问谁还需要这种口号?确实很多的传统音乐从时代性上来讲,它确实不再符合当代人民大众的需要,但是,传统音乐不光是符合时代需要,它是一种民族的胎记,是一种文化,一种自信,是一种民族的自信,是中华民族的腰和胆,是对过去历史的不同于《史记》等书面记录的另一种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魂。因此,绝对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音乐,它是属于我们民族的、国家的本真的东西。

(四)探讨走出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国家对音乐的教育问题,就拿我个人作例子。想我从上小学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好像每个阶段都有音乐课,期间,确实也曾学习过像课本中《重整河山待后生》之类的京味儿,也曾听过像笛子、二胡之类的传统器乐,但是,大部分还是像贝多芬、巴赫、莫扎特之类的。在真正开始学习音乐的本科期间,更是如此。我们学的是什么,是西方的乐理、和声曲式、西方音乐史,也有学习像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之类的,确实是对一些传统音乐有一小部分的了解,但比起西方音乐的理论,这种比重似乎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三、如何看待西方音乐思维定式与我国传统音乐之间的问题

就目前我所见到大多的文献资料上,对于我所说的这种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批评之声,像樊祖荫老师在《培养各民族所需的音乐人才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一文中,使用了“换血”一次,从而表达对这种西方音乐思维定式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改变,并提出了不能用西方音乐思维定式的耳朵规范少数民族的音乐人。李松老师在《“后集成”时代的音乐文化与思维》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音乐教育在西方音乐基础下建立起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过程中,边缘、排斥我们的本民族的音乐传统。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一致的批评声。我想,是我们的国情所致。目前,我们国家对音乐的教育,西方音乐教育仍然处于主要地位,国内大多数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均是以西方音乐理论的教材为主,因而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西方音乐思维定式的音乐人才,用樊祖荫老师的话说,是“换血”。看看中国近年来的歌剧,这里仅以大汉苏武为例,大汉苏武通篇表现出了明显的西化倾向,其中的旋律部分十分难以捕捉,同西方的歌剧相比也是极为接近,但是我们在努力做,将西洋与中国相结合的过程中,本来我们‘纯’的民族的东西呢?我只能认为,就目前来讲,比起做本真的、‘纯’的本族音乐的人的比重,比起做着西方音乐,或者是将西方音乐同中国音乐结合的人的比重,恐怕还是后者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并且就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来讲,对于学生来说,后者的影响力更大。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有一部分猎奇心理的存在。我们与西方,毕竟在语言、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不同,因而,在面对这些外来的“新鲜玩意儿”,对我们也会有一些吸引力。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我想,或许和宣传也有一些关系.以美声为例,我们都知道,美声向来被称作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合理的发声方式,确实它本身发展了400多年,从教仪剧、神秘剧、田园剧、幕间剧等,1600年的《尤丽迪茜3》至今,本身确实是具有很高的合理成分,但是,难道我们的京剧就不合理了吗?帕瓦罗蒂被称为highC之王,但你可知道在我们国家的戏曲中的很多唱腔,highE,highF那可都是家常便饭,一段下来不知道要来多少个,却也没见他们唱几声嗓子就哑了、坏掉了。美声确实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唱法,但是决不能过分宣扬美声,却忘了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我们自身也是有很多合理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学习的。现在学习美声的人那么多,我可没在学校里见多少专门学习戏曲的,恐怕这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目前对于西方音乐思维定式的批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过分重视了西方的,却忽视了自己的,我们强调将西方音乐与我们的传统音乐相结合,我觉得本身这个观点其实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音乐发展的一条路线,我们追求的是多样化的文化,多样化的音乐,二者的结合也会产生新的事物。但是有一点,举个例子,在学校学习的很多学生,还没有演奏或者唱好几首作品,便开始想着要创新,往往这时候老师们会说一句话,那些大家可以,你们不行,为什么,过去的大家们都是在研究唱好、演奏好大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和一些新鲜事物,外来等因素,才得以进行了创新。但问我们是否已经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做到了这种程度?我想答案怕是很明显的。我们并不是不能去学习西方音乐或者是将西方音乐同本民族音乐结合,而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宣传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我们要的是百花齐放,不能一支独秀或者只有几种满园。

四、如何解决西方音乐思维定式与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之间的矛盾

回归主题,走出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要、不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

(一)主要矛盾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的主要矛盾是西方音乐思维定式的相对固定与发展至今天的传统音乐对自己本身发展需要的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我们一直在说西方思维定式,那什么是西方思维定式,简单来讲,我们身边所学习的乐理,和声、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学科,都是西方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是西方人在他们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但是我们毕竟不是西方,我们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从饮食生活,语言方式、思考方式、我们追求的音乐形式,音乐美感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我们在用西方思维看待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时,就有很多用西方音乐很难以解释的问题,因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显得更为必要。这就体现出了二者的对立面。

