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的传承优势
2018-01-25曹国梁
曹国梁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当今全球化的到来,使传统文化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冲击。凉州贤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的结晶。其传统的演唱技艺早已鲁殿灵光,精妙的表演技艺无人问津,声腔艺术流失严重,经典的曲目鲜见表演。大量抄本正在二次流失,研究资料保存手段滞后,研究缺乏基本物质保障。贤孝已经开始断裂的艺术传承链出现难以弥合的可能,这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大损失。当前凉州贤孝表演人才严重匮乏,数百年来仍然处于创始阶段盲艺人表现的初始形态,因此培养新时期、新一代和运用现代曲艺说唱表演模式的艺人尤为迫切。通过对优秀贤孝表演艺术的大力培养,以挖掘继承贤孝丰富的声腔艺术和曲目为核心,强化对凉州贤孝特有声腔艺术,尤其是对表演风格的继承,是保护凉州贤孝的最佳途径,才能达到传戏、传技、传人、保护濒危曲种的最终目的。
一、凉州贤孝的音乐内涵
凉州贤孝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曲艺说唱艺术,在中国曲艺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流布于甘肃境内的武威城乡及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永昌、白银、兰州等地,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他们自幼从师学艺,以此谋生,民间亦称“瞎弦”或“瞎仙”,尊称为“先生”。“凉州贤孝采用坐唱形式,无固定演出场所和演出形式,演唱时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有一人完成。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孝子贤孙、烈士淑妇故事为主,寓抑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1]它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凉州贤孝唱本十分丰富,以传统段子占大多数。目前演唱的主要曲目有《三姐拜寿》《薛仁贵征东》《花灯记》《对鞋记》《水蛇记》《盗桃》《李三娘研磨》《柳笆记》《水拉杨家滩》《五女兴唐》《日断八魂》《打西北》《打甘州》《解放兰州》等,主要取材于“二十四孝”“三十六记”“七十二案”的故事等。还有艺人们结合当地实际自编自唱、相互补充、渐趋完整的曲目,有反映近代政治事件的,有结合现实,宣传政策法规、歌颂新鲜事物的等。据普查资料统计,凉州贤孝的艺人在各个不同时期演唱者队伍始终不下百余人,仅1985年参加武威地区地、县文化部门组织学习的凉州贤孝艺人约一百八十余人。至今凉州贤孝的演唱活动在上述地区仍十分活跃。
凉州贤孝除了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外,其音乐内涵丰富,是西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一座宝库。所用曲牌主要有述音、撒拉音、大哭音、小哭音、武音、曲头等,音调古朴,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小曲、河州花儿和其他民歌的丰富营养,富于变化,流畅动听,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类型的故事人物。
二、传承中的优势
凉州贤孝形成年代最迟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贤孝演唱在凉州已经十分盛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艺弹唱艺术风格,其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演唱曲目、音乐唱腔诸方面,均都已经自成一家,臻于成熟”,[2]清代中叶被冠以凉州贤孝名,《凉州志》载:“嘉庆七年(1802)大旱……饥民无食腹,乡农断炊,仍有瞽者操弦唱孝曲以行乞讨……”。[3]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凉州贤孝的传统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艺人不再挨家挨户乞讨,而是在人多、宽阔的地方演唱,吸引听众的人数也多。同时,建国后人民政府对盲艺人的关心,贤孝艺术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优秀艺人多次被集中排演,参加全省及全国性的文艺演出活动,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保护独具特色艺术的灵活性和民间性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体现在其音乐本身,对所处的环境同样重要,凉州贤孝艺术具有唱词的灵活性,演唱的灵活性以及演出场地的灵活性。唱词的随意性能够很容易适应传承人的演唱,加上衬字的随性使演唱更为灵活,二者相辅相成;演出场地的灵活性与伴奏乐器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凉州贤孝以三弦或二胡为主,相对简单,所以在乡间地头、城市广场、农家小院,都是盲艺人们施展身手的好地方。
提到凉州贤孝艺术的民间性,主要围绕创作和传承方式的民间性以及传播方式的民间性。首先其创作主要来自民间的盲人,他们多出自社会的最底层,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基本上以口头创作和以口头完成为主,期间还参杂大量俗语、俚语、歇后语等,不仅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也具有浓厚的民间地方韵味,很容易走进群众的心里。传播方式的民间性主要体现在演出场地和受众群众的文化层次方面可谓民间性十足。
(二)传统谱系清晰,传承机制完备,代表性传承人一专多能突出
谱系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脉络有着自己的传统谱系,以此维系其传承体系的明晰。虽然我国非遗项目的传统谱系研究相对滞后,但是作为实际存在的现象一直保持着完备的传承机制。凉州贤孝与我国“非遗”项目的传承有着相同的口传心授模式,代表性传承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着全面艺技学习要求,体现出了一专多能的艺术特色,如凉州贤孝的创作、演唱、乐器演奏等。整个传承谱系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并承载着真实的艺术信息。凉州贤孝艺人中较有名气的有李鸿元、马国祥、徐宝子等人,被艺人们公尊为艺宗祖师的是沈其玉。
(三)区域族群民族从自觉的保护主体性强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源泉,凉州贤孝是武威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智慧的结晶,自诞生起当地民众就依据自身民族文化特征,在文化保护上发挥着自觉的行为主体权利,发展至今为适应现代会社不断追求变化和革新的需要,依然没有改变其主体性地位。因此“对于文化遗产所有者和实践者主体权利的重视和调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方面,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文化传承人的项目,尽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对主体性的强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4]保护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由区域族群民族主导“非遗”文化保护、注重本土化兼顾文化创作、开展参与式文化保护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凉州贤孝的传承保护也充分体现着当地民众保护主体性强的特点。
(四)国家依法保护,政府主导,具有科学、严谨的保护政策体系
近年来,武威市政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 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结合我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决策,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武威项目区建设规划》,成立了“非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非遗”专家保护中心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完整的组织领导机构,在特色的文化节日上,演出与宣传同时展开,形成了浓厚的保护氛围。同时,各地响应国家“非遗”保护的号召,当地电视台对凉州贤孝的正面宣传,上演特色的文化节目,对代表性传承人的采访,重视和关心老艺人的生活,修建专用的演出场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出和比赛等,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取得进展,具有科学、严谨的保护政策体系,对凉州贤孝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武威市紧紧抓住国家、省上政策机遇,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现有设备条件,对凉州贤孝推出精品剧目创演、旅游宣传、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小型活动月月有,大型活动节节办,长年活动不断线”,对凉州贤孝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推广
三、结语
当今凉州贤孝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政府政策支持,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有多所演出和娱乐场所,除民间自发的娱乐形式外,政府性的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多年。当地政府注重校地联系,武威市凉州区已经成为甘肃省内多所大中小学的艺术实践基地,武威一中、十八中也是甘肃省确定的凉州贤孝“传承示范学校”,为凉州贤孝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在校地联合的基础上,凉州贤孝在省级文化和教育部门的联合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已经成功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2017年先后在兰州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十四中等大中学校举办专场展演音乐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在学生心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凉州贤孝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后发力量。最后,在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传承人数量在不断增加,更多传统的秀曲目得以整理、挖掘和演出,可以说凉州贤孝正处在最为活跃的传承与保护阶段,传承现状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