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唱腔音乐类型及其发展
2018-01-25姚仕秀
姚仕秀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侗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广西的三江、融水、龙胜以及湖南省通道等县侗族南部方言区,是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剧种。关于侗戏的唱腔类型及其音乐本体的研究较少,唯有《侗戏音乐简介》、《谈侗戏音乐》、《侗戏音乐形态研究》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侗戏概述》等著述从侗戏音乐形态结构上做了相关的研究,但鲜见将侗戏音乐、侗戏唱腔音乐置入戏曲声腔体系去解析其音乐结构的研究成果。
一、侗戏唱腔类型
关于侗戏唱腔音乐的分类,肖人伍、吴宗泽两位先生分别在《侗戏音乐简介》和《谈侗戏音乐》里分为“戏腔”、“歌腔”两类;王承祖先生在《侗戏音乐形态研究》分为“戏腔”“哭腔”“歌腔”“新腔”四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侗戏概述》则分为“平腔”“歌腔”“客家腔”三种唱腔类型。综合《侗戏音乐简介》、《谈侗戏音乐》、《侗戏音乐形态研究》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侗戏概述》的分类描述,笔者认为侗戏唱腔应包括“平腔”、“歌腔”、“客家腔”、“新腔”四类。
平腔,又称上下句、普通腔、胡琴腔,是侗戏最早的唱腔。由阳戏的“平腔”衍化而来,是侗戏主要调类。
歌腔,包括哭歌、大歌、情歌三大类。其中,哭歌是吊唁死者的歌曲,内容多为颂扬亡者生前的功德,劝慰亲人节哀。大歌主要分为叙事和抒情两类。情歌有以“果吉”、侗琵琶伴奏的,有哼唱无伴奏的,有集体合唱的,其结构形式较为多样。
客家腔,是侗戏演唱时用汉语演唱汉族民间小调的唱腔。
新腔,是新时期音乐工作者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需要,以传统唱腔或民歌为素材新创作的唱腔。
侗戏音乐之唱腔、器乐曲牌的板式未形成戏曲音乐的板腔系统。有个别戏班的生、旦(男、女)已分唱腔,由过场曲牌联结,生、旦唱腔曲调形成两个唱腔乐段循环,初具曲牌联套体之单曲体特征,但却未发展到以宫调布局,以板式变化方式组套的程度。整个声腔、伴奏曲牌布局结构单一。
二、侗戏唱腔音乐的发展
侗戏仅有百余年历史,还处于戏曲发展之较为初级的阶段,其音乐声腔的体系、表演的程式性均不甚完善。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业余侗戏班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创编的民族剧目,对其行当唱腔进行创编、改革。在刻画特定的人物、场景和剧情时,吸收、借用了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民间歌曲、祭祀音乐和汉族的歌舞音乐文化。但无论是平腔、歌腔、客家腔、新腔还是借用的民歌唱腔、祭祀声腔和歌舞声腔,均未形成体系性的戏曲程式化唱腔,也未形成固定的板式结构。
侗戏音乐类属“少数民族戏曲音乐”,除具有中国戏曲音乐的共同特征外,还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具有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社会转型期,侗戏音乐声腔的演变发展遵循了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演变的共同规律,即:第一,在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之上形成其剧种的音乐体系;第二,由民间说唱音乐发展而成;第三,借鉴汉族戏曲音乐或受之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侗戏音乐在社会转型期相对开放的文艺政策指导下和侗族村寨的社会结构变化下,其音乐声腔基于民间说唱、民间歌曲和汉族歌舞音乐文化之上的演进,既有中国戏曲音乐的共同特征,又有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地域特征、个性风格。侗戏音乐声腔的改革创新,遵循了中国戏曲音乐演变发展的固有规律,亦兼顾了侗族民众传统的音乐文化审美理想,使侗戏改革创新取得较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