(二)从西方音乐与我国传统音乐结合的角度

在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下,确实我们也创造出了很多与我国传统音乐结合的优秀作品,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交响伴奏版本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特别是其中打虎上山的开头部分“迎来春色换人间”的这个片段,我觉得这是近代以来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的一个优秀范例;再比方说近年来的女子十二乐坊,这也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还有现代作曲家赵季平,他将民族音乐交响化,大众化。

我个人对西方音乐也是十分的喜欢,特别是美声,美声的发声方法确实是全世界公认的科学方法,在技术领域我们民族声乐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在音乐语言等方面,它与我们民族声乐的语言我认为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音乐语言其实是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在个人的理解基础上,对作品表达的一种形式,想想看民歌的产生,我们国家无论是在衣食住行,还是文化政治等方面,都与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我们的音乐更多的来自于戏曲,吸收佛教、道教以及民间音乐,因而对美的体会其实也有些不同。在这方面我认为,从西方音乐思维的角度来看的话,会让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变了味道,但并不是发声方法的问题,谁说美声就不可以唱民歌,谁说美声的声音气质就同民歌完全不符。举例来讲,声乐作品主要是以作品决定声音,美声的声音气质同我国的艺术歌曲、古典诗词其实是极为接近的,其实部分民歌,还有创作歌曲也是可以借鉴使用美声的声音气质的。要说有所差别,我认为这其中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于音乐语言,对音乐作品,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体会上。

(三)西方音乐同我国音乐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音乐表现形式上

在西方音乐思维定式下还存在这么一个问题,有很多传统音乐确实可以使用西方的手段,用西方的形式改编变化,变成一种新形式的作品。但是,在我国很多传统音乐,当它们真的用西方的这种方式去展现时是很难表现它本身的意义的。举几个例子,我个人很喜欢《一道道水一道道山》这首作品中,有一个地方使用了戏曲中板式变化部分,歌词是埋头、一心做工作,争取、胜利早实现,在这首歌曲的伴奏钢琴化的过程中,这个部分的伴奏听起来感觉有些奇怪,前后的衔接也有些不对劲。与此相似的还有歌剧《白毛女》中,《恨是高山仇是海》,其中有一个紧打慢唱的部分,钢琴演奏伴奏也是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成分存在。

2.从音乐文化角度上

比方说古琴,真正的古琴艺术是需要沐浴、更衣、焚香,奏古琴这么几个步骤,它的目的是为了进入到那个精神状态中,去寻找那种感觉。再加上古琴是需要工尺谱的,它的演奏技法诸多,用西方的角度,你如何去看待这种音乐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就是注重写意,而西方注重写实,这是大大的不同的,这不单单是音乐形式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再以几个声乐作品为例,学过美声的人肯定知道有一首意大利语作品《妈妈》,这首作品如其题,是歌颂母亲的,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愉快的,但是我们歌颂母亲的方式则极为不同,举例来讲,《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都是歌颂母亲的歌曲,但是它的情感基调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甚至可以说充斥了很多悲伤的情感色彩,感人至深,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西方人歌颂母亲和我们歌颂母亲的不同,这其中更多的是源于文化的不同。

3.从音乐的受众群体上

我是学习声乐的,我认为在声乐方面西方音乐与中国的音乐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西方的歌曲,他们的作者是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产生于城市,大多表现的都是城市生活,也有一些是表现乡村的,而且作曲家大多都是贵族或者向往贵族生活,由此产生的音乐,被捧为一种高雅音乐,在我国等同于我们的文人音乐,被捧得很高,艺术性很强,而且西方也很重视。但是,中国的声乐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不能与西方完全相同,我国的歌曲种类很多,也有文人音乐,像是诗经中的《雅》,汉代的相和歌等,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且大多数的音乐是在民间产生的,由民间艺人创作,表达的是民间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就已经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了。而且从我们的国家性质来讲,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我们的主要力量,我们的音乐应该使我们的受众群众更多,范围更广,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雅俗共赏。为什么我要特别说这一点,我们考虑一下,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当然其实我们的流行音乐与西方的流行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崛起的原因不外乎有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它的门槛低,当然,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初级阶段的流行音乐,因为它对声音的要求还并不够高,但是这个问题毕竟是要分阶段。我国流行音乐发展也比较短,而且主要是借鉴西方和我们的邻国,像日本、韩国,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确实,因为它的门槛低,受众群面广,不需要专业的学习,只要有一定的嗓音条件和音乐条件就可以唱。当然,我说过这其实是一种初级阶段,其实真正的流行音乐还是对声音技术有一定的要求的,而且流行音乐的崛起其实同媒体对音乐的不公平推广也有关系,比如我之间谈到电视节目上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重极度高于其他音乐形式的。但是,就这件事情来说,这确实是近年它火起来的原因,因而,我们得知道,对于我国的情况来讲,发展具有群众性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若是把西方的那种思维生拉硬拽到我国的音乐上,那确实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

