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类综艺节目可持续创新策略研究——以《中华好诗词》为例

2018-01-25刘梦笛

今传媒 2018年6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娱乐中华

刘梦笛



诗词类综艺节目可持续创新策略研究——以《中华好诗词》为例

刘梦笛

(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自2013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将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独特视角呈现,变成观众喜闻乐见的视听画面。连播六季的《中华好诗词》作为最早发展的诗词类节目,一直不断寻求创新突破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中华好诗词》为例展开,在分析该节目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其存在的发展瓶颈,并针对《中华好诗词》的内容、媒介和营销等瓶颈,依次提出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中华好诗词》;诗词类综艺;可持续创新

《中华好诗词》作为河北电视台2013年底自主创新的一档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至今已经播出六个赛季。它尝试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娱乐媒体传播方式相融合,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形式。之后,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中央台《中国诗词大会》、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等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相继播出。《中华好诗词》作为诗词类综艺节目的“鼻祖”,曾荣获第24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提名荣誉,其许多创新发展之处是值得其他文化类节目学习借鉴的,但在连播六季之中也存在发展瓶颈,本文将对《中华好诗词》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一、 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经验

(一) 坚守主流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需要我们统筹好‘古’与‘今’,同时关注中华文化的古韵新风。”他还明确指出“既要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又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诗词类文化综艺节目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承中华文化与新媒体平台传播相结合。其在内容上坚守我国主流文化价值选择,传承中华优秀诗词典故,传播优秀诗词文化。

《中华好诗词》在题目表现上多偏重于爱国、怀古、咏物、边塞、山水田园等类型,偏少于讽刺、爱情的题目。考察的诗人多是积极正面的人物,如:李白,杜甫,苏轼,杜牧等。在情感表达比较具有正能量的,苏轼的诗词多是气势磅礴,乐观豁达,杜甫表达爱国爱民情怀,李白诗风则是豪放飘逸……这些富含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诗词类节目上以非政治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使更多观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影响,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 坚持形态本土化,创新文化品牌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2]。我国的电视节目形态一直在不断演变创新,经历着“文艺—综艺—文化+综艺”的发展过程。从早些年的歌舞曲艺,诗歌文坛到21世纪初“超男快女”,中国电视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进入2012年之后,中国电视节目开始走向从海外引入模式、购买版权、模仿制作,《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节目都是如此,我们一直进行“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诗词类综艺节目在制作上坚持以中国本土的诗词文化为内容进行创新,不同与以往“韩范儿”“欧美风”的娱乐综艺节目内容,其不再局限于对海外综艺节目的本土化改造,而是根据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受众实际需求制作出来的具有中国风味的创新型综艺节目。节目内容上不仅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诗词文化。节目场景设置也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赛场上以古色古香的背景墙为主,每个环节也以词语命名来呼应节目,例如心领神会、奇思妙想、孤注一掷等。《中华好诗词》着力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综艺节目,展现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力量。

(二) 坚持多样化探索,实现传播立体化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要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利用媒介融合,实现电视节目立体化传播。如果一档电视节目想要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仅仅依靠电视这一媒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力量是很微小的,应尽可能的将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传播渠道,实现立体化传播。《中华好诗词》在电视媒体传播文化的同时,加强探索多样的传播形式,建立立体化传播,设置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发诗词App。《中华好诗词》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到158万,不定时更新一些内容,每逢节日还会有相关的主题内容发布,再加上与多个线上播放平台合作,在传播渠道实现了多样化。

二、 诗词类综艺节目发展瓶颈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传媒领域经过了“渠道为王”“平台为王”“用户为王”“营销为王”的多元纷争之后,“内容为王”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一个平台多元、信息泛滥、注意力短浅的时代,优质内容越发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4]。《中华好诗词》除了在内容传播发展方面有困难,在媒介传播、营销传播方面也存在局限性。

(一) 内容核心竞争力不足

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否新颖独特是决定整个节目收视率的关键,不管是任何电视节目,都要以“内容为王”为要求,传媒界大亨雷石东曾阐述:“传媒的基石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5]。”从艺术社会功能角度,电视节目内容可分为:文化认知层面、教育层面、娱乐层面。

