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新型古筝的推广意义及问题研究
2018-01-25郑苏梦
郑苏梦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古筝的发展历程
古筝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所以又叫秦筝、鸾筝等。它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属于弹拨乐器,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筝,五弦著身也”,这是《风俗通》里对古筝的记载,由此我们推测可知,筝当时只有五根弦。《律吕正义后编》中也提到了蒙古筝,也就是所谓的六弦筝。十二弦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代的古筝依然保留十二弦,唐代十三弦,到清代发展到十六弦,但直到清末还有六弦、十弦古筝,到了现代通常意义的古筝型号为S163-21,S代表S形岳山,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之后兴起的新型古筝种类有很多,比如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笔者在此将改良筝暂且分为两类:小筝和新型转调筝。下文进行分类探讨。
二、新型古筝的推广意义
(一)新型小古筝更易走进中小学
近几年,随着美育教育渐渐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后,为了加速教育的改革和推进,国家每年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从进入高校逐渐进入到中小学。作为中小学义务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对艺术的美感和欣赏观念尚有欠缺,传统乐器的表演和欣赏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最佳方式,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而新型小古筝,依据普遍意义上S型21弦163厘米的古筝来缩小比例、减少琴弦数、改变发音孔形状等,使其携带更方便,弹奏简易,声音更集中,清脆明亮。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讲,外形新颖可爱的小乐器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古筝可以渐渐过渡进入到大古筝的学习,从而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转调筝更易面向推进民乐的发展
新型转调筝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古筝转调的限制,将十二平均律真正地运用到了古筝上。新型转调筝不仅保留了原有古筝的所有功能和演奏技巧,还能解决传统古筝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1]其解决缺音问题的方法很巧妙,中置新的琴码,两个音区就可以在同一架筝上有机结合,具有更广阔的演奏音域空间和表演张力。新型转调筝已获得国家专利,于2000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在北京召开的鉴定会上,专家们对新型转调筝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新型转调筝的功能大加赞扬。
三、推广中的问题
(一)局限性
中国人讲究意境,力求旷达深远,因而传统的古筝演奏及曲目,多以左手的“按、颤、划、揉”为主,即强调左手的韵律。新型古筝的改良,小筝将弦数减少,琴身缩短,使音域缩小,琴的泛音共鸣减弱,无疑对音色的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新型转调筝,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扩大了音域,但更多的偏向于右手的技巧,强调速度和力度。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矛盾的,改良总是要取舍传统守旧,因而在推广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改良小筝的受众面相对更宽,更多的面向普通人民大众,而新型转调筝则更偏向于专业音乐院校及专业演奏人员,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材的编写
目前,市面上的古筝演奏及教学教材大都是在S型21弦的古筝基础上进行创编的,因而改良型古筝就需要新的教材来进行推广。小筝、迷你便携筝,其音域缩小,所以普通的教材无法使用,其曲目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新编排,以史健老师创编的《汉唐小筝速成》为例,此教材中的所有曲目不仅适用于小筝,同样也适用于大筝。而新型转调筝的演奏技巧更为复杂,其音乐的表现更具张力,因而转调筝的曲目需要专业的作曲家进行创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乐器的改良是必然的,但如何改其取长补短,使其更加完善,同时在改良中保持古筝乐器原有的的音律、音质、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是乐器改良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2]改良乐器不是一味地模仿所谓的西方乐器,而是应当按照传统乐器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改良,全球化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是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改良筝不是为了迎合世界的潮流,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国乐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