4.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本身上

再者来讲,关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纯洁性问题,在用西方音乐思维去思考,看待我国传统音乐的时候,甚至是去创作、改编一些新作品的时候,难免会带入很多西方的写作技法、装饰等,如果从传统音乐方面来讲,这已经不再是我们本真的传统音乐,它已然在西方思维的影响下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的西式音乐作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纯洁性。很多传统音乐家为了符合时代,对自己本身做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向西方音乐、向流行音乐靠拢,这对于传统音乐的保存和流传会造成一些冲击。在《“西方音乐的阴影”对话录》中,李西安老师和瞿小松老师谈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很多的景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为了更贴近游客,他们将自己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客观上来讲,确实这种形式更新潮,更能亲近游客,我倒是不同两位老师说的变成赚钱的工具的这个说法,但是客观来讲,这确实对于当地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来讲是另一种形式的缓慢流失,因为后代的人都会去模仿,但是原来本真的东西还会有多少人去学呢。

5.从音乐保护与传承的角度

从建国至今,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它在流失,我们不停地加强对它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是传统音乐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西方的东西了,我们自己本身的研究,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更符合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相对于学习西方文化更需要注重的东西。像我之前说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腰和胆,当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加强对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当然,明显来讲我们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并且再教育这方面有着明显的缺口,虽然像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说内蒙古、新疆、宁夏,还有其他的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都采取了一定的对应措施,比如说内蒙古地区的大学,音乐学院都是有对内蒙长调、马头琴等学习的课程,说实话,确实音乐是有了传承,但是,学院中的长调比起在草原中听起的长调,还是少了那种辽阔的、孤独的感觉,确实还是少了那么几分的韵味,这与其离开母语环境有很大关系。确实,当前我们的音乐教育注重的部分是技术,但是中国的音乐是写意,写的是情怀、是感觉,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确实还是有很多的不足。

(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不论是西方音乐,还是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追求的都是一种音乐感觉,是一种情怀,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就算形式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美。不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传统音乐,我们对技术、对音色、对音乐语言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西方音乐思维总结出来的乐理、和声曲式,都是为了给这些东西更好地服务而存在的,这和从古至今在我们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尝试的音乐家们所做的努力是一致的,虽然有所差异,但是这其中还是体现出了西方音乐思维同我国传统音乐的同一面。因此,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几百年来西方人对音乐的探索和努力。前面我已经提过,目前国内对于这种西方音乐思维定式批评的主要原因在于因为太多的人去学习,去做这种西方音乐,做这种将西方音乐与我国传统音乐结合的问题,做我们自己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比起前者的群里来说真的是凤毛麟角,并且目前国内的音乐教育仍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主,并且这种体系对于研究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是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在这个背景下,才产生了对这种西方音乐思维定式的批评,因而,解决手段要有针对性。

1.从民族音乐角度

我们要建立起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体系,真正适用于我们民族音乐的一套理论体系,这套体系不一定是通用的,但是一定是要适合每一种民族音乐的。我们要加强对本民族民间音乐的宣传和研究力度,就像之前所说,本民族的研究不好,谈何创新。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我认为需要建立一套多标准的欣赏分析方法,不能像过去单纯以西方音乐思维的角度,什么拍子,什么调式,什么曲式,什么配器法,像这些角度去看待作品,我们应该去寻找从民族音乐思维的角度,从其他音乐思维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去看待一首作品。我相信,从每个角度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新鲜的养分,从而获得成长。民族音乐是我们的胎记,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中国的民族印记,我们必须努力研究,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充分发挥发挥我们民族音乐的优越性,才能真正让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对于传统音乐,我们也需要创新,但是我认为这或许是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当前来讲,我国民族音乐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还是保护和传承,当前很多民间音乐仍然处于濒危状态,很多活态半活态的传承人需要我们加紧进行相关的录制和推广,并且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在当地甚至是全国进行一些专门针对某种民间音乐的比赛,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最重要的是需要进行相对的宣传工作,而且这种宣传不能只限于当地,只有真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活动,才能达到其有效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之后,我们需要一个时间段去恢复,去发展,之后才能再提是否创新的问题。