1.文化层面:缺少深入的内涵解读

首先,节目内容仅停留在碎片化的记忆考察。节目更多在乎选手背诗词的数量,没有深入挖掘诗词内涵。例如在第二季第一期(2014年3月28日)节目中共155道题目,对“‘一道残阳铺水中’请接下一句”这一类的诗词背诵考察题目有115道,对于诗词的典故、诗词作者相关题目只有40题,其中大多是诗词作者的,类似于“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第二十九首中写到‘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宇新’请问这句这句诗赞的是下列哪位诗人?A、谢灵运B、谢朓 C、谢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诗词背景、典故、作者背景考察只占总题目的25.8%,背诵题目占74.2%的比重。

其次,节目嘉宾对诗词背景和意蕴讲解太少,缺少审美意味。在第六季2017年10月14号这一期节目中文化嘉宾只对四首诗进行了解析。在其他赛季也是如此,嘉宾详细讲解的诗词太少。同时存在题目超出大众知识量的问题,嘉宾不做深层次的典故介绍和内涵分析,观众印象不深刻,达不到理想节目效果。

2.教育层面:知识缺少系统性

《中华好诗词》作为一档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相比其他电视节目应更具有教育作用。但其在教育层面,知识内容不够系统完整。首先,以一首独立的诗词而言,节目没有系统性的去呈现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文化价值。对于想通过娱乐接受教育知识的观众来说,单一独立的知识点是不便于理解、掌握、记忆。

其次,以整个诗词库而言,每期呈现内容稍显碎片化。题与题彼此之间的文化传播联系不够紧密、不够集中。节目分类不够系统化,看完六季节目会给人一种见了很多知识点,可又不知道学了什么的感觉。节目中没有对每期节目做个主题,如果一期节目就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于受众而言,再遇到此类话题时,就会想出相关诗句。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会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3.娱乐层面:明星嘉宾过度娱乐化

《中华好诗词》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手法包装文化,希望通过更多的趣味性,增加受众对节目的关注,由此掀起全民对诗词诵读的浪潮。但其在节目形式设置上用力过猛,过度迎合观众娱乐思维。节目除了邀请高人气点评嘉宾,还有邀请六个(二三线)明星来对战选手,每个选手要逐个挑战这些明星。明星过度参与会使节目泛娱乐化,失去诗词类节目本身的意义,节目制作方认为有明星参与就会有收视率,但是节目中除了“吕秀才”俞恩泰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具有博士学位,其余明星本身并不是“诗词爱好者”或“诗词达人”,个别明星只是为了拍节目临时学习诗词。这种形式主义的明星过于参与文化节目,明星效应并不是特别突显,因此要平衡好文化与娱乐的比重。

(二) 媒体平台未完全实现传受一体化

媒介是节目传播的主要桥梁。从自媒体出现以后,打破了原有报纸、广播、电视的单向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是双向互动、有反思、有反馈的传播。尽管《中华好诗词》在媒体与受众互动方式已经有许多改进和发展,但在“传受一体”的科学传播方面仍存在媒介互动渠道不完善、反馈信息不及时等问题。反馈信息不及时主要体现在节目现场并没有即时的给予在场观众或网友互动,很多观众和网友没有机会去表达对诗词理解的机会,再而言之,场外观众也没有深入参与到对诗词审美的互相交流之中。尽管在新媒体平台互动方面做的不错,在《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App ,都可以大范围的与观众在场外互动,但是这个信息的接收与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这是诗词类综艺节目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方面。

(三) 营销收入尚未形成持续创新的有力保障

在全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生存、发展?目前,我国各省级卫视节目几乎都有文化类综艺节目,生存状况存有差异,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有很多“叫好不叫座”的文化节目播出几期后销声匿迹,文化节目经济收益低正阻碍着节目发展。譬如,《中华好诗词》目前播出六季,有着不错的口碑,可是播出六季以来没有赞助商、冠名商。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朱新曾在采访中说“对河北卫视来讲,资源的占有率和资金的投入量使我们做硬碰硬的大型节目心有余而力不足[6]。”据悉没有赞助商愿意大力投资诗词类文化节目,只能用台里的时段广告费来支撑节目长期持续。除此之外,《中华好诗词》线下产品输出也并不乐观,《中华好诗词》的官方APP下载量只有两三千余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法取得双赢,经费不足显然不利于节目未来发展。

四、 诗词类综艺节目可持续创新策略

《中华好诗词》已经连播六季,较早的将大众的视野转向中华古典文化方向,对于存在的发展瓶颈,河北卫视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如何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创新呢?

