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编舞的基本方法
2018-01-25王红彬
王红彬
(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舞蹈情感和舞蹈动作的统一
舞蹈表演中,舞蹈技巧动作如跳跃、旋转,或者超出常人想象的极限动作,观众往往会凝神屏息,目不转睛,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喝彩,这说明舞蹈技巧往往可以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的舞蹈是残缺的作品,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舞蹈的情感宣泄就是舞蹈的灵魂,有灵魂的舞蹈作品才能植入内心,产生共鸣。观众通过观察舞蹈演员的情绪、动作,甚至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来感受舞蹈本身所传达的情感,感受舞者所传达的舞蹈内涵。一段优秀的舞蹈,动作和情感这两个关键因素是缺一不可的,缺失了任何一个部分,对观众而言舞蹈就失去了吸引力,就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比如舞蹈《大山支教》最感人的细节是,当支教老师接到父母来信时,学生不舍的支教老师离开,支教老师也舍不得自己的学生,在万般纠结中,全班的女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喊出:老师,不要走,我们长大嫁给你!此时,老师的舞蹈部分并没有多高的技巧展示,只是用一个徒然的转身就把难舍难分的舞蹈情绪推到了这个作品的高潮,让观众潸然泪下。因此,在舞蹈表演中,必须让舞蹈动作和舞蹈情感达到和谐统一。舞蹈有技巧才有刚性,舞蹈有情感才会让观众有代入感。靠情感的宣泄感染了观众,用高超的技巧来升华舞蹈,这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感必须要舞蹈的动作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才能做到。动作与情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仅是1+1=2这种加法成效,动作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是会让观众在感叹技巧的神奇时却又被舞蹈的情绪所感染。情绪与动作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才能够充分展示舞蹈的魅力,才能让舞蹈作品展现极大的张力,才能让舞蹈演员把角色饰演得淋漓尽致,才能让观众观看的如痴如醉。
二、舞蹈的主题动作与辅助动作要统一
舞蹈的主题动作(也叫基调动作)是指在舞蹈作品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或舞蹈的特性所具有的典型性的舞蹈动作,它是一个舞蹈作品的基础,也是一个舞蹈作品的主线,我们常说“纲举目张”主题动作就是舞蹈作品的纲,用文学作品来比喻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在舞蹈作品中多次重复出现,每一次的重复可以是完全重复,也可以是变化重复并加以发展,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主题动作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主题动作应该抓住人物或舞蹈的性格特征,抓住舞蹈形象的本质,并将这种体现性格特点的基调动作应用在整体舞蹈设计中。“基调动作”一般应少而精,要有典型性,能充分体现出人物特征。舞蹈的辅助动作起到渲染主题、服务主题的作用,根据主题动作要求而创作的,是从主题动作衍生和发展过来的,不能信手拈来,胡编乱造。我们经常听到“动作不够,用圈来凑”的论调,导致有些舞蹈作品给人的印象是一直在转圈。编舞用技巧来凑也是不可取的,舞蹈是用肢体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绝不是技巧的堆积。舞蹈的主题动作与辅助动作协调统一,才能给人以完整的感觉,才能起到刻画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舞蹈音乐和舞蹈动作的统一
任何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定离不开优秀的音乐做支撑,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流传千年,比如我们熟悉的汉唐舞蹈,正是因为汉唐音乐而来。很多人会有疑问,是先有音乐还是先有舞蹈?我的答案是:先有音乐。当然,也有的编导会在脑海中形成舞蹈片段后再去寻找合适的音乐,但是如果没有优秀舞蹈音乐的支撑,绝不会有优秀的舞蹈作品,任何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流传,一定是建立在音乐之上的。中国古代就有“踏歌起舞”之说,歌在前舞在后,知道这层关系后,舞蹈音乐与动作的统一就清楚了。首先要弄清楚音乐的风格、节奏类型、旋律走向、音乐特点等,然后选择相应的舞蹈动作,两者必须统一。舞蹈音乐和动作的统一首先是音乐的形象和舞蹈的形象的统一;其次是音乐旋律舞蹈的旋律的统一;再次是舞蹈节奏和音乐节奏的统一;最后是舞蹈走向与音乐走向的统一。音乐与舞蹈的统一,应该是用耳朵听音乐,用心灵去理解音乐,用肢体去配合音乐,用动作去展现音乐,应该是舞蹈节奏、音乐节奏、心理节奏的三重统一。只有这样,舞者才会在舞蹈中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舞蹈动作和表情的统一