我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而民族音乐作为我们国家、民族的特点,是同国外进行音乐交流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媒介,是我们音乐与国外不同的最大标志,是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一环,因而,我们必须大力研究、发展我们的本民族音乐。

对于传统音乐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对于传统音乐的审美问题,但问一个从小听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突然给他听我们的传统音乐他立刻就能喜欢并爱上传统音乐的概率是有多大,我想这其中体现的便是培养音乐审美的问题.想要发展传统音乐,我们非常需要年轻一代,有一句话说,关注孩子就是关注未来,那么敢问如果孩子们都不喜欢我们的传统音乐那岂不是我们的传统音乐就要断流了?我想,针对年青一代培养多方向、尤其是对于我国传统音乐审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还有一点,民族音乐一定不能离开其母语环境,20世纪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先生在教授学生的时候,采用的先做学生,后做老师,比如,她在教授才旦卓玛的时候,先学习了藏语,了解学习了藏语的特点,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在保留才旦卓玛的演唱藏族民族特点的前提下提高。这种方式对于我们传统民族音乐特别是在音乐院校的教学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借鉴。

2.从西方音乐同中国音乐结合的角度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为什么近年来才开始强调我们要对自己国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传承,而很早之前这种呼声却并没有这么高呢。我认为那是因为有一点,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多样化的文化,多样化的音乐,不只是需要和西方完全一样的东西,建国之初,我们迫切需要快速的发展,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因而我们大多都是学习国外的东西,但是慢慢地,我们的国家走向了强盛,我们的注意力也从国外转向了自身,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自己拥有灿烂的文化,多样性的文化,从现在我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即是与外国经济、文化等之间的交流。音乐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有着它独特的作用,将中国音乐同外国音乐相结合,我认为是一种快速能让外国人理解我们音乐的一种方式方法,而且西方音乐同我国音乐的结合,将会在百花齐放的花园中产生数种不同于我国传统音乐及西方音乐的新的花朵,为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做出新的贡献。

五、结论

走出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要、不要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百花齐放,让它的枝枝叶叶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养料和生长空间。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把握好矛盾的对立面,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西方音乐思维与中国传统音乐,二者看似是相互冲突的,其实二者却颇有相辅相成之意。瞿小松老师提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西方音乐,要进得去,出得来,我觉得用西方音乐思维定式去看待,改编我们的传统音乐,就像十二女子乐坊一样,是一种更便于西方人理解我们音乐的一种便捷的手段,因为他们就是按照那一套体系去看待、去理解音乐的,所以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的中国传统音乐,会更加容易走出国门,与西方的音乐进行交流,理解。但是,我们本真的东西也绝对不能丢,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那种本真的、原汁原味的、纯的东西,我们绝对也不能丢,一个是因为只有那种本真的、原汁原味的、纯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更好的展现我们过去的历史,展现我们的文化,展现我们所表现的所描绘的“意”的东西,这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且不要说它没有跟上时代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里面我们能研究、学习、借鉴的东西真是多之又多,就举一个秦腔,穷尽一生,都未必能真正研究的透,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历史。所以绝对不能丢,有人也说在这种西方音乐的思维定式下,传统音乐的纯洁性会受到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是你去一个花园,满园只有一种花,一支独秀,也十分美,但是你很快就会厌倦。百花齐放,各种颜色的花都争相开放,满园春色,那才真是数不胜数,令人赞叹,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既要对西方音乐更加深入研究,有搞纯粹西方音乐的,也有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带入西式作品的,也要有对本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研究的。想想看,纯粹的戏曲是多么的耐人寻味,我们的民歌是多么的动听,我们的民族管弦是多么的巧妙,但是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交响岂不美哉,西方的美声岂不美哉,西方的交响乐岂不美哉,美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吗,不丢传统,和别人交流起来,我们的声音才显得有底气,腰杆才直。但是不能因为留下自己的,我们就看不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就像过去的左倾右倾,都是不可以的,因为音乐是一种美,是我们追寻的最美好的东西。

注释:

[1]樊祖荫(1940—)浙江余姚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原文是:这条流水生产线上的操作员在民族地区的辛勤耕耘,其果便是对不同文化的各民族音乐专业学生大多进行了一次原有音乐文化的换血处理。

[3]大汉苏武: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编排的中国歌剧,获得2016年第十届文华奖剧目奖。

[4]《尤丽迪茜》: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

[5]《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

[6]女子十二乐坊:中国的一个以流行音乐形式演奏中国乐曲的乐团。

[7]李西安(1937—) 山东荣成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8]瞿小松(1952—)贵州贵阳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9]王品素:(1923—1998)河南开封人,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工作团指导员,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声乐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定式民族音乐传统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高中物理中一种常规题型的解法判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