(一) 寓教于乐,实现内容有效传播

1.文化层面:深挖诗词内涵

《中华好诗词》围绕“诗词”这一主题,对典故、常识、历史故事进行多角度展开,但是诗词内容的意境与意蕴之美涉及太少,缺少审美趣味。如何改变碎片化的内容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呢?首先,诗词与汉字不同,诗词有作者创作风格、创作社会背景、当时情境、用词典故以及用字的巧妙等内在角度。着力点应在于诗词本身,多挖掘诗词深层次的内涵。其次,深挖诗词内涵对于受众而言,内容的拓展性加强了观众的知识量,便于对诗词的理解记忆。最后,笔者认为可以在“诗词+”做文章,将诗词与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相联系,例如:当提到李白的诗句,可以用现代化声光电塑造云雾缭绕的气氛,增加现场感。当涉及苏轼时,用技术形成大气磅礴气势,营造出更浓厚的诗词意境。要尽可能的多挖掘其审美价值,实现内容传播最大化。

2.教育层面:建立系统化诗词库

《中华好诗词》作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诗词类节目,实现其教育性的重要策略就是建立科学系统的诗词库,形成自己的教育系统。从单一独立的诗词出发,尽力在节目中实现一首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整季节目或某期节目设定主题,对新手更具有挑战和趣味性,对观众来说,更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不至于总是一知半解。比如,主题大类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边塞诗、爱情诗、送别诗、行旅诗等,除了大主题的系统划分外,也可以用某个字或词作为主题,以此实现系统化的诗词库。

3.娱乐层面:平衡娱乐与文化之间的度

“文化为核,娱乐为壳”将传统文化节目娱乐化,但是要注重“文化为体,娱乐为用”,把握好文化与娱乐之间的度,诗词类综艺节目应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巧妙的与现代娱乐形式相结合。首先,不能为了过分迎合大众胃口,而失去节目本质意义,在《中华好诗词》的浓重明星角色安排,因为明星的名气不够大,在节目宣传上并没有那么明显,可以适当邀请一线当红明星,凸显明星优秀的内在。其次,除了明星角色形式安排上,要有自己的节目创新形式,虽然前几季节目形式也在不断革新,增设题型样式,“大学季”中模仿《中国好声音》选择导师制,但这些都立于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节目形式。

(二) 实现传受一体,获取更好传播效果

对于电视媒体互动局限性,可以在节目录制前发起话题互动,将新媒体平台互动的有效反馈信息以字幕形式呈现在节目上。其次,场内观众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参与互动,比如参与选手遇到不会的题目有一次向现场观众进行求助的机会,对于答对题的现场观众有小礼品赠送。“传受一体”的互动可以增加观众观看节目热情,受众不再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即时高效的互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更好的传播效果才能使节目更好的发展。

(三) 拓展营销渠道,争取利益最大化

我们知道目前传统电视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广告,诗词类节目也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谈洽合作赞助商,选择合适的广告品牌,最好符合诗词类节目播出的广告形式,如一些诗书销售平台、书画推广等。诗词类综艺节目还要拓宽节目产业链,在App的推广上可以借鉴火山小视频软件,与广告品牌合作,对游戏获胜者有奖金、购书代金券或礼物赠送等。其次,利用节目内容做一些周边产品,题库及解析套书、日历、书签等。也可以专一合作某个线上平台,提前预告下期悬念花絮,商谈独家播放的优势。

五、 结语

《中华好诗词》从2013年播出到现在一直秉承发扬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节目的社会价值。对于我们观众而言,也应该坚守文化自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更需要我们去创新。国家非遗歙砚技艺传承人王祖伟曾呼吁:“让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将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让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7]。诗词类综艺节目如何将中华文化焕发新生,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新可持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 张麒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N].中国经济报,2017-12-15.

[2] 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J].现代传播,2007(4):61.

[3] 何学森.浅析电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贴切性[J].电视研究,2013(5):19.

[4] 蔡雯.媒体融合呼唤内容革新[J].中国广播,2013(6).

[5] 张爱凤.加快构建原创文化节目的现代传播体系[J].电视研究,2018(2).

[6] 《人民日报》发文高度评价《中华好诗词》栏目[EB/OL]. http://tieba.baidu.com.

[7]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EB/OL]. http://www.china.com.cn.

[8]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谢耕耘.新媒体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 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2017(5):85.

[11] 周笑盈.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7(10):80.

[12] 柯丰云.诗词竞技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传播研究[D].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

[责任编辑:传馨]

2018-04-25

扬州大学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广播电视原创文化节目案例库”。

刘梦笛,女,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教育艺术研究。

G220

A

1672-8122(2018)06-0113-03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娱乐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娱乐眼
娱乐眼