情绪的展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来捕捉情绪往往是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俗话说喜形于色,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是善于管理自己面部情绪的。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在训练舞蹈技巧动作的同时不要忘记面部表情的训练。面部表情不仅仅是喜、怒、哀、乐这么简单,它需要我们用肢体的辅助来做到,如捂嘴,遮眼等能展现主角性格的特殊表情。那么,该如何让二者达到和谐统一呢?首先,将舞蹈的动作与面部表情统一起来,舞蹈动作和表情一定要夸张,舞台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在舞台上展现,夸张的动作才能让观众看清楚我们要表现的内容,夸张的表情才可以让观众理解舞蹈的世界。其次,要注重舞蹈动作与眼神的和谐统一。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我们可以看清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说眼睛是表现舞蹈情感的点睛因素,如果只是通过面部动作来表现情绪,那么就显得有点单薄没有厚度和灵性,所以说舞蹈眼神的表现犹如神来之笔,会让观众觉得人物瞬间活了起来,这样的角色才有了神韵。
五、舞者和舞蹈动作的统一
舞蹈最终要靠舞者表现,所以,在编舞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舞者的感受,尤其是在编导群众舞蹈时更要注意。舞者与舞蹈动作的统一是编舞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编导在完成舞蹈作品初稿时,一定要和舞者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得更多的灵感,舞蹈所诠释的情感也会更准确,更有针对性。
首先是舞者服装道具与舞蹈动作的统一。服装道具其实就是舞蹈的标签,比如东北秧歌,一定离不开手绢和扇子;安徽花鼓灯一定离不开扇子;陕北腰鼓一定离不开鼓等,在编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道具的运用与舞蹈动作的统一,要使道具使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渲染情绪,而不是觉得它是一件多余的东西,放在哪都不合适。其次是舞蹈动作的编排与舞者身份的统一。舞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舞蹈动作就应该不同,要根据舞蹈所要表现的内涵来编排动作。舞者的性别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编导,我们可以教男步也可以跳女步,但作为演员,一定是男有阳刚气,女有温柔情,男舞就应该充满荷尔蒙,女舞就应该满园女人花,切记不可把舞蹈编排的中性化。第三是舞蹈动作的设计要考虑到舞者驾驭舞蹈作品的能力。在舞蹈编排时要充分考虑到舞者的能力,根据舞者的能力设计动作,有的放矢,量身打造。超出舞者能力的设计,舞者完成的有瑕疵,会让整个舞蹈作品有遗憾;低于舞者能力的设计,会让观众达不到心理预期,不过瘾。舞蹈演员有的专长抒情,有的精于技巧,有的善于表现,有的钟情表演。他们在天赋、素质、修养、性格、技巧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掌握的舞蹈技巧如弹跳、旋转、软开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长,这也是人体个性差异的结果。舞蹈编导要考虑到演员完成的可能性,对症下药。
舞蹈语汇的准确表达最终是要通过舞者实现,只有舞者与舞蹈达到和谐统一,舞者的的肢体才能解放,才会把舞蹈的情绪、思想、内涵传递给观众。根据舞者能力来考虑舞蹈的设计,能让舞者更自信,表现得更出色,舞蹈的呈现也会更完美。舞蹈表演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舞蹈编排中,不仅要考虑舞蹈情感和动作的统一,还要考虑舞蹈的主题动作与辅助动作的统一;不仅要求舞蹈音乐和动作的统一,也要求动作和表情的统一以及舞者实现舞蹈能力的统一。只有要全方位考虑才能编导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才能实现由排练厅走向舞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